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價格上植物蛋白肉並不佔據優勢,今日國內電商平臺上開售的人造肉大約達到了56元/斤,遠高於國內普通豬肉的價格。而此次在電商平臺上售賣的人造肉,正是大豆蛋白肉。

(原標題:人造肉國內正式上市 一斤56元 你喫嗎)

近日,人造肉正式在國內電商零售平臺上開售,此次普通消費者可以直接買到,之前在國內人造肉大多直供餐廳。

這並不是人造肉第一次引發關注,今年5月被稱爲“人造肉第一股”的Beyond Meat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價便暴漲163%,麥當勞、肯德基、賽百味等快餐業巨頭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人造肉產品,人造肉一時成爲全球資本市場的投資風口。而之後的三個月裏,Beyond Meat的股價累計下跌35%,但人造肉的價格仍居高不下。

人造肉是什麼?

2013年,英國倫敦有人試喫了一個價值超過30萬美元的“天價”漢堡,這個漢堡中夾的正是第一塊在實驗室裏製成的人造肉。至於口感,一位品嚐者說:“我原來期待它嚐起來會更軟一些,它很像肉,只是沒有那麼多汁,加上鹽和胡椒粉應該會更好。”

倫敦的這塊人造肉代表了現有人造肉中的一種:細胞培養肉。這塊人造肉是荷蘭科學家通過培育牛的幹細胞而得到的。首先需要從活體動物上取得一小片肌肉組織,之後從肌肉組織中分離出幹細胞,再將幹細胞放入富含營養的血清中培養使其成長爲肌肉細胞,最後把這些小塊的“肉”拼起來,才“產生”這塊肉。

我國科學家則於今年11月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產品,使用的是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雖然技術上同樣需要從活體動物的肌肉組織中分離得到肌肉乾細胞,在營養液中培養成肌肉前體細胞,最後將肌肉前體細胞分化成熟爲肌肉組織,但看起來已經很接近於真肉了。

另一種人造肉則是以Beyond Meat公司爲代表生產的植物蛋白肉,其主要成分是植物蛋白,如豌豆、大豆等。近日發售的人造肉也多屬於此類。相較於實驗室製法而言,植物蛋白肉其實不太像“肉”,只不過在模仿肉的口感罷了,本質上更接近於我國傳統的“素雞”。

人造肉真是肉業未來嗎?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在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畜牧業佔14.5%,而無論是哪種製法下得到的人造肉所造成的碳排放都遠低於畜牧業,在環保方面具有巨大優勢。據英國巴克萊銀行預測,未來十年,人造肉或許會佔到肉類市場10%的份額,全球人造肉市場規模將升至1400億美元。

而以植物蛋白肉爲主營業務的Beyond Meat公司也因此得到了如比爾·蓋茨、麥當勞前CEO唐納德·湯普森、可口可樂CFO凱茜·沃勒、推特CFO耐德·西格爾等明星投資人的青睞,在納斯達克上市時更成爲美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IPO首日表現最佳的一支單股。“人造肉”概念板塊在投資市場上一時風頭無二,據統計今年以來上漲59.62%。

然而熱鬧背後並不等於繁榮,Beyond Meat公司直到2019年第三季度才實現盈利,股價更是累計下跌35%。在價格上植物蛋白肉並不佔據優勢,今日國內電商平臺上開售的人造肉大約達到了56元/斤,遠高於國內普通豬肉的價格。而實驗室製法的細胞培養肉離商用化、工業化還有相當的距離,無論產量還是價格都不足以支持其投放市場。

就目前各方情況而言,人造肉更多的意義在於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如果想要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可能還需要等待技術上取得進一步成果。

人造肉正式開售:

售價爲國外十五分之一

11月25日,人造肉在某電商平臺上正式開售,有豬肉、雞肉等口味。其中豬肉口味每份230g售價28元,而國外價格則高達1550元/公斤,這個價格僅爲國外的十五分之一。

自從人造肉概念推出以來,其相關話題就一直被人們所熱議。今年以來,更有不少媒體預測,人造肉將在兩年內走上老百姓(67.210-2.09-3.02%)的餐桌,成爲我們的日常食材之一。

實際上,人造肉分爲“植物肉”和“細胞肉”兩種,目前進入消費市場的Beyond Meat、Omnipork等人造肉商品,都是以植物來源的蛋白爲原料,通過物理方法改變蛋白質結構,從而模擬真肉的外觀和口感的植物肉。

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祕書長薛巖表示,在北美、歐洲等地,麥當勞、漢堡王品牌都推出了植物肉漢堡等產品。如果進口植物肉能夠在本地建廠生產,或者規模化進入餐飲渠道,未來成本會大幅降低,達到與進口牛肉差不多的價格。

在以前,人造肉是航天員專供食物。而此前人造肉大多也是直供餐廳,普通消費者無法直接買到烹飪。在未來,也許人造肉可能會代替傳統肉類,擺上尋常老百姓的餐桌。

市場反應

本月15日網紅店“奈雪的茶”上線了3款人造肉新品,100個人造肉漢堡不到一小時便售罄。

此前,人造肉大多直供餐廳,普通消費者無法直接購買加工。不過,25日,中國消費者第一次可以直接通過電商平臺購買到這種新鮮的食材,並親自烹飪品嚐這款全球熱門的科技食品。新食材上市,消費者究竟買不買賬?人造肉有一天會取代肉類市場嗎?

目前,人造肉分爲兩種,其中一種人造肉又稱大豆蛋白肉,主要靠大豆蛋白製成,因爲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和少量的脂肪,所以人造肉是一種健康的食品。另一種是利用動物幹細胞製造出的人造肉。而此次在電商平臺上售賣的人造肉,正是大豆蛋白肉。

記者看到,在售賣人造肉的商鋪首頁,赫然寫着“嘗一口未來”的字樣,作爲科技發展的產物,人造肉的確吸引着全世界消費者的目光。一些消費者向記者表示,希望成爲“第一個喫螃蟹的人”。不過也有不少消費者因爲對人造肉的信息知之甚少而選擇了謹慎購買。

其實,人造肉的上市也迎合了消費者們的需求。《中國輕食外賣消費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美團外賣輕食商家同比上漲58%,輕食訂單量同比增長98%,健康、養生、減肥等關鍵詞正在成爲外賣用戶的重點消費需求。人造肉,低脂、低糖、低熱量、高蛋白,既能滿足現在年輕人健康、綠色的養生理念,還能滿足口腹之慾、便於身材管理,剛巧和消費者們的需求不謀而合。

截至記者發稿,第一天上線的人造肉在電商平臺上已經銷售超500份。

專家觀點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博士表示,考慮到未來我國居民肉類消耗的增長、消費理念的變化等原因,不排除“人造肉”會在未來的餐桌上佔有一席之地。鍾凱說:“(這個東西)在中國短期內不會有太大市場,但也不能說沒市場。有一部分(人)在健康和飲食方面的訴求就和歐美國家(消費訴求)很接近了。”

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祕書長薛巖也認爲,植物肉將爲老百姓提供更多健康選擇。薛巖說:“從營養,還有從全民健康的角度考慮,植物肉提供更多的健康選擇。從產業發展多一種增長的方式來說,中國食品產業也面臨着增長和轉型,植物肉從生產環節可以更高效,更少利用一些資源。大力發展植物肉一是爲產業轉型找到新的落腳點,二是爲全民健康提供一種新的選擇方式。”

綜合央視新聞、中國青年網、海峽網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