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包豪斯100週年:全球最值得親身走進的包豪斯建築經典

當建築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在1919年成立包豪斯學院時,他的烏托邦式宣言宣稱極簡主義、純藝術與工藝的結合終有一天“將從無數工匠的手中升騰成一種新信仰的清晰符號。”包豪斯學院在短短的14年存活時間內只招收了700名學生,但其宣揚的設計哲學最終影響了無數人的生活。在1933年納粹關掉了包豪斯學院後,包豪斯的師生流散到全球各處,把母校推崇的簡潔和現代風格播撒到世界各地。

2019年四月一日正是包豪斯成立的百年紀念,儘管包豪斯宣揚“少即是多”,但如今人們可以在數不勝數的地方看到源自包豪斯設計的影響。以下,我們整理了全球七所最值得遊覽的包豪斯經典名勝,從玻璃包裹的鞋楦廠到幾何形體的私宅,他們將包豪斯的百年故事娓娓道來。

法古斯工廠(Fagus Factory)德國阿爾菲爾德-漢諾威

致敬包豪斯100週年 包豪斯建築巡禮

法古斯工廠,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當創辦包豪斯的想法還只是一個閃念時,格羅皮烏斯便已經設計出了法古斯工廠(1911),從這家位於德國的鞋楦廠的建築中處處可見他後來引入先鋒的包豪斯學院中的設計概念。這個項目的設計理念是一間爲工匠打造的建築空間,這回應了包豪斯對藝術和工藝的結合。格羅皮烏斯的設計讓陽光和新鮮空氣最大化地透進工廠內,讓工人沐浴在舒適的氛圍裏,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格羅皮烏斯還在建築外部開創性地使用了玻璃幕牆。那無論在設計和工程上都是個不小的創舉:爲了用一片片薄薄的玻璃窗替代傳統的承重牆,格羅皮烏斯在室內放置了加固的水泥柱。工廠建築所應用的十種結構被列爲1946年以來的重要歷史遺蹟(這對工業建築來說很少有),至今仍在運營。

魏瑪包豪斯博物館 德國魏瑪

致敬包豪斯100週年 包豪斯建築巡禮

魏瑪包豪斯博物館視覺效果圖,德國魏瑪,2017。 bloomimages GmbH

在包豪斯短暫的生命中,它曾經遷移到德國三個不同城市,但它的誕生地是文化豐富的魏瑪,從1919年成立之初到1925年間在此處運營。爲了紀念這座開創性的現代主義學校成立一百週年,經過翻修的包豪斯美術館已經在魏瑪開幕。

在創始之初的宣言中,格羅皮烏斯呼籲道:“讓我們努力爭取、構想和建造出屬於未來的新建築,把建築、雕塑和繪畫所有這些門類都聯合起來。”於是,他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加入學校任教,其中包括利奧尼·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保羅·克利(Paul Klee)、奧斯卡·施萊默(Oskar Schlemmer)和拉斯洛·莫霍利·納吉( László Moholy-Nagy),他們的創造如今填滿了魏瑪的包豪斯博物館,使其成爲藏有最早期包豪斯工作坊作品的博物館。

致敬包豪斯100週年 包豪斯建築巡禮

Haus am Horn,德國魏瑪,2018。攝影: Tilmann Franzen VG-Bild-Kunst Bonn, 2018

魏瑪的包豪斯博物館並非由包豪斯的設計師設計,但其附近的包豪斯大學魏瑪校園內的 Haus am Horn(1923)是包豪斯學院原址早期的建築物之一。這座由 Georg Muche 規劃設計的光潔立方體建築是包豪斯風格最早的建築物。

保羅·克利中心 瑞士伯恩

致敬包豪斯100週年 包豪斯建築巡禮

保羅·克利中心,瑞士伯恩,攝影:LulaMae's。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保羅·克利和他的朋友兼鄰居康定斯基都是包豪斯影響力最深遠的“大師”,克利於1921年到1931年之間在包豪斯任教。格羅皮烏斯起初發現克利是因爲他寫的“創意信條”(Creative Credo)(1920),那段後來被當成經典無數次引用的著名開頭這樣寫道:“藝術並不是複製可見的事物,而是讓不可見變得可見。”格羅皮烏斯看到後被深深吸引,於是邀請這位瑞士-德國藝術家前來魏瑪任教。

作爲老師,克利的教學方法和格羅皮烏斯一樣高度理論化,他認爲藝術是直覺性的,無法被教授。儘管如此,他還是在包豪斯學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坊:書籍裝訂、玻璃彩繪、編制工藝和繪畫。在包豪斯任教的那段時間,也是克利職業生涯中的高產時期。那段時間,他寫了3900多頁授課筆記,最終集結成了《教學速寫》(Pedagogical Sketchbook)(1925)。他的筆記、檔案和4000多件作品如今收藏在他位於祖國瑞士的博物館——保羅·克利中心。保羅·克利中心由克利的孫子創立,並由著名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

包豪斯德紹 德國德紹

致敬包豪斯100週年 包豪斯建築巡禮

包豪斯樓,德紹。 Tadashi Okochi,圖片致謝德紹包豪斯基金會

當前衛的包豪斯與保守的魏瑪城之間的關係愈發緊張時,格羅皮烏斯開始爲學院尋找新址。德紹是一座自治市,這座有着容克斯飛機工廠的工業城提出了吸引人的條件:建一座現代主義校園所需的理想地產和資金支持。格羅皮烏斯接受了邀請,1925年便立即開始工作,設計出一座不對稱的建築物,不論從容克斯工廠的天空視角還是從地上行人的視角來看都十分有趣。

“隨着航空運輸的發展,建築師務必要兼顧建築的正面和俯瞰視角,”那一年格羅皮烏斯寫道。最新的技術和概念不僅被應用在包豪斯校園的建設上,也在課堂上被教授。

學校的學生和最年輕的老師日以繼夜地浸泡在包豪斯的意識形態裏,這得益於他們居住的 Prellerhaus,那一側由格羅皮烏斯設計的校園區域包含了工作室和宿舍(也是德國最早的學生宿舍之一)。五層高的建築容納着28間緊湊的一居室,其中住着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安妮·阿爾伯思(Anni Albers)、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和瑪麗安娜·勃蘭特(Marianne Brandt)。如今,這些居室被還原成起初的佈局和裝潢,一夜住宿僅需要40-65歐元。(但做好心理準備,那可是體驗純正的歷史:沒有電視、電梯、吹風機,公用浴室也是包豪斯的體驗之一。)

康定斯基和克利的住宅 德國德紹

致敬包豪斯100週年 包豪斯建築巡禮

包豪斯住宅,德紹。 圖片致謝德紹包豪斯基金會

住在 Prellerhaus 上20多平方米的小房間對於學生來說還算過得去,但包豪斯的教職人員可需要更好的條件。格羅皮烏斯爲自己和太太設計了寬敞的校長別墅,還爲學校的老師設計了三對相互連接的標準化模塊住宅——白色、平屋頂的立方體結構、大窗戶——把預先制定好的元素組裝在一起,從而簡化建造過程。這些宅子把一居室公寓和舒適的中產階級住宅標配相結合,比如內置櫃子和現代化器具。

這樣的住宅對有些習慣了更散漫、更加波西米亞生活方式的住客來說十分新穎。在搬進新家之前,施萊默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看到這些房子時我真是大喫一驚!我忍不住想象,有一天,無家可歸的人在外面排成隊,而紳士藝術家在別墅屋頂上曬日光浴。”在1926到1931年的五年間,康定斯基和克利共享一座這樣的大宅,內部各自按照自己的審美進行佈置,二人都在暗淡簡樸的室內塗上了各自的現代主義抽象畫作中鮮明的色彩。兩位藝術家自從1911年相識以來就相交甚好,交往頻繁,常常帶着各自的妻子一起到河邊散步。

圖根哈特別墅(Villa Tugendhat)捷克布爾諾

致敬包豪斯100週年 包豪斯建築巡禮

圖根哈特別墅,捷克布爾諾,攝影:David idlicky,圖片致謝圖根哈特別墅

在1930到1933年間,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擔任包豪斯學院的第三任、也是最後一任校長。和格羅皮烏斯一樣,他也在30年代移民到了美國。在他前往芝加哥教授建築、設計摩天大樓之前,他在捷克的布爾諾鎮設計了一個住宅項目——圖根哈特別墅,展示了他爲了促進現代化生活方式所應用的前沿技術。

圖根哈特別墅由 Grete 和 Fritz Tugenhat 這對德國猶太夫婦委任設計。“光是從他講述項目時的言談,我們就感到我們在和真正的藝術家對話,”Grete 後來回憶道。“比如,他說,理想的空間維度是無法被計算的,空間必須被感知。”儘管如此,建造住宅的過程中還是應用了各種精密測量來實現空間獨特的鋼鐵框架,這是鋼鐵結構運用在私宅的首例之一。這樣一來便消除了在房屋內建造承重牆的需要,於是不同層級的佈局便能有所不同,營造出更加開闊、輕盈的空間。密斯還設計了所有內飾,經過重製的內飾目前在這座別墅改建成的美術館中得以展現。

格羅皮烏斯住宅 馬薩諸塞地州 林肯鎮

致敬包豪斯100週年 包豪斯建築巡禮

格羅皮烏斯住宅,馬薩諸塞地州林肯鎮,圖片致謝新英格蘭歷史協會

格羅皮烏斯夫婦1937年離開了歐洲,但他們不只是逃離政治和藝術壓迫,而是把先鋒的設計理念帶到了他們的新土地美國。他們的大本營就是他們位於馬薩諸塞地州林肯鎮的新家。在接受了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的教職後,1938年,格羅皮烏斯設計了這處新宅,奇異的玻璃方塊、鍍鉻扶手和布勞耶設計的金屬傢俱令新英格蘭當地居民極爲震驚。

隨着時間推移,世紀中期現代主義風格的設計席捲了美國各地,格羅皮烏斯住宅看起來也不再那麼格格不入了。如今,它就像一隻時間膠囊,承載着夫婦二人的先鋒品味。1979年,在沃爾特去世的十年後,這座住宅連同內部的個人物品被轉化成了一間博物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