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人類歷史,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歷史,我們都應當會被那份恢弘壯闊與崎嶇坎坷所深深震撼,然後感慨:此時此刻,我能生於世、能長於斯,是多麼幸運又多麼艱難的一件事。人類的發展道路從不平靜,自然災害、國家戰爭、饑荒動亂,歷史從未停止過鬥爭,人類與天鬥、與人鬥、與一切可爭之物戰鬥,但我們最終還是活下來了,甚至形成了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多種文明和文化,這是天地間的奇蹟!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在丹徒狩獵之時遇刺身亡,年僅二十六歲,臨終對張昭交代“善相吾弟,慎勿北渡”,並且對弟弟說:“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將自己與父親創下的基業交給了孫權。
孫策劇照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與大家一起討論過,爲什麼孫策明明有兒子,卻要把第一把交椅交給自己的弟弟孫權。其實,正是因爲孫策顧慮太多,纔會做出如此選擇。簡單概括來說,首先是江東政權內部根基未穩,外部強敵環伺。
史書記載,孫策有二女一子,兒子孫紹在孫權當政時期被封爲上虞侯,但並沒有記載孫紹的生卒年,國史君(國史通論)推測,孫策去世之時,孫紹的年紀應該在十歲以下,年紀尚小,大家都知道,在亂世之時,國家最需要有長君來鎮撫。歷史上主少國疑一直都是大忌。
五代十國形勢圖
君王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處理呢?後世其實有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就是趙匡胤傳位給弟弟趙光義。國史君(國史通論)曾在之前的文章中寫到,歷史上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趙匡胤死於“斧聲燭影”,趙光義的確有弒兄的嫌疑,但是“金匱之盟”應該確有其事,只不過曾經遭到過趙光義的篡改。
北宋時期的國際形勢
在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病危之時,她曾經問趙匡胤知道自己的皇位是怎麼來的嗎?還不是因爲周世宗柴榮早逝而周恭帝柴宗訓幼年即位嗎?所以,在國家初肇之際,最需要的就是能夠鎮得住的長君!亂世之中,最危險的莫過於主少國疑!也正是因爲這方面的考慮,趙光義才逐步提拔富有經驗的趙光義爲皇儲,儘管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二十六歲了。
孫權畫像
孫策當時面臨的情況與趙匡胤非常相似,對外來說曹操、劉表、黃祖都對江東之地虎視眈眈,對內來說孫堅、孫策父子“新造江南,其事未集”,衆心未附。而孫策的孫紹又過於年幼,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孫策將權力交給兒子,怎能避免外部諸侯吞併,內部權臣奪權?而弟弟孫權當時已經表現出“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的能力。於是,傳位給弟弟就是最佳選擇。
歷史是什麼,恐怕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不甚完全相同的答案。有人對之不屑一顧,認爲歷史只不過是勝利者的功德碑;有人對它趨之若鶩,認爲其間規律亙古有之,昭示着人類的輪迴和宿命。但我覺得,歷史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回不去的曾經、留不住的當下、看不見的未來。歷史就如一條一旦開工就無法停下的柏油路,不着寸縷的遠古先祖們艱難地開拓出了這條道路,並在之後漫長的歲月裏,一代一代將其延續至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