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猜一下你今天的心情:假放完了,要上班/上学了,好烦好难受,对不对?

毕竟,讨厌上班/上学的现代人,几乎跟喜欢玩手机的一样多。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提起上班/上学,心情就跟上坟一样严重。

▲反正大概就是这种状态吧!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为什么讨厌上班/上学呢?作为一个研究美的公众号,简妮我倒是经常收到「因为工作让我变丑!」的抱怨——

但,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说繁重的工作让人憔悴,压力让人崩溃。但想一想,明星们的日程比普通人严格得多,但并不妨碍她们光彩照人啊!

▲大甜甜在圈中不算劳模型,但随便一搜,凌晨起来大半夜收工的次数也不少

而说到劳模,热巴号称4年都没有休息过一天,生娃前的小赵也堪称圈中劳模——但大部分时候,她们还是神采奕奕,起码比普通人要强不少:

▲右图,小赵明显比后面的女生皮肉各方面状态要好

当然,你可能会说,虽然明星日程很密集,但她们也有大把钱护肤、医美、请最好的化妆师造型师,让自己看起来更棒啊!普通人可没有这些!

那我们换个例子,不知道大家小时候喜不喜欢看港剧——港剧中的职业女性绝少朝九晚五,夜里加班是常事,但状态依然很好:

▲不光是剧中哦,如果你去香港工作过,会发现她们虽然工作更劳累,但外表往往维持的都挺不错

再比如说,我们虽然常常抱怨工作/学习占用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导致我们没办法更好地变美——

但实际上,刚放过假的你应该知道,即使有空,你也多半是下图状态:

▲瘫在地上真的好舒服!

虽然上班时经常想着「放假了我一定要好好打扮!要出去玩!」,但现实往往是,放假了只想穿着睡衣躺在床上刷手机,要论外形,还不如上班呢……

▲大概是这种感觉吧!

所以,工作到底会让我们变美还是变丑呢?又有什么具体可行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也保持美丽和积极呢?

这篇文章,就送给可能刚好有点节后抑郁症的你咯!开始——

01

工作让人变丑的理由

先讨论下,为什么工作会让我们变丑——

首先,工作,特别是过量的工作会让人疲劳而疲劳让人憔悴,自然美丽减分。

更可怕的是,这种疲劳并不仅限于工作时段,在你无奈地想到「我又要开始令人疲劳的工作」时,其实你已经开始疲劳了:

▲当你早上起床时,其实还没工作,但你的心情已经开始沉重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上班的痛苦不仅在于工作本身,还在于与之相关的一大堆事——

又挤又慢的通勤过程,又贵又难吃的工作餐,即使出门时心情还不错,到公司也像打完仗一样狼狈……

▲这一段真的非常写实了

而当你好不容易撑过了一天,迈着疲惫的步伐回家时……

▲手里还往往拎着一大堆文件……

你的上司或客户也没有那么容易放过你——毕竟,托互联网的福,在公司或在家,哪怕在地铁站,都能继续搬砖:

▲现代人没有明确的「下班」时间段,也是容易觉得疲劳的重要原因

如果仅仅是累,那倒没什么——想一想,我们去逛街、玩游戏、去旅游景点,一天下来也会很累,但心情是愉悦的。

上班令人讨厌的第二点,是压力很大。不仅事情多,而且催得紧:

▲每天都在夺命N连中度过

如果你的压力仅限于工作的「事」,那你还算是幸运的……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的不快,绝不仅来自于工作本身,还有你那个「事情你做,功劳他拿,黑锅你背」的同事——

▲这个图有没有看的很解气?

又或者那个「明明什么都不懂,但就会逼逼逼逼不停提不切实际要求的老板/客户」:

▲另一张治愈你节后抑郁症的动图~

「压力让人憔悴让人变丑」绝不是新闻,古有伍子胥,今有阿桑奇,都因为压力而一夜白头。

普通人面临的环境虽然不会那么极端,但也有科学研究表明,当压力超过了人能承受的适当值,人的表现、幸福和健康都会降低——

▲不过,跟很多人印象相反 ,过低和过高的压力都不利于健康幸福,人需要「适当的压力」

考虑到「健康是美的重要基础」,说一声「工作压力让人变丑」也算是有理有据。

工作让人变丑的第三个原因,也是很多人经常提到的,在于工作占用了我们的时间

▲不是化妆技术不行,平常在地铁或公交上化妆,还指望画成什么样啊?当然,更多的人选择懒得化妆

对此,黄子华有一段非常精准又诙谐的描述——

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老板为什么要发工资给我们?

▲你会怎么回答呢?

而他的答案可谓非常「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老板每个月发的不是工资,而是赔偿——

▲发工资不是因为我们为公司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因为工作,没有为自己做什么……想一想,挺接近上班族心态的……

因为工作,我们没办法健身,没办法自己做减肥餐,只能吃外卖,没办法好好化妆,好好打扮和保养自己……自然会变丑。

而综合以上理由,「工作让人变丑」似乎已经是确切存在且难以改变的事实……

然而,能不能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呢?

02

工作让人变美的理由

回到开头的例子,女明星

虽然她们的工作往往不仅要起早贪黑,还有时要夏天穿棉袄,冬天跳冰河……但一个显然而易见的事实,人家有钱啊!

▲大S当年就靠揭露女明星大火,爆料女明星私下不开刀的保养手段

在大S出书那会,女明星还会矜持地说自己「本来就这样,从来不保养」……

▲类似的鬼话还有「多吃水果多喝水」和「保持心情愉悦」……光靠这些怎么可能!

而今天的女明星就要诚实的多——

▲先有杨幂「用最贵的护肤品熬最晚的夜」

别说杨幂这种一线小花,连大家经常心疼没大红的杨蓉,随便一瓶「比较贵」的面霜也是定制五位数:

▲在普通人眼中,这不叫有点贵,叫超级无敌霹雳啪啦biu biu biu贵——而且这只是护肤,还只是护肤的一环……

而当被问到为什么「虽然爱笑但没皱纹」,比起「基因好」,让人喜爱的诚实答案当然是「因为有肉毒」:

▲应采儿这个回答真是666了

明星靠谱不靠谱的保养秘籍这里不多说,但归根到底无非几个字:钱+时间——

拥有这两点的明星,和普通人的差距有多大呢?找两张同龄人合影,大家就能get:

▲左边是吕良伟去敬老院,右边是温碧霞和同学合影——感觉起码差一辈啊!

当然,上面两张有点太打击人。拿刘嘉玲和小学同学/老师的合影做比较,可能更温情些:

▲紫衣服的估计是老师,别的都是刘嘉玲同龄,感觉都有保养,就没有差很多,但可能是远照看不出,近照会更挑皮肉状态

简单来说,变美和维持美丽需要时间和钱,那么非富二代的普通人,又要如何拥有这些呢?还不是工作!

另外,虽然工作中的人际环境往往会给人压力、让人不快,但适当的压力可以让人幸福,而「在工作」起码能够让你不和社会脱节。

以马伊琍在《前半生》里的早期造型为例,如果她去上班,那多半可以意识到这样的穿法是不好看,或最低限度不妥当的:

▲因为不职业,也不优雅……

虽然有剧评说,她穿得鲜艳是因为做家庭主妇,怕被忽视存在感。但无论如何,穿得像交通灯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欣赏的频道:

▲集齐了红黄绿啊……确实像交通灯一样很难被忽视

而后期,当她真实有了工作,衣品也不断提升,化繁为简,化浮夸为沉静

▲后来就懂得红配黑而不是红配绿了,整体也优雅干练很多

《老友记》里的瑞秋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起初的她,是爸爸的小公主,这辈子不知道什么叫工作和独立,做个甜心,找个金龟婿就足矣:

▲早期是很青春的甜心女孩

后来逃婚独立做女侍应,她不喜欢也不太胜任这份工作,依然是以可爱、青春和一点点性感为主打:

▲小短裙,露腰,甜心的年轻女孩

后期,当她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时尚行业占据一席之地后,她的穿衣风格也逐渐变得成熟、优雅、(看起来就有钱)

▲不说别的,这几套看局部图就贵很多

当然,这里不是说成熟优雅是唯一的回答!但显然,后期的装扮加上她们自己的独有特质,让他们更得体、更能被大众欣赏,也更闪闪发光。

工作不仅让我们有钱,让我们紧跟社会脚步,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立于社会,忠于自己」的底气。

吴佩慈可能是个很好的例子,九头身大长腿长相冷艳,她其实很适合坏女人气场风:

▲我觉得她演职场剧可能会大火

但如果你最近去她微博,可能会以为自己找错地方:

▲她退圈之后基本都这种画风,很多人认为不适合她,因为她长相上真的不软萌,感觉很勉强

作为女性,往往被认为「要柔和天真,不要攻击性,不要事业心太强」……

这当然也不错,但若成为唯一选择,又有多少女性要忍气吞声,无法找到和忠于真实的自己(反正简妮我不是这样的)

工作之可贵,不仅在于给我们金钱,更在于让我们能了解自己,也有忠于自己的底气。对现代女性来讲,这可能比嫁入超级豪门更有吸引力!

▲三星的前太子妃林世玲,财阀家族,长相娇美,嫁给三星太子本来是传统的完美归宿

但认清自己在豪门不被尊重和在乎后,她愤然离婚——

剪短端庄的长发,不在满足于做摆设,自己经营酒店,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开始了新的恋情:

▲没离婚前就是端庄的大小姐,离婚后短发造型非常英姿飒爽,我是觉得更迷人了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短发造型和上图的「男朋友」有点眼熟……

传闻,宋慧乔之前的新剧《男朋友》中,她扮演的角色就是以林世玲为原型的。而林世玲现在的绯闻男友,是韩国影帝李政宰——

▲所以新剧里是短发,李政宰也是男神啊!

再说「工作占用人的时间,因此没办法变美」这点——很多人下班放假了不工作了,也只是在家里玩手机嘛!

▲当代青年真实写照

当然,有人会说,还不是因为工作太累压力太大,放假只想休息,连去酒吧喝酒都懒得出门……

▲香港的环境跟内地有些许不同,下班了更多去喝酒或娱乐或者健身房,比较少直接回家睡觉

但问题来了,回想一下,在我们玩了好几天手机后,你有觉得特别充实、特别放松、特别有休息到吗?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科学实验也这么说。

在智能手机普及前,我们的一天大概分为:睡眠时间、工作时间、维生时间(洗澡吃饭等)个人时间

▲大概是这种感觉

个人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跟朋友聚会,可以看书,可以运动……它使得每个人不一样。

而当智能手机出现后,人们把很多时间消耗在屏幕上,上图的表就变成了这样:

▲可以看到,2017年,个人时间就只剩一点点了,都被屏幕所占据

当然,有人会说,既然可以看书,当然也可以拿去玩手机啊!这也是使用个人时间的方法之一嘛!

但依然是根据科学研究,大家每天花时间最多的APP,反而是那些让人感觉不快乐的APP:

▲平均花9分钟在让人快乐的APP(天气、健康)上,而花27分钟在让人不快乐的APP上(社交、游戏)等,可谓自己让自己不快乐

而之所以让自己不快乐,还停不下来,是因为这些APP往往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以往,我们看报纸,看完之后,就是一个「停止」,我们会把它叠起来,做别的。

而新时代的APP往往做成信息流的形式,没有「停止」,你会基于惯性一直刷下去——

▲这个页面是不是很熟悉?

而让你不停刷下去的,并不是快乐,而是惯性,或者说人性的弱点——时间是花掉了,但并没有让你更快乐,或休息得更好。

而带着不快乐的情绪,带着没有休息好的肉体和精神,工作效率自然低下,工作时间延长,个人时间自然更加不够——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想要兼得成功和变美,学会「聪明的休息」就非常必要,可以跟《最高休息法》这本书取经!

这本书的作者提出:现代人之所以长期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打不起精神,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

▲一个原理示意图

我们往往认为发呆、睡觉、打游戏等就能让自己很好的放松。但实际上,这些活动都无法让大脑真正休息

即使在什么都不做时,大脑中也会有很多杂念,它们占大脑消耗能量的60%-80%,其实大脑并没有休息到。简单例子,压力太大的时候,很多人即使睡觉,都会做噩梦,醒来时状态反而更差。

如果想要大脑得到更好的休息,需要排除杂念,做「正念」或者说「冥想」练习,排空大脑,让大脑更好地休息:

▲《最高休息法》书中的「正念」和「冥想」练习

人们的杂念往往来自于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忧虑,而因此,「正念」的关键,在于「关注当下」。

简单找个椅子坐下,感受腿和椅子的触碰、胳膊的感觉,呼吸,一旦有杂念浮现,就专注呼吸排除杂念……

不需要很久,只需要一天摒除杂念地冥想5-10分钟,大脑就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工作效率自然提高,心态也会变好,亲测有效。

不仅是正念,经科学研究,锻炼和睡眠也能很好地降低焦虑水平:

▲从即时效果来看,冥想的效果最好

如果你不那么排斥运动,不妨尝试每周3次20-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或慢跑就可以。

虽然燃烧的热量可能不太多,但对于调节你的心态和状态会大有帮助:

▲运动对情绪的积极作用,不仅是即时的,也是长期的

而即使看到这里的你,依然觉得很讨厌工作,工作就是一坨X,下面这个消息也能让你好受一些!

根据统计,即使是在法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喜欢工作的人也不过11%,其余58%消极怠工,而剩下的31%仇恨工作……

▲这里形容很有意思,剩下的31%「每天上班只是为了展示他们的不开心」。

考虑到我国的工作环境更严峻,我想我们的相关数据只会更差——喜欢自己工作的人,很可能不超过10%!

这也意味着,即使你对工作的观感仅仅是「不特别讨厌」「有好有坏」,也可能已经比60%的人幸福了——毕竟31%的人「痛恨工作」呢!

公平点说,让人沮丧的可能不是工作,成年人的生活就很让人沮丧,不工作也未必会更好——

▲我助手小景五一被叫回家,结果一直看亲戚各种琐碎的事,她强烈表示想回来上班

简而言之,虽然工作对于美有种种「危害」,但也很难否认,工作给我们钱、让我们与社会同步、给我们底气——这些对于变美有很强的正作用

而之所以没时间没精神,可能不光是工作的锅,跟我们不会休息、不会安排时间关系也很大。

最后,不喜欢工作也不代表你特别不幸,因为起码有90%的人都跟你一样——工作是很糟没错啦,但不工作可能更糟呢!是不是突然励志了呢?

03

关键不是工作,而是你

读到这的你,可能有一丝不屑:切!漂亮话谁不会说?你说出这些工作的优点,也不会让我的生活变好一丝一毫啊!鸡汤

还真不是!

「改变对工作的看法」「改变工作的心态」是根据科学验证对提升幸福感有显著效果的。且听我道来:

▲很多人对工作的看法,就像这张图

现有文化下,绝大多数人会认为工作是「不得不做」「为了谋生」。

简单例子,很多富二代或者豪门媳妇,坚持要做事业,哪怕是慈善这种不挣钱的事业——这让很多人不理解:有钱了,还折腾啥

但根据科学研究,工作对于幸福的确至关重要。首先,一种高度幸福的状态,叫「心流」: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概念

简单来说,心流就是当你全情投入、忘记自我,创造东西的一种狂喜的状态:

▲我理解,有点类似于中文说的「忘我」

当你沉迷于运动、谈话或别的什么时,都可能进入「心流」状态,这种状态会让你非常幸福

但猜一猜什么时候,人最容易进入这种非常幸福的心流状态?工作时!

当然,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想一想,虽然工作中有很多狗屁倒灶的事,但当我们克服了这些困难,忘我地做出了超越自己的成果,那种满足感也是无与伦比的。

工作所带给我们的,也绝不仅仅是报酬:

▲实际上,也给我们意义、创造、挑战、主人翁感、身份感、荣耀感,这些其实对于人的幸福也至关重要

你可能会觉得,不是这样,「我工作就是为了钱」,毕竟段子都这么说。

但举个例子,我现在让你尽力做好一份文件,做完后,我不看,就在你面前用碎纸机碎掉,然后再让你做……你能坚持做下去吗?能做几份?

根据类似的心理实验,当人们知道自己做的东西不被使用时,人做事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哪怕给予的报酬不变——显然,工作对我们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报酬。可为什么我们会把工作等同于报酬呢?

▲这哥们大家肯定记得,马克思

Dan Ariely提到,现代商业社会基本基于「分工提高效率」理论建立,每个人都只做一个环节,效率因此更高。

但相对的,当你只做一个环节时,你就很难感受到工作的意义——所以我整天在这检查错别字排版粘发票,有什么成就感和意义呢?马克思就把这称为「劳工的异化」。

想要让自己不那么仇视工作,不妨退后一步看看大局,我这一步的工作,创造了什么价值?对我有什么磨炼?

虽然工作的内容可能不变,但当你确切感受到「工作创造的价值」后,你的心态会完全不同,就像哈利波特里这段话:

▲同理,每天被「拽着工作」和「主动想要工作创造价值」,幸福感非常不一样,效率也非常不一样

为什么简妮我要花这么多的篇幅,力图让大家对工作的看法更积极呢?

因为根据科学研究,对工作更积极的态度确实能让你更幸福,而快乐幸福的人显然会更美:

▲我们所受的教育,是越成功,越快乐,但现实并不是这样,因为你获得小成功后,就需要大成功才会快乐,压力越来越大

Shawn Achor则提出一种新的观点:不是越成功,然后越快乐;而是先更快乐更积极,然后更成功——

▲当你的大脑更积极时,你工作效率会更高,准确率也会提高

而如何可以更快乐更高效的工作,让自己成功与美丽兼得呢?

除了上文说的种种,Shawn Achor还提出一个在很多企业已证有效的简单方法:每天写下3件值得感激的事——

▲听起来很鸡汤,但坚持21天后,人的心态会不一样,工作效率也会提高不少

仅仅是改变你对工作的态度,不再把工作看做「被迫的」「讨厌的」(其实这可能也是一种刻板印象呢),而作为「自我实现」「自我成就」乃至变美的坚强后盾,更多去看积极的部分,你就能变得更棒乃至更美——

而如果以上的内容,都不能让你感觉好些,那么最后这一条应该有效:

为了写这篇,简妮我可是整个五一都没放假,接下来也要跟大家一起连续上班——想想有人比自己更惨,是不是也会开心一点呢?

图片助理:小景、板栗、依依

参考资料:

1. Allen,D.(2001),Getting Things Done:The Stress of Stress of Free Productivity,Penguin Group,New York

2. J.K. Rowling.M.(2009).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3.Akira Kugaya, M.(2017),最高休息法[M].悦知文化出版社

4. 季浏, (2015),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Kahneman.Z.(2018).Happiness.At.Work

6. Ivl TV.(2017).“我爱工作,工作让我快乐!”科学证明,这句话是真的

7. TED.(2012).肖恩·阿克尔:改善工作的快乐之道

8. TED.(2017),Adam Alter,看屏幕太久会让你不开心

9. TED.Mihaly Csikszentmihalyi,米哈里谈心流flow

商业合作/转载申请,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