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就要到了,有人問:“想和父母一起旅遊,不知道會面臨哪些習慣差異?”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再合適不過了。
我喜歡旅遊,還喜歡帶着父母旅遊。因爲我認爲父母是每個人最大的恩人,讓父母多出去走走,保持健康快樂是兒女最大的幸福。我們全家輕鬆國內遊,瀟灑港澳遊、快樂臺灣行、溫情日本遊、奢華歐洲列國遊、澳洲行。。。這麼多年下來他們能同意去,能走得動,就是我對父母最大的希望。
記得每次出遊前,都要我大費口舌,無數次的心理溝通,才解除他們對體力的顧慮。因爲我從小和父母的感情一直很好,相處融洽。那我們旅遊時,會面臨習慣差異嗎?
我細想一下,差異是難免的。歸納如下:
1,金錢觀的差異
老一輩人總是勤儉節約,怕兒女花錢,恰恰相反,身爲兒女,我又巴不得把最貴最好的東西都奉獻給他們。常常是買了一大堆好東西送給他們,過了很久才發現他們壓根捨不得用,全都藏起來,發現時已過實效。旅遊上,從訂機票艙位、酒店、包車等費用,如果事先告訴他們,就會被勤儉教育一番。我採取基本上是商量歸商量,一切訂妥後告知。旅途中購物也是常常被阻止,即使是堅持買回來送他們還免不了上一堂批評課。
2,作息時間的差異
一般老人的作息時間都非常規律,早睡早起。年輕人普遍喜歡熬夜,晚睡晚起。作息沒規律。在每天預定出發時間時就有時差。中午他們一般要午休,一整天的行程就不符合老人。玩一天,歇一天,或半天玩半天休息的慢節奏更適合老人的體力。
3,景點的選擇差異
對於大自然的風光,比如廣闊的草原,浩瀚的大海、險峻的山脈,老人一般考慮到身體原因,興趣不大。正相反,年輕人偏偏最喜歡,無限風光在險峯。父母更喜歡在都市的旅遊,比較輕鬆。
4,體力的差異
在旅途中,因年齡的差異,體力懸殊是正常的,一段路,我們輕鬆而過,父母可能就要花一倍的時間,我們要有耐心,不要催促,更不能嫌棄抱怨,要想到我們也有老到走不動的時候。
5,飲食的差異
父母的三餐時間非常規律,到點不喫可能就會體力不支,年輕人寧願多看幾個景點,多拍幾張照片,餓一會兒也沒事,或者隨便喫點零食。老人就必須正餐,準時認真對待。
除了這些,旅途中我們好像還蠻融洽。當差異出現,我永遠是以父母爲先,他們說了算。因爲我的初心就是帶他們旅遊,讓他們滿意,家庭美滿、健康快樂是第一。
(原創圖文,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視爲侵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