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是金代女真“白号之姓”中皆封广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个姓氏之一,满洲叶赫地区的纳兰氏,始祖本是蒙古人,姓土默特,后来,灭了女真的纳兰部,占其领地,遂以纳兰为姓。

纳兰性德就是这个庞大的纳兰家族的一员,更是纳兰明珠的公子,字容若,常称纳兰容若。那么,被后世极为称赞的纳兰容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干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究其上半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逐渐成长的。

纳兰性德一生除了喜好诗词,就是爱书法,再有就是一生爱藏书,所以后人对纳兰性德的评价是文学家兼书法家兼藏书家。

纳兰性德一生的词作现存348首,也有说是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因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广为后世流传。

此外,纳兰性德还是一位书法家,手简真迹,被中国纳兰性德研究界奉为“国宝”,今藏上海图书馆。手简共三十六通。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被证实的纳兰性德手稿遗墨,价值极高。

纳兰性德一生更是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干学,研讨经学。曾耗资40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

后人对纳兰性德的评价多数较为一致,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的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不过确是他一生的辉煌,生来富贵荣华,却从不骄纵。作为诗词文学方面的艺术奇才,他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读者们,关于纳兰性德,你怎么评价呢?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记得转发收藏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