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中小學生的歷史讀物。全部來自專業正史,絕不戲說。每週二四六,來聽經典作品《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吧。

  

  ↑↑↑點擊播放聲音

  往期故事,請見文末

  每個比較長的朝代,多少都可能出現幾個特別壞的皇帝,不過我們很少看到幾乎連一個好皇帝也找不着的朝代,而明朝,偏偏正是這樣的一個朝代。

  壞皇帝似乎除了壞事,其餘什麼事都懶得做,他們讓所有的人一起受累受苦。可是就在那個時候,中國有幾位最偉大的科學家,卻在辛勤地工作着。

  李時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很愛讀書,當所有讀書人都熱衷考試做官的時候,他卻只想當個小小的醫生。他是個醫生,卻又不只是個醫生,醫生只要替人看病就行了,李時珍則除了替人看病,還不停地四處上山採集植物,到荒山野地去觀察植物。他不是欣賞那些花花草草,而是把它們採回家研究,製成藥材。哪怕是從不知名、毫不起眼的一株小草,也都不願放過。

  他最後寫成了一本書,叫做《本草綱目》,這本書約有一百九十多萬字,收集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一萬一千零九十六種藥方。那是走遍萬里路,看了近千本醫學著作,花了數十年工夫編寫而成的。

  李時珍很希望這本書能快點印出來,廣爲流傳,解決人們的病痛,可惜他只是個窮醫生,沒有足夠的錢來印書,一直到臨終前都沒實現願望。

  所幸,在他死後一年多,這本書終於問世了,它成爲一本醫藥學的寶典,後來傳遍世界,被翻譯成各國的文字來研究。

  還有一位叫宋應星的人,寫出一本《天工開物》的書。“天”就是指大自然,意思是說,大自然蘊育出來的萬物,人類如何開發它們。這本書裏面,把當時幾乎所有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全都介紹出來了。比方說,種植五穀、紡織、鑄錢、採藥、車船製造、武器製作……應有盡有,就如同一部百科全書一般。其中連外國的進步技術,例如日本的造紙、制刀術,葡萄牙造的“佛朗機”炮等,全都進行了研究。

  通常,一個人若是對一門技術瞭解透徹,大家便會誇他是了不起的專家;而宋應星的表現,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如果他活在今天,人們一定要賦予他最崇高的榮譽。可是在當時,他寫的八股文不太好,也做不成大官,他的個性,甚至有點兒孤僻。宋應星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上,至於別人的看法,他不大在意。他曾經說過,住在皇宮裏的貴族,喫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可是從未見過農具和織機,誰要是想當官,那就不必看這本《天工開物》吧!

  像宋應星、李時珍這種辛勤工作,卻得不到重視的人裏面,還有一位你該知道的旅行家,他名叫徐霞客。徐霞客生在官宦人家,但他寧願做個大自然的遨遊者,四處遊蕩。奇怪的是,徐霞客的母親卻很鼓勵自己的孩子這麼“野”。這位酷愛野趣的旅行家,走遍千山萬水,歷經多次生死關頭,深入蠻荒不毛之地,甚至只有飛鳥才能到達的懸崖峭壁,他也非去看看不可。各類奇形怪狀、猙獰恐怖,並且傳說住有惡魔的深山洞穴,他都敢獨自鑽進去感瞧,在人們眼中,他不是瘋子,就是個膽大妄爲的傻子。

  他的一生,在野外遠比在家的時候多,他似乎覺得,與鳥獸昆蟲爲伍,要比和人相處來得愉快。他把親身的旅遊見聞、山川地理知識,全都記錄了下來,可惜流傳至今的,只有一千零七十天的日記而已,所人們把這些文章編成一本叫作《徐霞客遊記》的書。儘管它是極爲珍貴的資料,但在當時卻沒有引起大家的矚目。

  你還記得西方來的馬可·波羅吧?他對旅遊的描述,就和《徐霞客遊記》的命運大不相同了,他的繪聲繪色的講述,引起了歐洲人極大的興趣,說得許多人心裏發癢,躍躍欲試地想要前往“遍地黃金”的中國。

  那時候,在歐洲東面的伊斯蘭教徒,偏偏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不讓歐洲人順利向東而來。

  不過那時候已經有人認爲,我們人類居住的世界或許應該是圓形的,若果真如此,那麼人們駕着船,向西一直走去,一定也會繞到中國的。

  於是他們利用先前傳自中國的指南針,開始冒險航向大洋。

  當時,遠渡重洋是件危險的舉動,一般生活富裕、安分守己的人,多半不肯做這類的事。所以這羣冒險家中,充滿了海盜、流氓、罪犯。這些惹是生非的傢伙,帶着刀劍、火藥和槍炮,漂洋過海,抵達了美洲大陸,又越過了太平洋,到達了亞洲,最後終於有人繞回歐洲,證實了大地果真是個圓球。

  這羣冒險者每到一處,便經常藉口要幫助當地的人成爲“幸福”的基督徒,如果對方不聽,就拿出槍炮,對那些武器不夠好,又無法抵抗的人們,大舉殺戮,奪取他們的財產。由於帶回了大量的財貨,所以這些強盜般的航海者,便得到國王、貴族的大力支持。往後,許多歐洲國王就下令,索性將自己的子民移殖到新佔領的土地上,並且把當地人當成奴隸和工具,爲自己做工,生產貨物、糧食,再大批運回歐洲。

  他們果然實現了夢想、發了大財。這種被他們移殖侵佔的土地,我們稱它是“殖民地”。

  在這一羣爭先恐後的殖民者裏,最先來的是葡萄牙人。一開始,他們還算規矩,可是沒多久,就和倭寇勾結在一塊兒,做起販賣人口、打家劫舍的勾當。因此明朝的官兵,打沉了他們的船,將他們趕走。

  過了一陣子,葡萄牙人又來了,他們說自己絕不是什麼壞人,只不過是在海上遇到風暴,希望中國人能讓他們在一個叫澳門的半島岸邊,曬曬衣服、晾晾貨物,那僅僅需要幾張牛皮大的地方就夠。明朝官兵允許了,不過葡萄牙人上岸後,卻把牛皮剪成細細的長條,圈了好大一片地。後來,由於他們送了一點小禮物給那些貪小便宜的明朝官吏,並簽下了一紙合約,便宣稱租下了澳門這塊領土,並設置官吏。

  從那時候起,澳門就開始一步步淪爲葡萄牙的殖民地了(1557年)。

  在那之前,當葡萄牙的水手航行到中國大陸的東邊海上,看見一座極漂亮的島嶼,大爲欣賞和讚歎,於是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做“福爾摩莎”,意思是“美麗之島”。

  其實這個島原本就有它的名字,並且後來變得極爲著名和重要,它就是今天衆所皆知的臺灣島。

  儘管中國人早就來到臺灣島上定居,並且住了許多世代,可是後來帶着槍炮和船艦而來的荷蘭人、西班牙人卻宣稱,這島嶼是他們“發現的”,所以要歸他們所有。這好比一位不速之客,闖進別人家後說“我現在發現了你們家,所以這個家應該是我的”一樣。在這些冒險者裏面,其中有些是基督教的傳教士。他們發現,要在中國傳教,是不能拿着槍炮逼人信教的,若是能先讓讀書人或官員相信基督教,哪怕只是一兩個人相信,那麼再向別人傳教就容易多了。

  有位叫利瑪竇的意大利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他學會了說中國話,但沒什麼人相信他,他便託太監帶點小禮物送給皇帝明神宗。禮物裏面有基督教《聖經》、聖母像,還有幾座自鳴鐘。神宗看不懂《聖經》,也不知聖母是誰,不過對那定時發生鳴叫的鐘,倒是很感興趣。於是接見了利瑪竇,並允諾他可以留在北京傳教。利瑪竇結交了一些做官的讀書人,他向他們述說一連串稀奇古怪的知識,他們連聽都沒聽過。比方說,利瑪竇告訴人們,除了中國所在的亞洲之外,世界上還有其他四大洲;又比方說,什麼叫槓桿,什麼叫比重、重心,什麼叫直線、平行線、直角、三角形……

  這些新鮮的學問,包括了天文、曆法、醫學、幾何、數學、地理等等,引起了一位叫徐光啓的讀書人極大的興趣,他熱心地將這些西方的知識,儘可能地翻譯成中文,並且利用它們制定了新的天文儀器、新的歷法、新的水利測量方式,並且還運用它們,研究了古代各種種田、種茶、種樹、種花的辦法,編成一部《農政全書》。

  可惜的是,利瑪竇的目的是傳教,所以徐光啓與他合作的翻譯,進行到一半以後,他就不肯做下去了,因爲利瑪實覺得,沒翻譯完的東西,和傳教沒多大關係。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十六世紀後,世界漸漸改變。先前令馬可·波羅欽羨不已的東方大帝國,它的皇帝正沉迷在煉丹成仙的把戲裏,它的太監和大臣忙着爭權奪利,它的學子們急着練習八股文……而西方的歐洲人,卻在悄悄地改頭換面。像徐光啓這種好學的人,則帶着訝異的眼光,開始羨慕起西方的學問來了。

  注:本文內容來自臺灣陳衛平的《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音頻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