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4月16日,43军128师382团强渡琼州海峡时,遭遇国民党部队军舰袭击,这门山炮在这场激烈交火的战役中助力解放军战士打退了敌人。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有一门41式75mm的山炮被称为“功臣炮”。

见证印迹·文物

“功臣炮”海战显神威

午夜海战炮火连天

版面截图

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有一门41式75mm的山炮被称为“功臣炮”。1950年4月16日,43军128师382团强渡琼州海峡时,遭遇国民党部队军舰袭击,这门山炮在这场激烈交火的战役中助力解放军战士打退了敌人。

如今,这门在当年的海战中“大显身手”的山炮被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虽然外形上已是铁锈斑斑,但仍遮不住它身上的赫赫战功,更封藏不住1950年发生在琼州海峡上的战斗故事。

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的“功臣炮”,在1950年4月的海战中大显神威,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资料图)

曾是国内装备最好的山炮

从照片中不难看出,“功臣炮”的炮身两侧辅以轮子,方便移动,炮身的后方即是牵引部分。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了解到,41式75mm山炮是日本侵华战争中使用的主要火炮之一,初期主要装备其野战部队的步兵大队或一般野战师团的步兵联队,是日本步兵大队主要的压制火力。不过,很多后期组建的日本野战师团所属的师团炮兵联队,也开始装备这种原属于步兵大队与步兵联队用的山炮。

据介绍,41式75mm山炮的特点是重量较轻,两个士兵就能推着四处移动,机动性很好,在各种地形中使用起来都十分方便。后来,94式山炮取代了41式山炮的地位。因此,41式山炮就被下发至各步兵联队的步兵炮中队,担负直接支援步兵作战的任务,改称41式步兵用山炮,在外观上看,比之前增加了一个防盾。41式山炮的防盾有两种,一种是较辙距窄的,另一种是宽于辙距的。

当年我国的许多兵工厂都仿制过41式山炮,并成为早期国民党中央军和各地方部队的炮兵主力。其主要仿制品包括汉阳兵工厂的汉十年式75山炮,太原兵工厂的晋造13式山炮,沈阳兵工厂的辽14式山炮。在卜福斯M1930式75毫米山炮购入前,这是当年中国军队装备最好的山炮,被广泛用于抗战的各个战场。

“打到海南岛去”

枪林弹雨中,武器与勇敢的战士们并肩为伍,书写着属于解放军的大无畏精神与豪情壮志。

时任43军128师382团团长、原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的张实杰后来撰文回忆,“1950年4月16日晚7时40分,遵照兵团司令员邓华的命令,红、白、绿三色启渡信号弹直射天空。382团在响彻海天的锣鼓声、鞭炮声、宣誓声和‘打到海南岛去,解放全中国’的欢呼声中启航了。”

史料记载,启航不久,战士们就遇到了越刮越大的东北风。张实杰立即要求信号员发出各船全速前进的信号。次日午夜零点30分,战士们正要通过海峡时,敌人从飞机上投下的照明弹发出夺目的白光,把大海照得通亮。接着,敌人的三艘兵舰向解放军船队冲过来,探照灯扫来扫去,疯狂地开炮扫射。炮弹裹着火光穿梭,曳光弹像无数条火龙飞舞,信号弹频频发射,大海被映得通红。敌舰被解放军强大的炮火击退。一艘敌舰又冲过来,张实杰立即命令一营出击。一营营长令王国珍驾驶的机帆船冲上去。王国珍开足马力前进,接近敌舰后降低速度,将炮口对准敌舰开了炮。敌舰在正面不能得逞,企图绕到解放军船队后面攻击,被王国珍识破,及时迎上去。又一艘敌舰开了过来,解放军护航船队赶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

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被我军缴获的大炮。图片选自《碧血琼崖照千秋》

炮兵班长用手拉炮弹壳

当年在海上交火时,这门“功臣炮”的扒弹钩出现了问题。43军128师382团炮兵班长刘东明每打一炮,就用双手把烧得通红的炮弹壳拉出来,弹壳的高温严重灼伤了他的双手。

张实杰回忆:“我们炮口径大,火力猛,打了20多炮,敌舰慌忙向我炮火射程之外逃窜。两艘敌舰偷袭过来,我令三连连长高风岐带船截住。船队驶入主流,三艘敌舰企图冲进我船队。我要三营迎战。李庶华营长令八连副连长裴振华率护船出击,一炮接一炮地向敌舰射击,使敌舰始终不敢接近我船队。突然,大炮停止了射击。原来是扒弹钩断了,炮弹发射后,弹壳退不出来。我们英雄的炮兵班长刘东明,在这关键时刻,用自己的双手,硬是把被火药烧得通红的炮弹壳拉出来。他的手被烫焦了,指甲被烫糊了。每打一炮,他就拉出一次,直到把所有炮弹都‘送’给了敌舰,掩护船队通过。后来,这艘护航船因负荷太重掉队了。裴副连长反复向刘东明班长做工作,他才极不情愿地表示同意把山炮推入大海中,很快地赶上了船队,参加登陆作战。”

从张实杰的回忆中,不难看出当年交火的激烈,让人更能深刻感受到战士们的奋不顾身和英勇无畏。

后来,382团在4月17日拂晓到达玉包港、刘公岛海域。随后,先头船抢滩登陆。后续部队紧随其后,集结后把俘虏兵补入部队,准备向纵深发展时,和前来接应的海南军民顺利会师。

当年,为了减轻船只的负荷,士兵们不得不把“功臣炮”推进大海里。1959年,中央军委决定打捞这门山炮。山炮被打捞上来后,被命名为“功臣炮”,后又运送到北京,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世人展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