摘要: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近三年來(2016年4月10日至2019年4月10日)期間,A股市場共有包括華泰證券、申萬宏源(000166.SZ)、東方證券(600958.SH)在內的不少於14家已上市券商股(含券商控股平臺)實現了定向增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投行人士處獲悉,科創板基本已確定將對券商提出在發行環節的跟投要求,也將成爲期待在科創板開展保薦承銷業務的券商進一步補充資本能力的理由。

21世紀經濟報道 李維 北京報道

在A股活躍度不斷提高以及科創板行將啓幕的背景下,擴容資本規模對券商而言變得越發重要。

刊首語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中國資本市場將迎來新生的科創板,日益開放的A股也將吸引更國際化的資金,而外資券商則將帶來業態新貌……這些變化將給中國券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將帶來充滿想象力的機會。《券業觀察》將會作爲一個專業的報道者,記錄這場深刻的券業變革。

券商重沐 幸福時光

不出所料,在慘淡的2018年年報披露之後,券商2019年3月月報一片輝煌。2019年對券商而言或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科創板和活躍的市場鋪就了盈利的前景,此前股權質押的包袱也隨着市場上行而日漸消融。不過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挑戰,頭部券商憑藉着強大的資本實力更上一層樓,而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間則受到更大擠壓,在牛市中如何抓住發展機會,這個命題或許不比熊市生存簡單。(巫燕玲)

4月9日晚,國泰君安(601211.SH,01788.HK)發佈新H股配售公告,擬配售1.94億股新H股,配售代理按基準以每股16.34港元價格進行配售,配售股份佔公司當前H股的16.2%,也即佔公司總股本的2.23%。

該次配售所得款項淨額約爲31.22億港元,國泰君安稱,擬將配售所得款項淨額用於補充公司資本金,增加運營資金,支持公司業務發展。

這僅是近期券商補充資本金的個例之一。在A股活躍度不斷提高以及科創板行將啓幕的背景下,有一件事對券商而言變得愈發重要,那就是擴容資本規模。

事實上,無論對於資本消耗型的兩融、質押融資等業務,還是監管層針對科創板保薦承銷業務提出的券商跟投要求,都將對現有的券商資本實力帶來新的挑戰。

兵馬未動時,行業內已有糧草先行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一方面有不少於12家券商近三年來紛紛登陸A股市場合計募資達332.86億元;另一方面,近三年來14家已上市券商通過再融資(含配套募資)獲得資金超千億元。

此外,另有不少券商也在通過次級債、可轉債等方式進行債務融資,而中信證券(600030.SH)收購廣州證券爲代表的橫向併購也在悄然啓幕,將進一步提升券商的規模效應。

分析人士認爲,部分券商通過融資、整合提升資本實力,無疑將在A股市場活躍度提高以及科創板開板在即的背景下成爲重要戰備資源,而實現補血的券商也將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三年募資千億

據Wind最新的券商月度數據(母公司口徑)顯示,華泰證券(601688.SH)今年3月份分別實現23.58億元的營業收入和15.76億元的淨利潤,在披露3月份數據的56家券商中排名首位。

縱向對比看,華泰證券今年以來的月度數據排名也在逐月提升,其淨利潤在今年1-3月份在券商中的排名分別爲第9位、第5位和第1位;截至3月底的淨利潤也躋身上述券商的第四位,超過廣發、招商兩家券商。

有分析人士認爲,華泰證券月度業績的快速增長,一方面與其互聯網端的經紀業務創新優勢有關,另一方面與其去年7月實現的再融資不無關聯。

“華泰本身在移動端的經紀業務開展就相對比較激進和領先,容易在牛市中獲得更快的成長。”4月10日,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表示,“但這也和華泰證券近一年來剛剛完成再融資補充彈藥有關。”

Wind數據顯示,華泰證券去年7月28日實施高達10.89億股的定向增發,募集資金達141.33億元。

“無論對於擴容渠道、激勵團隊還是補充資本中介業務的‘彈藥’,尤其是在牛市預期下,補充資本實力對券商而言都非常重要。”上述分析師表示,“投資者、交易對手方在牛市預期下都會有更高的風險偏好和資金需求,券商能否在資本充足率合規的情況下保證足夠的資金供給,顯然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無獨有偶,近三年來多家上市券商紛紛通過再融資補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近三年來(2016年4月10日至2019年4月10日)期間,A股市場共有包括華泰證券、申萬宏源(000166.SZ)、東方證券(600958.SH)在內的不少於14家已上市券商股(含券商控股平臺)實現了定向增資。

“越來越多的券商有可能會採取增發的形式補血。”該分析師坦言,“一方面股價上來了,有更好的募資效果,另一方面業務也確實需要這方面資金,同時再融資的政策也有鬆綁預期。”

對於更多未上市券商而言,IPO亦成爲其近年來實現擴充資本的途徑。記者統計發現,近三年來共有包括中信建投(601066.SH)、中國銀河(601881.SH)等12家券商實現IPO,平均每年上市4家;而在2006年至2016年的十年間,僅有14家券商實現IPO,平均每年上市1.4家。

“一方面上市本身可以實現資金募集,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再融資、可轉債等方式實現補血。”北京一家上市券商董辦人士4月10日指出,“證券業資產證券化的提速和資本金的擴容是同步的,這也大大提高了這些券商在牛市預期下的資本實力。”

發債備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投行人士處獲悉,科創板基本已確定將對券商提出在發行環節的跟投要求,也將成爲期待在科創板開展保薦承銷業務的券商進一步補充資本能力的理由。

“科創板基本已確定券商跟投的原則,要在詢價定價階段控制承銷商的高定價發行問題。”北京一家擬上市券商投行人士坦言,“這會對科創板的保薦券商提出更多的出資要求,投行業務也將進一步資本化,勢必讓更多券商選擇增補資金。”

另據記者瞭解,除首發、增發代表的權益類融資外,次級債、可轉債也有望成爲不少券商備戰牛市預期的重要工具。

4月8日,財通證券(601108.SH)完成3年期20億元的次級債的發行,而6天前的4月2日,華融證券發行的25億元三年期次級債也啓動計息,券商次級債的發行提速已不是孤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截至4月8日,2019年內開始起息、期限超過一年的券商次級債已達25只,涉及券商17家,總規模646億元,同比激增246.75%,佔去年全年規模的接近一半。

記者同時發現,部分券商先後多次發行次級債。例如安信證券在1-3月份內每月發行一筆次級債,而銀河證券1-3月內發行的次級債更是多達4筆,涉及規模達140億元。

根據《證券公司次級債管理規定》,1年期以上次級債可以按一定比例計入淨資本,這顯然也成爲不少券商面對A股反彈進行的臨時性補血舉措。

“A股反彈帶來的牛市預期讓很多券商加入了補血大軍,相比再融資的稀釋股本,發次級債成爲了更多券商的選擇。”上述非銀金融分析師坦言,“行情持續的情況下,預計更多券商也會採取這種方式補血。”

可轉債也成爲一些券商寄予厚望的募資通道。3月13日、29日,華安證券(600909.SH)和安信證券母公司國投資本(600061.SH)分別發佈董事會預案稱擬發行可轉債,不過去年國元證券(000728.SZ)等券商可轉債發行審覈暫緩表決,也讓市場對券商可轉債的發行存有一絲顧慮。

“可轉債畢竟是發行部負責,具有權益性質,當時一些可轉債發行的暫緩不排除有監管層面顧忌市場影響的考慮。”4月10日,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策略分析師認爲,“不過在市場情緒復甦下,券商對可轉債的發行應當更加有信心。”(作者微信:lw8346860)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