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產動畫如何脫困

自《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的觀影熱潮曇花一現後,這兩年“國漫崛起”的口號已經逐漸不再被動畫人掛在嘴邊。雖然2018年《風語咒》、2019年《白蛇:緣起》都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但市場上佔據頭部位置的,仍是“熊出沒”“新大頭兒子”等兒童動畫IP。脫離IP,國產動畫真的就難以出新了麼?

在一場“創作與市場——中國動畫產業進化論”學術論壇上,對於目前動畫電影市場過於倚重IP的現象,《風語咒》導演劉闊直言:“我特別不喜歡用IP作爲基礎去改編,動畫是創意產業,應該經常推陳出新。但資本的目標是盈利,這就導致大部分作品必須有IP做基礎纔有可能被開發。”《風語咒》作爲劉闊執導的第一部動畫電影,也不得不沿用了他此前的動畫劇集《俠嵐》這一IP,但在創作過程中,劉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他認爲:“未來什麼時候能不用IP,單純憑一個好故事,也能受到大家認可,這才說明我們的動畫電影剛剛成熟一點。”

對於劉闊的感慨,《白蛇:緣起》導演黃家康也深有同感。《白蛇:緣起》在春節檔中一路逆襲,讓觀衆再一次燃起了對國產動畫的信心。衆所周知,該片的故事基礎源於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傳說,它的成功也算是沾了這個大IP的光。黃家康透露,其實追光動畫在《白蛇:緣起》之前做了三部原創動畫,但市場表現都不太成功。“不是觀衆很熟悉的IP確實很難運作,觀衆沒有認知就不會花錢買票去看。所以後來我們選擇了改編《白蛇傳》。”創作團隊在改編過程中也找到了新的切入點。黃家康透露,一開始自己也對影片很沒有底氣,擔心觀衆以爲動畫片就是給小孩子看的,直到自己在路演時聽到一位觀衆看了39遍《白蛇:緣起》,纔有了信心:“這就說明只要電影本身質量過關,觀衆是會看到的,而且他們非常渴望看到好的國產動畫。”

有意思的是,《白蛇:緣起》的成功,還被當做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的博士生考題寫入了試卷,“如果讓你以《白蛇:緣起》這一IP作爲基礎,設計相關衍生品,你會如何考慮?”論壇現場,中傳的同學也把這道題出給了黃家康導演。他坦言,《白蛇:緣起》上映後,確實有很多觀衆在網上追問“什麼時候出周邊,淘寶都有盜版了”、“小白的鞋子很好看,能出麼”、“小白的口紅是什麼色號”……對衍生品有很強的需求。但作爲創作者,他也面臨着一個困境:“說實在的,我們在拍之前不敢投入那麼大去做衍生品,因爲不知道電影能不能成功,但當電影票房好了再做,又太晚了。”他也透露,目前《白蛇:緣起》正在設計一款珠釵衍生品:“珠釵,代表了這部電影的核心情感。我們希望衍生品能夠寄託大家對電影的感情,這纔是有價值的,而不是賣多少錢。”

劉闊導演對衍生品話題也有自己的見解。在動畫行業打拼了20多年,他深知衍生品人人都想過,但就是沒人敢做,“動畫產業在日本有明確的盈利模式,但在中國還沒有,沒人能判斷一部作品的市場反響。”就連《喜羊羊》之父黃偉明都說,自己在最初設計喜羊羊形象時壓根沒考慮過做衍生品。黃家康導演坦言,目前的市場情況下,創作者還是要先把電影本身做好,“周邊是下一步的問題”。

記者 李俐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格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