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自古以來就是是一項休閒娛樂的好活動,華容道、九連環、投壺、蹴鞠、撲克、麻將都是以前的遊戲。後來有遊戲廳、紅白機等等遊戲設備出現,遊戲也從現實走向了虛擬世界。然而到了今天,幾乎人手一個的手機更是爲遊戲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我們的娛樂方式除了玩遊戲還有新增的看視頻、看直播等等。

  這些基於手機的休閒娛樂普遍有充錢或者打賞功能,就連許多單機小遊戲都有買會員免廣告的功能。一個有能力賺錢、有能力承擔責任的成年人在工作之餘,通過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如何尋歡作樂都是自己的問題,外人無權干涉。但是未成年人呢?那可能就是家長倒黴了。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小朋友們紛紛在家裏玩起了手機,而這其中就有一些小朋友“揮金如土”。2020年第一季度,江蘇全省消保委系統受理未成年人網遊類投訴425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60%。4月13日,江蘇省消保委發佈了《未成年人遊戲充值、直播打賞調查報告》。該報告共選取18個樣本,其中9個是直播平臺APP,9個是手機遊戲APP,而據報告顯示,18家平臺僅2家退款成功,平臺實名認證虛設等問題堪憂。

  近幾年隨着人臉識別和移動支付的普及,孩子在網絡世界的花銷逐漸成爲了一個巨大的問題。人臉識別和指紋解鎖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方便了小朋友們。我朋友小玲的女兒自己沒有手機,但她就會趁小玲不注意用人臉識別打開手機,不過還好她只會看寶寶巴士。

  我們再看回未成年人遊戲充值、直播打賞的問題,江蘇省消保委建議開啓“註冊實名認證 + 支付前人臉識別”雙認證模式。在這裏我們不討論這種模式值不值得提倡,但是關於這種模式的擔心和未成年人消費行爲的思考還是有不少的。

  對於“實名註冊+人臉識別”模式的擔心大多是關於隱私。MIUI12系統更新了隱私相關設置後,就有人發現各種應用程序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瘋狂”喚醒其他應用,頻繁獲取位置信息。如果遊戲實名註冊和支付前人臉識別真的普及開來的話,那麼用戶隱私就更加不“隱”、不“私”了。大的遊戲公司、廠商爲了自己的形象和長期發展可能不會肆意用戶隱私換取利益,但是一些“小作坊”呢?

  其實遊戲和直播的消費,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雙贏,消費者在遊戲和直播中得到快樂,相應的消費也讓公司和內容創作者得到回報。而到了未成年人這裏,他們可能沒有形成合理的消費觀,還不能爲自己的消費負責。那麼誰應該承擔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走了“彎路”的損失呢?遊戲要爲玩它的每一個人負責嗎?一些大型的公司是不是應該承擔一些相應社會責任?

  雖然上述這些問題尚無定論,但是江蘇省消保委已經約談了相應公司,盡力整改優化。而相關方面也在抓緊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立法和修訂工作,社會各界都在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