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論

北方地區的廣義概念是指從新疆到黑龍江的地區,狹義概念是指正北方的所謂“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這個概念並非是指歷代所築長城經由的全體地域,而是指古代中原農業居民與北方遊牧人互相接觸的地帶。本文所指北方地區即爲其狹義概念。東周時期,北方地區是歷史文獻中記載的戎、胡等族羣的主要活動區域,這些族羣在該地遺留下了一批具有明顯牧業經濟特徵的考古遺存,發達的動物紋就是這類遺存的特徵之一。

羊作爲北方牧業族羣最爲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之一,其形象往往裝飾於兵器、車馬器、人體裝飾飾件之上,成爲東周時期北方地區金屬器上常見的一種裝飾紋樣。烏恩、杜正勝等在對歐亞草原動物紋飾進行研究時都涉及到了這類動物形象,但鮮見研究專文。東周時期北方地區羊形紋樣主要分爲綿羊、山羊兩類。本文即以東周時期北方地區金屬器上的羊形紋樣作爲主要研究對象,通過與周邊地區發現的同時期羊形紋樣進行比較,對於東周時期北方地區羊形裝飾題材的起源、發展、傳播等問題進行探討,求教於學界。

二、東周時期北方地區羊形紋樣的分類

目前北方地區發現的東周時期裝飾有羊形紋樣的金屬器主要分佈在內蒙古中西部、甘肅東部及寧夏中南部地區,此外在河北也有零星發現。其中,發現於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器物均是東周時期胡族羣的遺留,而發現於甘肅東部及寧夏中南部地區的器物屬於東周西戎文化。這些羊形紋樣依據造型不同,可分爲三類:

(一)  圓雕羊形紋樣

圓雕手法通常運用於銅器之上,其採用鑄造法塑造出羊的立體形象,完整呈現了羊的各個側面,是最爲常見的一種羊形紋樣。依據形象不同,可分爲三類:

其一爲完整羊立於有銎座上,這類器物通常被稱作“杆頭飾”。內蒙古準格爾旗西溝畔墓葬出土4件裝飾有食草動物形象的杆頭飾,簡報將其認作爲鹿。鹿與羊最明顯的區別在於鹿爲歧角,以此判斷,此杆頭飾上的動物形象應爲大角羊(圖一∶1)。內蒙古準格爾旗玉隆太墓葬出土有類似的羊形杆頭飾(圖一∶2)。它們的年代均爲戰國中晚期。此外,在河北征集到一批裝飾有圓雕站立羊形象的青銅杆頭飾,這些羊形象不僅有大角羊(圖一∶3),還發現有盤角羊(圖一∶4)。因其造型風格與內蒙古地區發現的同類器物相似,年代亦應爲戰國中晚期。

圖一 圓雕羊形杆頭飾

1.內蒙古準格爾旗西溝畔  2.內蒙古準格爾旗玉隆太  3.河北  4.河北

其二爲盤角羊頭形銅飾。在內蒙古和寧夏等地均發現有一種造型獨特的青銅管狀車飾,在飾件的一端爲盤角羊頭形象,另一端爲圓形或方形銎孔,有學者將其認作杆頭飾,也有學者指出其爲車轅飾。這類青銅車飾在內蒙古準格爾旗玉隆太墓葬(圖二∶2)、伊金霍洛旗石灰溝墓葬(圖二∶3)、內蒙古西南部地區(圖二∶1)、寧夏固原楊郎墓地(圖二∶4、5)、彭陽店窪村墓葬(圖二∶6)均有發現,年代集中於戰國中晚期至秦代。

 圖二 圓雕盤角羊頭銅飾

1.內蒙古  2.內蒙古準格爾旗玉隆太  3.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石灰溝  4、5.寧夏固原楊郎  6.寧夏彭陽店窪

其三爲單純的立體羊形雕飾。在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墓地(圖三∶6)、內蒙古西南部(圖三∶1、2)、寧夏固原楊郎墓地(圖三∶3)、彭堡撒門村墓地(圖三∶4)、甘肅張家川馬家塬墓地(圖三∶5)均發現有獨立的立體羊形雕飾,具有金、青銅、錫、鉛等多種質地,形象包括大角羊、盤角羊、無角羊等,年代均爲戰國中晚期至秦代。

圖三 圓雕獨立羊形雕飾

1、 2.內蒙古  3.寧夏固原楊郎  4.寧夏彭堡撒門村  5.甘肅張家川馬家塬  6.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

(二)  浮雕羊形紋樣

浮雕羊形紋樣是在金屬器表面運用鑄造、錘揲或模壓的方法塑造出的凸起於器表的羊形象。依據金屬材質不同,可分爲青銅、金及銀質。這類羊形紋飾在東周時期北方地區並不常見,主要分佈在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石灰溝墓葬中發現銀質羊紋扣飾5件,扣飾呈半球形,中空,模壓,塑造出6只盤角羊聚首的形象(圖四∶1)。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墓葬出土的金質冠頂飾(圖四∶4)、帶飾(圖四∶5)及飾片(圖四∶2、3)上也有浮雕的羊形象。兩座墓葬年代均爲戰國末期至秦代。

圖四  東周時期北方地區金屬器上浮雕羊形紋樣

1.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石灰溝  2~5.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

(三)  透雕羊形紋樣

在許多金屬飾件上往往有運用平面透雕(間亦有浮雕)手法塑造的羊形象,依據題材劃分爲兩類:單體羊形飾件和虎噬羊牌飾。

透雕單體羊形飾件多發現於甘肅東部及寧夏中南部地區,這類飾件以站立的大角羊形象爲主,材質有青銅、金、銀等。這類透雕飾件與其他動物牌飾相比,其厚度明顯更薄,整體呈現出剪紙化特色,在寧夏固原楊郎墓地(圖五∶2)、寧夏彭陽張街村墓地(圖五∶3)、甘肅張家川馬家塬墓地(圖五∶1)均有發現,年代爲戰國中晚期,其中在馬家塬墓地發現此類飾件數量最多、風格特徵最爲典型。

圖五  透雕單體羊形牌飾

1.甘肅張家川馬家塬  2.寧夏固原楊郎  3.寧夏彭陽張街村

虎噬羊牌飾個體通常較大,多裝飾於人體腰部,很有可能是帶飾或帶扣。這類牌飾遍佈中國北方地區,在寧夏固原楊郎墓地(圖六∶3)、彭陽白楊林墓葬(圖六∶6)、西吉陳陽川墓地(圖六∶7)、彭陽張街村墓地(圖六∶9)、甘肅慶陽吳家溝圈墓葬(圖六∶4)、張家川馬家塬墓地(圖六∶5)、內蒙古涼城崞縣窯子墓地(圖六∶1)、小雙古城墓地(圖六∶2)、伊金霍洛旗石灰溝墓葬(圖六∶8)等遺址均有出土,其中內蒙古涼城崞縣窯子墓地、小雙古城墓地出土的虎噬羊牌飾年代較早,爲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其餘牌飾年代均爲戰國中晚期至秦代。

圖六  透雕虎噬羊牌飾

1.內蒙古涼城崞縣窯子  2.內蒙古涼城小雙古城  3.寧夏固原楊郎  4.甘肅慶陽吳家溝圈 5.甘肅張家川馬家塬  6.寧夏彭陽白楊林  7.寧夏西吉陳陽川  8.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石灰溝  9.寧夏彭陽張街村

三、東周時期北方地區金屬器上羊形紋樣的來源

公元前1千紀,遊牧社會在歐亞草原地區逐漸興起,整個歐亞草原地區都被遊牧人羣所佔據。雖然各個遊牧文化都有自身的特色,但發達的動物紋飾是其共同的特徵。東周時期北方地區金屬器上十分流行羊形紋樣,而分佈在歐亞草原中部地區的早期遊牧人羣也十分喜愛運用羊形紋樣裝飾金屬器。兩地流行的羊形紋樣正反映着中國北方遊牧人羣與歐亞草原中部遊牧人羣的交往。

 (一)  南西伯利亞地區羊形紋樣對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影響

俄羅斯南西伯利亞地區是歐亞草原中部主要的早期遊牧族羣活動地域之一,這裏發現有塔加爾文化、圖瓦地區早期遊牧文化及阿爾泰地區早期遊牧文化,動物裝飾藝術在這些文化中十分發達。分佈於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塔加爾文化年代約爲公元前10世紀末至公元前3世紀,圖瓦地區則發現了包括阿爾然王冢在內的一批早期遊牧遺存,其年代在公元前9~前3世紀,而在阿爾泰地區發掘了一批屬於早期遊牧人羣的墳丘,其中以巴澤雷克墓地最爲著名,年代爲公元前8~1世紀。與分佈在歐亞草原西部地區的斯基泰文化和薩夫羅馬泰文化流行鹿形紋樣不同,南西伯利亞地區發現最多的是以山羊爲題材的動物形象,它們裝飾在銅釦、短劍、牌飾和鏡子等各類器物上。其中,圓雕羊形紋樣十分發達。

將圓雕立羊裝飾於有銎座上的做法應起源於南西伯利亞地區,這類器物在該地區早期遊牧文化中異常發達。圖瓦地區發現的阿爾然一號王冢年代在公元前9~前8世紀,墓葬中出土了多件站立在杆頭飾上的立獸,爲寫實的山羊造型(圖七∶1)。塔加爾文化中也發現類似的立羊杆頭飾(圖七∶2),此外該文化還流行着將圓雕有角立羊裝飾於銅劍、銅刀、銅鎬、銅鏡頂端的做法(圖七∶3、4),其雖並不是杆頭飾,但裝飾風格與圓雕立羊杆頭飾一致。與發現於南西伯利亞地區的圓雕羊形杆頭飾相比,在中國北方地區發現的同類器物雖形制相似,但年代普遍偏晚。這種金屬器裝飾風格約當在公元前4~前3世紀由南西伯利亞地區傳入中國北方地區中東部,發現於內蒙古、河北等地的圓雕立羊杆頭飾就是受其影響而產生的。

圖七  南西伯利亞地區出土的圓雕立羊形象

1.圖瓦地區早期遊牧文化  2~4.塔加爾文化

將圓雕盤角羊頭裝飾於管狀銅飾件一端的藝術風格也很可能起源於南西伯利亞地區。在阿爾泰巴布布爾嘎茲I墓地18號冢出土了兩件盤角羊頭飾件(圖八∶1、2),在阿爾泰巴澤雷克2號墓地還發現有盤角羊首裝飾的馬銜(圖八∶3、4),這些器物年代均爲公元前5~前3世紀。阿爾泰地區發現的盤角羊頭器物與在中國北方地區發現的公元前4~前3世紀盤角羊頭管狀車飾的裝飾風格完全一致,後者應是受到前者影響而產生的。還需注意的是,在內蒙古地區發現的盤角羊頭形象十分生動(圖八∶5~7),與阿爾泰地區發現的盤角羊頭形象更加相似,而寧夏地區發現的盤角羊頭形象趨於程式化,造型比較呆板(圖八∶8~10),與阿爾泰地區盤角羊頭形象差異較大。羊形紋樣的地區差異表明,盤角羊頭形銅飾的傳播路徑應是先由阿爾泰地區向東南方向傳播至內蒙古中西部,在向西傳播,影響至寧夏中南部地區,其在向西傳播的過程中,形象變得更爲簡化。

圖八 公元前 5~前 3 世紀亞歐草原中東部出土的圓雕盤角羊頭形象比較

1.阿爾泰巴布布爾嘎茲 I 墓地  2.阿爾泰巴布布爾嘎茲 I 墓地  3.阿爾泰巴澤雷克 2 號墓  4.阿爾泰巴澤雷克 2 號墓  5.內蒙古  6.內蒙古準格爾旗玉隆太  7.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石灰溝  8.寧夏固原楊郎  9.寧夏固原楊郎  10.寧夏彭陽店窪

北方地區發現的單純立體羊形雕飾也應來源於南西伯利亞地區。圖瓦阿爾然二號王冢年代約爲公元前7~前6世紀,其中出土有圓雕臥式大角羊雕飾。在圖瓦地區還發現有圓雕立體大角羊形象,其年代爲公元前5~前3世紀。這些羊形雕飾年代均早於北方地區發現的同類器物,因此,圖瓦地區可能是圓雕獨立羊形雕飾的起源地。與寧夏南部、甘肅東部發現的立體羊形雕飾相比,內蒙古地區發現的羊形雕飾造型更加多樣化,藝術風格與圖瓦地區更爲接近,這與盤角羊頭形象的分佈特徵一致,表明圓雕獨立羊形雕飾也是先由南西伯利亞地區傳播至內蒙古中西部地區,進而影響至甘寧地區的。

總之,從公元前9世紀起,圓雕羊形紋樣出現於南西伯利亞地區各遊牧文化之中,約公元前4~前3世紀影響至中國北方地區。其首先影響到分佈於內蒙古地區的胡文化,使得該地發現的圓雕羊形紋樣不僅數量多、種類齊全,且與南西伯利亞地區發現的同類器物具有很強相似性。這一裝飾風格通過胡族羣向西影響至西戎族羣,分佈於甘肅東部和寧夏中南部的東周西戎文化中也發現有類似器物,但其影響力已明顯下降。

北方地區發現的浮雕羊形紋樣亦來源於南西伯利亞地區的早期遊牧文化,如在塔加爾文化中發現的浮雕卷角羊飾件(圖九∶1)與內蒙古阿魯柴登墓地發現的金質冠頂飾(圖九∶2)十分相似。然而,這種羊形裝飾風格在中國北方地區的影響力有限,不僅其數量較少,且其影響範圍僅侷限於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並未到達甘肅及寧夏地區。

圖九  塔加爾文化與東周胡文化中的浮雕羊形紋樣

1.塔加爾文化  2.東周胡文化

(二)  天山七河地區羊形紋樣對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影響

透雕單體羊形飾件集中分佈於甘肅東部及寧夏中南部地區的西戎文化之中,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諸胡文化中十分少見。從分佈地域的差異來看,似乎指明這類羊形紋樣應具有與圓雕、浮雕羊形紋樣不同的來源。楊建華曾經指出,馬家塬墓地出土的透雕大角羊飾件應來源於天山七河地區的伊塞克墓地。對於這一論斷筆者是認同的。公元前1千紀,在中亞草原地帶生活着多支被稱爲“塞克”的遊牧民族,考古學上將其遺留下來的文化命名爲薩卡文化。薩卡文化幾乎遍佈整個中亞草原地帶,繁榮期的絕對年代在公元前750~前100年之間,根據分佈地域的差異至少可以劃分爲哈薩克斯坦中部、哈薩克斯坦東部、天山七河和費爾干納及帕米爾等地區類型。其中,天山七河地區位於中亞的東部,與我國新疆接壤,在這裏發現了著名大型墓葬伊塞克古墓,其年代爲公元前3~前2世紀。伊塞克墓羣大約有40座古墓,其中一座墓中出土了大量金銀錘揲和鑄造的牌飾,裝飾在墓主的尖頂帽與衣服上,人們把這座墓葬稱爲“金武士墓”。尖頂帽上裝飾的牌飾質地多樣,包括金、銀、青銅等,大角羊是其中較爲主要的動物紋樣之一(圖一〇∶1)。這些大角羊飾件與南西伯利亞地區流行的立體圓雕羊形紋樣不同,其均以二維平面透雕的手法表現,飾件極薄,呈現出剪紙化的藝術效果(圖一〇∶2),這一特點與甘肅東部、寧夏中南部地區發現的透雕單體羊形飾件完全一致,二者具有源流關係。

圖一〇  伊塞克墓出土透雕羊形紋樣

1.伊薩克墓墓主帽飾  2.金飾件

(三)  北方地區羊形紋樣對於歐亞草原中部的影響

透雕虎噬羊牌飾在北方地區出現時間較早。公元前5世紀起,這類牌飾已經流行於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公元前4~前3世紀,其傳播至甘肅東部及寧夏中南部地區。透雕虎噬羊牌飾在北方地區流行時間之早、數量之多,是其他羊形紋樣無法相比的,這說明透雕虎噬羊牌飾很可能起源於北方地區。其具有向外傳播的趨勢,在南西伯利亞地區的塔加爾文化中就發現有類似的青銅牌飾。

四、結語

綜上所述,東周時期北方地區金屬器上的羊形紋樣具有不同的來源。圓雕羊形紋樣和浮雕羊形紋樣起源於南西伯利亞地區,而透雕單體羊形紋樣起源於天山七河地區,這三種羊形裝飾題材於戰國中晚期傳入中國北方地區,在胡與西戎族羣中流行起來。透雕虎噬羊紋樣則起源於中國北方地區,其向北傳播,影響至南西伯利亞地區。這些形式多樣的羊形紋樣極大的豐富了公元前1千紀歐亞草原中東部地區的動物紋裝飾藝術,反映着歐亞草原中東部地區各遊牧族羣的交往與互動。

本文省略參考文獻可點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文章來源:《四川文物》2018年第05期

責任編輯:梅雅萱

審覈:郝麗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