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裂的前夕,《黑客帝國》出現了,這部電影反映了人們對於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將帶來的未來有着別樣的癡迷與恐懼:在黑客帝國的世界裏,現實和虛幻的邊界變的模糊,人類遊走在危險的邊緣。

回首那波互聯網浪潮,湧向了一大批互聯網公司作爲先驅,它們的背後跟隨着狂熱的“信仰者”,和任何時候都不會缺席的大批投機者。在對市場真實需求嚴重偏離後,泡沫破裂、投機者也作鳥獸狀散去。

先來者被狂熱的後來者推上神壇,失去理智而盲目擴張,當追隨者逐漸散去,才發現自己已經高處不勝寒。

此情此景,曾經鼓吹過團購、O2O、VR、共享經濟和空氣幣的人們或許能夠感同身受。

寒冬過後,保留了一些希望的種子。目睹着先驅們“拋了頭顱、撒了熱血”,活下來的公司學到了一種品牌智慧:谷歌儘管曾經常被人們拿來與《終結者》裏的“天網”進行比較,但卻乖乖的將公衆的注意力引向它的可愛塗鴉,以讓大家覺得形象更爲柔和和貼近日常生活。同樣,如果你問蘋果的語音助手Siri,她/他會發誓並不知道誰是HAL,那個《2001:太空漫遊》中的邪惡電腦。

泡沫散去,在沒有了狂熱者與投機者的捧殺後,寒冬後的互聯網企業迎來了它的健康發展,“不遠的”春天到來了。

不久,伴隨着人工智能在機器學習上的突破,關於“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未來景象再次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科幻劇集《黑鏡》繼承了雪萊夫人的光榮傳統,針對這個時代的科技焦慮,講給了未來的“孩子們”一些“黑童話”。在“黑鏡”中,“機器狗”成爲了主角,它因爲人類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而降生,但最後卻幡然醒悟,沒有人類的未來才最美好。

太陽底下無新事,在黑白的場景中,人類再次被自己的“造物”所追殺,竭盡全力抵抗卻又無能爲力。

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

關於波士頓動力公司,你可能知之甚少,但你多半在朋友圈裏,看到過它研發的那些智能機器人和機器狗的視頻和照片。

這些視頻非常有衝擊力,讓人感到”毛骨悚然“,但不得不說滿足了人們對於“智能機器人”窺探和理解的需求。

1992年從麻省理工學院分家後,波士頓動力公司花了超過十年的時間才從實驗室研發出了第一臺智能機器人。而打那以後,波士頓動力公司就儼然成爲了智能機器人領域領跑的那一個:它們的產品精密而高效,在復刻動物/人類的運動鮮有敵手。

波士頓動力推出的智能機器人衝的比博爾特更快,比跑酷達人飛的更高、還能做更拉風的後空翻。

或許是爲了避免“恐怖谷理論”的陷阱,又或者是爲了增加實用性,波士頓動力公司沒有走日本研發仿真智能機器人的老路。它們的智能機器人更爲“硬核”和“實用”,其中的代表要數“機器狗”系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