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不动就生气、发脾气,跟小朋友相处也不友好,经常还撒谎,面对孩子这样的时刻,我们总是很苦恼。

最近挖到了一个“宝藏”——《小孩的神秘生活》,这是一档儿童行为心理解密纪录片。

在隐藏摄像头的跟拍下,一群4~5岁的孩子生活在一所幼儿园里,经历各种具有严谨科学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考验和展示着孩子们各方面水平和能力,看他们如何探索世界,一步一步学着交朋友、学着正确的表达自己,建立起他们的小社会。

了解到熊孩子的不同行为背后隐藏的原理,我们也能更好地应对娃的各种状况。熊孩子怎么治?

在第一集中,昂米诺小朋友算得上是“熊孩子”的典型了。

她把吃了一半的巧克力吐在地毯上,小哥哥给她指出来,还有小伙伴拿了纸巾来帮忙擦地,但昂米诺人来疯,小朋友的阻止令昂米诺变本加厉,吐得愈发起劲。

这样的昂米诺,不禁令人联想起,过年时候来家里摔手办、折口红、讨要毛绒玩具不给就坐地大哭的熊孩子。除了叫苦不迭,当面甚至私下议论父母疏于管教,或者索性凶他一顿,真的没有对付熊孩子的办法了吗?

节目组请到了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来分析,原来,昂米诺正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她反抗的对象是管教者,你要我这样做,我偏不做。

人类科学博士沈尹婧解读道:“孩子们挑战权威、挑战规则,恰恰是为了找到自己跟其他人的不同点。这样孩子才能凸显个性,才能看到自己。”

读懂了熊孩子的行为,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接下去我们要做的是正确的引导。在节目,小哥哥王昱尧,就是一枚榜样担当,小男子汉气概十足。

有一次,老师在教室里放了一个糖果机,让几个小朋友一起守护,谁都不能碰。

淘气的昂米诺趁大家出去的时候,拧开了开关,彩虹糖像瀑布一样喷涌出来。起初昂米诺觉得很好玩很刺激,但看到其它小朋友回来后,露出责备的神情,她瞬间害怕得大哭,不停道歉,说不是故意的。

王昱尧刚返回“事故现场”,看到满地狼藉时,气得不行。他还是压住了情绪,弯下腰来安慰昂米诺:“不是因为你,是因为咱们”。表示错误不是你一个人的,我也有看管不到位的责任,所以大家一起来承担。

安抚好昂米诺之后,王昱尧还带领着所有孩子,合力把糖果捡起来放进杯子里,清扫干净。

昂米诺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诚心诚意地道了歉。在这样的同伴交往环境下,孩子也能更快地学会与同龄人相处,为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都是年龄相仿的4岁娃,王昱尧明显比其他小朋友懂事得多,比别人有着更高的同理心和责任感。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女生是要保护和帮助的。

采访王昱尧的家庭时,发现他们家有一点教育方式很值得借鉴。

妈妈扫地做卫生时,姥姥洗菜做饭时,王昱尧都会跑来一起积极参与。别小看这些家务活,这就是引导他担负起家庭成员的责任,培养出责任心来。

孩子撒谎、自私怎么办?

片中记录的另一个熊孩子于子烁也很特别。

如果说昂米诺的“熊”是释放天性的淘气,让大人们觉得无可奈何;而于子烁的熊则是带了点坏心眼,会让大人们稍带点厌恶了。总之,是个让人一开始喜欢不起来的孩子。

比如他不顾小女孩的极度抗议,一直挠她痒痒,弄得人家抓狂崩溃。

他不止一次地挑起事端,用恶毒的语言去攻击昂米诺,说她脸真丑。成功地把她惹哭后,于子烁还火上浇油继续骂她:“丢人!”“哭哭哭,就知道哭!”

哪怕老师来帮他们讲和,让他握握小妹妹的手,他扭头就走。

到了扔骰子拿糖果的游戏时,规则是两人都同时扔到6点,才可以拿1颗糖。于子铄怂恿和他搭档的小伙伴一起作弊,先是作假获得两个6。

后来索性连骰子也不扔,直接上手大把抓糖。在其他小朋友只积攒了1颗糖的情况下,于子铄一组的小罐子里,糖满得溢了出来。

在小鸟的“告密”下,小朋友们和老师们的强烈质疑中,这两位小男孩依旧嘴硬,说自己没有作弊。

孩子撒谎肯定是有原因的,有心的父母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孩子撒谎的真实原因。

片中引导着于子铄来说说为什么要惹哭昂米诺,得到了意外的答案。

上幼儿园时,爸爸说在学校表现好回家就可以玩游戏,妈妈也答应给买新衣服。但话锋一转,孩子落寞地表示,他知道父母都是骗人的。

原来,他是故意不好好表现,故意逆着爸妈的期待来对着干。

专家对此的解释是,这是无规则意识孩子的特征。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会按着成年人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于子铄这类无规则意识的孩子,会单纯为了某项奖励或躲避惩罚,选择做或者不做某件事。

我们也不难看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撒谎,那么孩子很可能跟样学样,变成习惯性撒谎。

后来,于子烁独自一人时,给笼子里的小鸟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于子烁说自己的爸爸工作很忙,很少陪他,说他想爸爸。看到这儿,原本对这孩子的不喜慢慢变为了同情,或许孩子的一些出格举动,也是想争取大人的更多关注吧。

随后采访了父母,更是揭示了一些家庭隐藏因素。

于子烁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跟着妈妈和姥姥一起住,也比较缺少玩伴。一方面因为离异的缘故,另一方面,爸爸的工作确实很忙,一个月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外出差,所以于子烁和爸爸共处的时间极少。

父子俩难得聚聚,于子烁始终黏在爸爸身边,表现出十足的依恋。此刻的他,和之前看到的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孩很不一样,小脸挂着笑容,撒娇个不停。

不由得脑补了一些场景:他在哭的时候,被家人呵斥“你就知道哭”;爸爸妈妈原本答应要带他出去玩,却总是因为工作原因爽约。

渐渐地,孩子习惯了哭泣被当作丢人的事,也习惯了随意打破规则,反正大人也总是在骗他,约定的事并不一定要被遵守。守规矩不仅是孩子的事

甘地夫人曾说过: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父母不轻诺,一旦许诺,就要言出必行。

如果答应孩子周末陪孩子逛公园,那么到了周末就该放下其他的事情履行承诺,做好榜样作用;如果周末确实需要加班,无法兑现承诺,就应该放低姿态,真诚地给孩子道歉。并告诉他们爽约的理由,得到孩子的谅解。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经过了与小伙伴们一周的亲密相处后,于子烁的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之前他自私得不行。在分配自己的7个巧克力杯时,其他小朋友愿意分给朋友7个中的3个,甚至全部。但于子烁只愿意分出去1个,同时解释道“我在家也这么抠啊!”让人哭笑不得。

后来,在某场比赛中,他和队友合作赢得了唯一一份下午茶点。

于子烁一改过去自私的态度,先是同意了另一组男孩想要一起吃的请求。看到两个女孩满脸羡慕和失落,于子铄也主动过去邀请,欢迎他们来一起分享点心。

于子烁的进步,是源于老师和周围小朋友的正面示范。

现在不少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城市里由于安全因素,也是宅家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相处的时间多,少有跟小伙伴相处的时间。偶尔也带孩子出门,但很难融入其他孩子的圈子,家长只会解释为孩子“害羞”“慢热”。

其实,同伴交往这一课,得早点给孩子补上,孩子只和成年人相处是远远不够的。

亲子交往是垂直的,是帮助和服从的关系;同伴交往则是平行的,你给予我、我给予你,是平等互惠的关系。可以说,同伴交往才是真正的社会交往的表现。

强烈推荐各位爸妈有空看看这部《小孩的神秘生活》,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你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哪些感悟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