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壹賬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葉望春

隨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商業銀行粗放式擴張的時代漸行漸遠,輕型化轉型已成爲各方的共同選擇。本文認爲,以AI、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爲代表的金融科技,爲轉型中的銀行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案,將全面助力銀行輕型化轉型。

輕型化是商業銀行發展的重要方向。輕型化銀行的本質,是探索低資本消耗、高質量與高效益的發展路徑,體現在輕資本、輕資產、輕負債和輕運營等方面,同時意味着銀行的角色將從傳統的貸款提供者向資金組織者、財富管理者和撮合交易者轉變。驅動銀行這一轉變的因素,主要來自三大動力:一是經濟增速放緩,輕型化轉型是順應結構調整的需要。當前,國內經濟正在經歷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即從高污染、高能耗、重工業爲主的產業結構,轉向以創新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爲主。經濟決定金融,“高資本消耗、高信貸投放、高成本運營”的傳統經營模式面臨嚴峻挑戰,銀行亟須尋求更安全和多樣化的增長點。二是監管日益趨嚴,輕型化轉型是實現銀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從資本約束看,《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和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提高了資本要求。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整體資本充足率爲13.65%,雖然高於監管要求,但資產結構“偏重”、加權風險資產增速較快、利潤增速放緩,對資本的穩定和補充形成較大壓力,銀行需更加重視低資本消耗業務,調整資產負債及業務結構,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和資金定價能力。三是市場競爭加劇,輕型化轉型是推動業務轉型的需要。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在進入衝刺階段,同業競爭加劇,金融脫媒不斷加快、新金融業態層出不窮,銀行傳統的增加網點數量、擴張資產規模等業務模式難以爲繼。對於核心的零售、對公、金融市場業務等,銀行均需探索更集約的經營方式和更靈巧的應變能力,從而提升服務效率和盈利水平。

商業銀行輕型化轉型的現狀

自2014年起,部分股份制銀行開始推出輕型化轉型戰略,隨後廣大銀行陸續推進。在此過程中,一個顯著變化是銀行體系的規模增長與利潤增長脫鉤。例如,2017年銀行營業收入普降甚至負增長的同時,包括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實現淨利潤的逆勢上升。

經過近幾年的佈局,銀行的輕型化轉型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作爲代表的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轉型業績搶眼。從兩家銀行看,具有低資本消耗特點的零售業務,在體系內已全面佔據“半壁江山”。平安銀行集合口袋APP(應用程序)、零售新門店,打造OMO(ONLINE MERGE OFFLINE,線上線下融合)一體化服務,目前線上業務辦理量比例已超98%; 通過“AI+投顧”“AI+客服”,爲客戶提供7×24小時的智能化服務,目前AI(人工智能)客服佔比已將近80%;通過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對貿融業務進行升級,打造SAS(供應鏈應收賬款服務平臺),爲傳統業務插上科技的翅膀。而招行將打造“金融科技銀行”作爲“輕型銀行”戰略的深化,招商銀行APP和掌上生活APP兩大APP合計用戶量已超過1億,月活躍客戶達到6210萬,已成爲招行的重要經營平臺。

雖然部分銀行在輕型化轉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從行業來看,大部分銀行普遍面臨着零售轉型慢、對公風險大、同業轉型難等挑戰,輕型化轉型面臨較大壓力。特別是廣大中小銀行,由於自身在科技、人才、系統等方面存在短板,在輕型化轉型方面更是任重道遠。

具體來看,在零售轉型方面,銀行可謂“腹背受敵”,步履維艱。一方面,隨着利率市場化的深入推進、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多樣化發展,以及其他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進入理財資管市場,商業銀行獲取低成本負債的難度不斷增大。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平臺快速滲透零售業務市場,在理財、貸款、支付等多個領域,對商業銀行帶來較大沖擊。對公業務方面,銀行面臨的企業信貸風險加大,進退兩難。由於經濟下行,企業經營風險持續暴露,其中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等實體行業的不良風險尤爲突出,極大考驗銀行甄別和控制風險的能力。與此同時,企業有效信貸需求下滑,銀行的盈利空間縮窄。金融市場業務方面,前所未有的監管強度,帶來巨大的調整壓力。過去數年時間裏,同業業務發展迅猛,成爲銀行的利潤中心之一。但2017年以來,受資管新規、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等一系列強監管和金融去槓桿政策影響,同業資產和負債出現自2010年來的首次收縮,同業理財也比年初淨減少3.4萬億元。未來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軌跡,在壓縮套利空間的同時,還須迴歸資金融通的本源。

金融科技助力銀行輕型化轉型

當前,金融科技正在重塑銀行的業務形態和服務模式。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爲代表的金融科技技術,日益成爲銀行解決痛點和轉型發展的關鍵要素。充分推動“技術+業務”相融合,圍繞零售、對公和金融市場業務痛點,幫助銀行全面提升經營能力,實現快速智能的輕型化轉型,已成爲當前發展的重要趨勢。

金融科技助力零售業務輕型化轉型

零售業務具有資本消耗低、利潤貢獻穩定、管理成本低等特點,在監管趨嚴的環境下優勢尤爲突出,因而成爲不少銀行輕型化轉型的重要策略。對客戶而言,金融服務移動化、便捷化、個性化的需求日益強烈,隨時、隨地、精準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已成爲銀行零售轉型的首要目標。各家銀行紛紛通過渠道綜合化、業務平臺化和客戶服務精準化,實現服務從“千篇一律”到“私人定製”的優化升級,從而推動零售金融的輕型化轉型。

在服務渠道上,隨着互聯網金融的滲透,中小銀行陸續推出了手機銀行、電商平臺、投融資平臺、直銷銀行、微信銀行等線上服務渠道。然而,許多線上渠道採用獨立APP的運營模式,在產品種類、推廣模式、客戶定位等方面高度重合,運營效果和客戶體驗不佳,據統計,國內2/3的直銷銀行月活躍客戶不足1000人。因此,可以將直銷銀行、手機銀行和信用卡三者進行有機結合,統一入口,減少資源浪費與不必要的內耗,幫助銀行構建領先的互聯網綜合金融生態平臺。以平安銀行爲例,該行於2017年8月將直銷銀行“橙子銀行”與手機銀行“口袋銀行”及信用卡等移動終端合併爲新口袋銀行APP,將貸款、理財、信用卡、支付等業務功能集中到一個全零售產品線上。此舉使得新口袋銀行當年客戶量較年初增加50%,達到3164萬,月活水平躍居股份行第二。其背後的邏輯是,整合讓各APP的流量形成了合力,同時讓用戶數據結構更加完整,促進系統風控和用戶畫像分析能力的提升。

在獲客渠道上,針對中小銀行客戶營銷面臨沉睡客戶多、新客獲取難、渠道單一等痛點,因此,銀行應利用金融科技,將客戶畫像、SAT (社交+移動應用+遠程服務)、多點尋客等功能結合起來,集合睡眠戶挖掘,並實現精準營銷,可有效提升銀行的客戶運營效率,提升獲客活客能力。在風控模式上,銀行應用大數據、移動互聯、區塊鏈、微表情等金融科技最新技術實現信貸業務流程智能化。從實踐看,金融壹賬通推出了移動銀行、零售智能營銷和零售智能風控解決方案。試點銀行可將貸款申請流程簡化60%以上,小額貸款時效由過去的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大幅縮短至3~5分鐘,微表情欺詐識別準確率超過80%,平均開發成本降低30%以上,運用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快速幫助中小銀行降低風險、優化體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此外,當前作爲銀行業務運作的支撐,核心銀行系統也亟須與時俱進。特別是傳統的銀行核心系統比較“厚重”,對於新興業務創新效率支持度偏低。而近期行業內興起的互聯網銀行核心解決方案,以“雙核心”模式並行,既可實現線上、線下業務的有效協作、高效創新,又能保障原有業務的高度可靠和新業務的高效擴展,已成爲創新的一個新趨勢。

金融科技助力公司業務輕型化轉型

對公業務歷來是商業銀行的必爭之地,從業務結構看,目前仍然是國內大部分商業銀行收入的最重要來源之一,也是通過公私交叉銷售促進零售業務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金融科技時代,銀行原有的粗放式對公服務模式遭受衝擊,單一的產品服務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客戶日趨複雜和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爲此,銀行應通過應用大數據、移動互聯、區塊鏈、微表情等技術,打通銀行與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通道,推動銀行實現中小企業服務的五大升級。一是服務模式升級。傳統模式下,銀行提供的中小企業服務主要是單一的貸款業務,而圍繞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及金融需求,銀行藉助新技術可構建“金融+管理+增值服務”的綜合服務體系。二是獲客模式升級。傳統模式下,銀行獲客主要依靠客戶經理線下營銷。但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精準匹配,可實現銀行和企業的快速對接,創新銀行的獲客路徑。三是審批模式升級。傳統模式下,貸款審批主要依賴經驗,材料繁多,耗時耗力。利用新技術改造智能進件系統,可提供智能化的審批決策,大幅降低成本並帶來極致的客戶體驗。四是風控模式升級。傳統模式下,銀行的風險評估標準相對單一,且缺乏靈活性,智能化風控系統可藉助海量的企業數據和多維度的風控決策模型,以及微表情測試等智能手段,幫助銀行獲得更高效而精準的風控效果。五是系統應用升級。傳統模式下,銀行的信貸系統難以對小微企業服務進行標準化、模塊化處理,系統升級成本高、週期長。銀行通過技術創新,可搭建組件式、模塊化的技術應用產品,可實現“即插即用”,快速提升銀行的系統技術水平。

此外,針對供應鏈金融的痛點,運用區塊鏈不可篡改、數字共識、信息透明等特點,可極大提升跨境貿易融資的透明度,改善營運效率和減低壞賬及詐騙的風險。以香港金管局的區塊鏈貿易融資平臺爲例,在這一平臺上,10餘家銀行及其企業客戶均可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分佈式賬本提交併記錄採購訂單、發票和融資申請,確保資產交易的真實性和安全性。同時,區塊鏈技術還可對處於產業鏈中多個層級的供應商進行信用穿透,防範重複融資風險,推動供應鏈金融自動化和智能化轉型。

金融科技助力金融市場業務輕型化轉型

金融市場業務方面,商業銀行正在從提供信貸資金向組織資金、爲客戶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的投行化轉型。隨着強監管的推進,銀行迫切需要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保持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降低流動性成本。目前,基於金融科技構建的結構性產品、資產支持證券(ABS)生態圈、資產管理系統和資產負債管理服務等解決方案,將幫助銀行快速順應市場變化和監管要求,全面提高金融市場業務的服務能力。

在理財方面,資管新規發佈之後,銀行通過保本理財穩定客戶、吸納低成本負債的業務模式受到極大挑戰。在此背景下,結構性存款受到市場熱捧。而基於大數據技術的“簡單結構+複雜結構”的交易模式,可爲中小銀行提供結構性理財產品方案,包括服務供應商(SP)系統服務、產品設計、交易服務和培訓等。

在融資方面,資產證券化是企業直接融資的重要渠道,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但由於交易鏈條煩瑣,存在諸多痛點,包括:參與機構多,信息不對稱;資產種類多,發行管理難;報表報告多,投後管理繁;系統工具少,運作效率低。爲此,基於金融科技構建的ABS“一站式、智能化”全流程服務方案,形成“線上+線下”全鏈條互動模式,已成爲當前資產證券化創新的重要方向。

在資產管理方面,當前市場主流的資管系統一體化解決方案,均可覆蓋產品端全生命週期的管理,投資端整合了標準資產和非標資產的管理,既能滿足銀行目前存續資金池的管理,又對淨值化管理給予了良好的支持,能夠大幅度提升銀行資管業務的主動管理能力,滿足業務發展需求。

在資產負債管理方面,隨着監管的持續加碼,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負債結構面臨調整,由依賴規模擴張的盈利模式向精細化淨利差管理轉型漸成銀行家們的共識,特別是運用大數據、AI智能分析,可以從存款利差、核心利差、貸款利差三方面對銀行淨利差實現精細化管理,幫助中小銀行提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實現財務管理從覈算型向經營型的轉變。以華東某行爲例,該行資產總額超2000億元,淨利潤約20億元。由於流動性管理水平不足,該行在日常保有大量超額準備金情況下,卻多次突破監管紅線,出現準備金不足的現象。通過引入智能ALM(資產負債管理)優化方案後,通過大數據分析+管家式服務,該行智能動態預測頭寸並匹配智能流動性方案,一年期間釋放了34%的日均超額準備金,增加了超過2500萬元的年收入。

展望未來,伴隨金融科技的不斷成熟和廣泛應用,銀行在零售、對公和金融市場等領域的業務模式也將更加智能與多元,特別是將會逐步擺脫對規模和資本的高度依賴,由傳統求大求全向百花齊放的輕型化轉變,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本文轉自《清華金融評論》2018年第9期。編輯:王蕾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於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更多原創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