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十年前陝西關中大旱,顆粒無收,當時楊虎城執掌帥印,看到餓殍遍野,饑民流離,於是決定引涇灌溉,任用水利專家李儀祉,在鄭國渠遺址上,修涇惠渠。這就是當時的涇惠渠,一九三二年六月放水,灌溉六十萬畝土地,鄭國渠又發揮了它造福於民的功效。

鄭國渠,是陝西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二零一六年年底,從泰國清邁傳來喜訊,鄭國渠申遺成功。鄭國渠全長三百里多里,灌溉面積四萬頃,就在涇陽縣西北二十五公里的涇河北岸。

鄭國渠引涇水,注入洛水,從公元前二百四十六年興建,十年時間收功,距今兩千二百多年了。當時的韓國因爲怕秦國,所以舉薦鄭國到咸陽,獻策修渠,想以此耗盡秦國人力財力,結果適得其反,秦國更加強大。

史記的河渠書裏面記載,鄭國渠修成以後,灌溉一百一十萬畝良田,一畝地可以打糧食一百公斤。關中沃野,旱澇保收,秦國於是富強起來,因爲是水工鄭國主持修建,所以叫鄭國渠。

鄭國渠的攔水大壩,這是其中之一。鄭國渠的頭在王橋鎮上然村西北,沿着王橋,橋底鎮東流,最後在龍泉鄉鐵李村入三原縣境。整個灌溉思維是大水漫灌。關中平原這邊,西北略高,東南偏低。

禮泉縣東北的谷口修築乾渠,乾渠向東延伸,乾渠於是成爲灌溉區最高地帶,全部都是自然灌溉系統,可以灌田一百一十萬畝。鄭國渠在史記,漢書中記載比較簡略,水經注比較詳細。

它經過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縣域,由西向東,開始降低,與冶峪,清峪,濁峪,石川河等相交。鄭國渠建成以後,糧食產量明顯增加。比當時黃河中游一般畝產一石半,要高好幾倍。

大禹治水,也是把石川河改道,把石川河以前的東流入洛,改爲南流入渭。自從鄭國去世以後,涇河大壩時間不長,就被水沖垮了。秦國滅亡以後,到了漢朝很長一段時間,真正發揮作用的,是三原縣到相橋這一段。

鄭國渠水清澈如許,波光粼粼,河道中石頭塊很多,從上面看,水流甚至呈現翡翠一般的綠色。鄭國說,當初韓王是叫我來作間諜的,但是,水渠修成,不過爲韓延數歲之命,爲秦卻建萬世之功。

鄭國渠,乾渠總長三百華里,攔腰截斷沿河水流,把冶水,清水,濁水,石川水,收集在渠裏,加大了水量。它西起仲山西麓,經過涇陽,三原,富平,蒲城,最後流入洛河。

流過富平的鄭國渠,全長三百里,可以灌溉十八萬多公頃。在鄭國渠遺址,發現三個南北排列的暗洞,寬三米,深二米,就是所謂的井渠。鄭國渠可與都江堰媲美,在世界水利史上爲數少有。

秦朝滅亡以後,歷朝歷代,都在鄭國渠做文章,完善自己的水利設施。比如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通濟渠,清朝的龍洞渠等等。

九十年前陝西關中大旱,顆粒無收,當時楊虎城執掌帥印,看到餓殍遍野,饑民流離,於是決定引涇灌溉,任用水利專家李儀祉,在鄭國渠遺址上,修涇惠渠。一九三零年動工,幾千萬民工,兩年時間,終於收工。

這就是當時的涇惠渠,一九三二年六月放水,灌溉六十萬畝土地,鄭國渠又發揮了它造福於民的功效。一九八九年涇惠渠再次改造,完善配套,一九九三年完成,九五年竣工驗收,乾渠長八十多公里。

名垂華夏史,水詠鄭國渠。鄭國渠距今兩千二百多年了,至今依然發揮着作用,歷朝歷代加固改造,使得天下第一渠鄭國渠彪炳史冊,流芳至今。這裏有歷史人文遺蹟,可以旅遊觀光,休閒度假。

鄭國渠體現的是大秦文化,古代水利文化,涇河文化,巍巍仲山,悠悠涇水,這裏有涇河地質公園,涇河峽谷觀光遊覽,黑溝奇峽,文涇湖休閒度假,北仲山後備旅遊,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