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陪伴孩子成長,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因此,如何教育孩子也成了家長最關心的問題。

然而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己越是對孩子好、越是掏心掏肺,結果卻越是不如意。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她主要研究領域是犯罪心理,在青少年犯罪心理乃至教育領域也有很深的見解。

在研究犯罪心理時,李玫瑾教授發現犯罪心理與人的早年心理問題息息相關,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

李玫瑾教授總結出了這“兩不管三不慣”,想要孩子以後更有出息、少走彎路。

兩不管

1、不管孩子能承受的小挫折

孩子的成長過程當然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些挫折實在是在所難免,但有些家長過度緊張,以至於孩子遇到一點點挫折就上去幫忙解決,生怕孩子因此受到傷害。

然而,挫折本來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部分,只要孩子還能承受,家長最好就不要去管,否則只會把孩子養成溫室裏的花朵,弱不禁風。

2、不管能獨立完成的事

很多家長總是在擔心孩子這個做不好、那個做不好,什麼都想上去幫忙,甚至直接代替孩子做。

毫無疑問,這種做法只會培養出“廢人”或“叛逆”,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家長就不要亂插手了。

三不慣

1、缺乏責任感不能慣

從孩子小時候起,家長就要教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犯了錯誤不能逃避,而要主動認錯、接受懲罰、做出補償。

對於孩子缺乏責任感的行爲,家長可不能慣着孩子,必須讓孩子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爲自己的錯誤負責。

2、不尊長輩不能慣

有些家庭裏的孩子被捧得過高,成了一家人的“小祖宗”,以至於對長輩都缺乏尊重,呼來喝去。

這種習慣家長可千萬慣不得,否則孩子日後只會越發張狂,無法無天,長大後也往往很不孝。

3、沒有原則不能慣

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須要遵守一定的規則,要有原則,有底線。

作爲家長,愛護孩子乃至一定程度的寵溺都是合情合理的,但絕不能突破底線,喪失原則,否則貽害無窮。

原則,底線不僅是給孩子的,更是給家長的,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令人反感的熊孩子,而熊孩子的成因往往就是熊家長在作祟,過度溺愛失去原則,只會毀了孩子。

希望孩子們都能身心健康,茁壯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