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奉思,

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负责起草了中国空间物理发展规划,

提出东半球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子午链

(简称“子午工程”)科学构想,

先后任“子午工程”总体组组长、

工作组组长和科技委主任。

1941年11月,涪江江畔。

魏奉思出生在四川绵阳丰谷镇,

这个小镇盛产井盐,是水路交通要道。

丰谷镇的井盐制出来后,

需要人工背到山下,盐很重,

山路狭窄崎岖,一不小心就容易出危险。

于是他从小就有个梦想,要

“让大多数人生活得更好”。

魏奉思中学时

曾在日记中写到:“我将来要做

一名机械工程师,发明更多机器,

减轻劳动人民的体力劳动,

提高劳动生产率。”

1958年高中毕业,

填报志愿时,他找遍招生简章,

看到中国科大有自动化系专业,

他毫不犹豫地填为第一志愿。

但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却是地球物理系,

他当时还很不高兴。

后来才知道国家要搞人造卫星,

中央临时决定中科大设立地球物理系。

分专业时,他被分到空间物理。

偶然的因素,改变了魏奉思的人生轨迹。

大学毕业后,

魏奉思被分到中国科学院,

不久下放到安徽肥西县劳动锻炼,

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当一位普通社员。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他的研究工作

终于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1994年,魏奉思成立了

中国首个日球物理数值开放实验室,

设在中科院空间中心一个普通平房里,

有时下大雨屋里会灌进很深的水。

他多方筹集经费,

购买了研究所第一台华生工作站

一套计算机设备,开展数值模拟研究,

很快他们就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

被国际科联所属太阳/行星际联合委员会

吸收为该计划的三个国际模拟小组之一,

1989年魏奉思也被邀请为委员和中国召集人。

1999年魏奉思在中科院成立了

世界上首个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

比美国早了五六年,该实验室已于

十几年前晋升为国际重点实验室。

研究空间天气能为国家发展服务,

这个方向让魏奉思感到有巨大动力。

空间物理学以观测为基础,

魏奉思认为首先要把观测能力建设起来,

中国处在东半球,于是他就提出了

“东半球空间环境子午圈监测链”的设想。

当时有人赞同,也有人认为这简直是在做梦。

魏奉思说:“科学家应该有梦想,

如果连梦都不敢做,那就成不了大事。”

后来,他了解到科学院正在向

国家科技委报送重大科学工程计划,

他就把“东半球空间环境子午圈监测链”

项目报了上去。经过严格选拔,

该项目后来被报到了中央科教领导小组,

该小组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担任组长,

他亲自主持审议,结果该项目又成为

四个通过项目中的一项,

成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但因为种种原因,

“子午工程”迟迟难以落地。

在这种背景下,魏奉思2002年提出了

“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

以开放的姿态请国际科学家来一起做这件事,

把世界其他地区的地基观测建立起来。

他的想法马上得到国际社会众多科学家响应,

认为这是一个创举。

国际合作在一定程度上

推动了国内“子午工程”的实施,

但该项目真正建成,已经是2012年了。

“子午工程”

利用东经120度子午线附近,

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

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以及东起上海,

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度

纬度线附近现有的15个监测台站,

建成了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

运用地磁(电)、无线电、光学和

探空火箭等多种手段的监测网络。

美国科学家评价说,美国还没这样的项目,

中国已经走在了前面。

“子午工程”二期

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科技项目,

而开展“数字空间”战略研究,

是魏奉思继“子午工程”后的

第二个人生梦想。

《创新中国》第一季由中国科协、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联合出品,

近期将陆续在新华社客户端倾情推出,

“科协改革进行时”也将及时转载,

欢迎观看转发,为中国科学家点赞!

视频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文字整理:科协改革进行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