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马尼拉的一间办公室里,一群人浏览着电脑。电脑上显示的是每天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文字、照片和视频——这些内容发布的地点往往在马尼拉千万里开外。办公室电脑屏幕的亮光映衬出面前的一张张人脸,他们面无表情地对屏幕上的内容做着“忽略”(ignore)或者“删除”(delete)的判断。

这是一部名叫《网络审查员》(The Cleaners)的纪录片中的一幕。这部由两名德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在圣丹斯上展映后,近日于 PBS 电视台播出。纪录片把镜头聚焦到了影响到数亿名网民在网上看到的内容、却又很少为人们注意到的群体——网络审查员。

网络审查往往是科技大公司外包的职业,被选中的人要做的工作也非常简单,就是判断推特、Facebook、YouTube 上那些被举报的内容是不是应该继续留存在网络上。如果是,那么他们会点击“忽略”的指令,如果觉得不应该被人们看到,那么他们就会点击“删除”。

屏幕上那些有关杀害自残、恐怖袭击以及与孩童相关的色情画面自然让网络审查员无法每时每刻都保持平静,有的还让他们产生了心理阴影。

《网络审查员》呈现出了这些具有戏剧性和冲击力的场景:一名负责鉴定与自残相关内容的网络审查员屡次提出想转到其他部门,据说最终因为受不了那些画面的冲击而自杀。一名网络审查员在片中说道:“我看过上百场斩首的场面。对于一些人而言,他们很幸运,因为砍在他们脖子上的刀很锋利。”

网络审查员的工作和生活,纪录片希望触及更深的议题。过去一段时间,关于社交网络的道德伦理以及它对世界影响的讨论甚嚣尘上。社交媒体的算法把更容易获得分享和点赞的内容推到人们面前,这其中包括极端的内容,比如罗兴亚民族在缅甸遭遇的迫害。一位孟加拉国的用户表示:“如果你上传任何反对罗兴亚的内容,你就会走红。”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网络审查员的存在是对上述情况的一种反映,但他们自身其实也是网络困境的一种体现:这些人只是在接受五天的训练后就仓促上阵,他们对于自己见到的内容或许也没有正确的认知。

而言论自由和内容的净化的关系本来就复杂而微妙:艺术家 Illma Gore 画下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裸体肖像到底是受到保护的政治言论,还是违反了裸体的法则?(纪录片中的一位网络审查员认为这是一种欺凌)。

The Verge 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硅谷的公司在拥抱全球社区的同时,会不惜降低道德标准以在新的市场立足。很多罗兴亚人从 Facebook 上获取信息,但是由仇恨组织支配的这个平台让他们的生活更糟了,公司却鲜有作为……纪录片呈现出了一幅灰暗沮丧的图景,让人看完很难不去想着删除社交账号——并不是出于抗议,而是一种自我保护。

题图来自:豆瓣电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