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竇圌山,位於江油市武都鎮涪江之濱,李白年少時遊此山,曾留下的“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詩句,唐代彰明縣主簿竇子明棄官隱居於此,留下一段傳奇。可這座山頂天立地的畫屏背後,確有不少奇異之處。近日再登此山,親密接觸這些神奇傳說,瞭解竇圌山畫屏背後的故事。

竇圌山(圖片來源:綿陽日報)

珠聯璧合 于右任手書李白詩

竇圌山坐落在江油城北25公里處的涪江東岸,由於在富庶的川西平原突兀而起,便足以以僅海拔1140米的身軀雄視四方。竇圌山有三座標誌性的高峯,分別爲東嶽峯、飛仙峯和神斧峯。遠遠望去,三峯高聳入雲,矗立如屏,令人感覺那幅巨大的屏風背後,有一方與世隔絕的天地。這山形奇異、古風盎然的自然景觀,令少年李白浮想聯翩,寫下了“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優美詩句。

竇圌山三座孤峯如屏,如刀劈斧削,筆直陡峭。東嶽廟、竇真殿和魯班殿分別屹立在三峯的峯巔。自古以來,只有東嶽廟所在的東嶽峯有小道可上,其餘二峯都無路可登。

當遊人沿着那條唯一的登頂石板道來到東嶽峯腳下時,左、右、前三方赫然而現三座高聳入雲的峭壁,令人感覺進入了只見一線天光的巨大的死衚衕,前方山崖上,自上而下的各一米見方的石刻大字“別有天”,更令人感到神祕莫測。

據記載,清代康乾時期,此峭壁上便有三合土制“鬼門關”三個楷字。清代道光年間,始更名爲“別有天”。到了上世紀20年代,“別有天”石刻經風雨剝蝕,即將湮滅。1930年,駐紮在江油的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一旅旅長董宋珩,令江油縣公安局長蹇幼樵組織工匠人力修葺“別有天”。

於是,人們在平武的崇山峻嶺中,採得4塊優質天然白漿石,開鑿成各長2米、寬1.6米的巨大石塊,每塊重達千斤以上。爲將這4塊巨石運上竇圌山,用工上萬個,費時兩月,且專門在涪江上築成便橋一座,開山路數十公里。四十一旅旅部祕書尹莊伯,在3塊巨石上寫下“別”“有”“天”三個各1.3米見方的魏書。第4塊巨石上,寫着“董長安民國庚午年立”9個行草大字。從採石到最後鑲嵌於石壁,當時鄉紳們估算,整個修復工程的花費,相當於4塊同樣大小的黃金!

1942年8月,著名書法家謝無量陪同書法家于右任遊竇圌山,上得山來,竇峯美景讓于右任讚不絕口,當年李白在竇圌山上飄逸瀟灑的身影閃現在眼前,於是他乘興手書“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人們將他的手跡鐫刻於石碑之上,如今在上山途中依然可見。

國內罕見 竇峯國寶飛天藏

竇圌山的山體是由豆子大的石子構成。而在唐代以前,此山便因山體似豆粒堆砌、山形如農家草囤而稱其豆圌山。後因唐代彰明主薄竇子明傾慕此山的清、奇、幽、秀,棄官隱居山上,後人爲紀念他,便將豆圌山改名爲竇圌山。如今,竇圌山又以全國最大的礫崖叢而被評爲國家地質公園。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有了竇子明修煉成仙的傳說,因爲有了魯班在這裏修築神殿,兩斧頭下去將原來的一座孤峯劈成現在三峯並立奇觀的神話,江油民間便有“三月三,朝圌山”的習俗。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十里八鄉的百姓扶老攜幼上竇圌山趕廟會,燒香拜佛,祈求平安。

這個習俗,在江油人經歷了一次慘烈歷史大事後,更爲篤信。史書記載,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農民起義軍藍朝鼎率十萬餘衆攻打綿州。同時,分兵出擊,先後攻克安縣、彰明縣和江油中壩場。起義軍攻破江油縣城(今武都鎮),城內上萬百姓躲避到險峻地勢的竇圌山上,生命財產得以保全。因此,當地人們又稱竇圌山爲“福地仙關”。如今,竇圌山飽經滄桑的古寨門仍然還在,位於東北方向的山腰絕壁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東嶽峯上的雲巖寺,是竇圌山最著名的景點。雲巖寺始建於唐代乾符年間,經歷了宋、元的天災人禍和佛道相爭,明末毀於兵燹,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現存建築格局坐北朝南,在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文武殿、護法殿、大雄殿、震終樓五重主體建築,再輔以配殿、經堂、禪房、客廳等。整個古建築羣主次分明、錯落有致。

竇圌山的精華,是寺內珍藏的道教飛天藏(又名“星辰車”)。位於雲巖寺西配殿,是根據宋代李明仲《營造法式》的小木作轉輪經藏的原理和結構,於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建造,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飛天藏規模宏大,車高9.82米,直徑7米,上下共4層,中立大圓柱,柱下端固定於地坑中名“壽山佛海”的藏針上。其工藝精巧,雕刻有宮闕樓閣,木柱及額枋上均施瀝粉彩繪,腰檐有斗拱裝飾,每層雕有形神瀟灑、衣紋流暢的執笏人物。經文物專家考證,此乃全國曆史最爲久遠的道教飛天藏。

與歷盡滄桑的飛天藏相伴的,是生長在竇圌山懸崖的珍稀植物白皮松。它是我國特有的樹種,在四川境內僅生長於竇圌山和鄰近的觀霧山。白皮松多生長在懸崖峭壁上,其異常發達的根系死死咬定青山。枝葉如柏樹,枝幹婀娜多姿,如魚鱗般的樹皮在陽光下銀光閃爍。竇圌山的白皮松最老的已有五百年樹齡,汲天地之靈氣,至今仍生機盎然。

站在竇圌山頂的東嶽峯,遊人看到的卻是綠茵茵的坦平原野,涪江如一條飄帶,彷彿就在眼前飛舞。富庶的江油中壩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物我皆忘。

世界奇觀 凌雲飛渡鐵索寒

不知何年何月,人們在東嶽峯頂與飛仙峯頂之間架起一根鐵索道,在斷崖絕壁的三座孤峯之巔凌空而掛的索道,其實不能稱之爲道,僅是上下兩根如小酒杯一般粗細的鐵鏈。若要從東嶽峯去對面的飛仙峯,再從飛仙峯去神斧峯,必須雙手緊握上面的一根鐵鏈,雙腳踩着下面的一根鐵鏈,晃晃悠悠地從數十丈的深淵之上飛渡過去。飛渡者的腳下,是亂雲翻卷,是鳥飛鷹翔。

孤峯之巔的竇真殿和魯班殿,便長久地流傳着一個令人垂涎的神祕傳說:竇真殿裏有聖水,喝了能夠得道成仙,魯班殿裏有金庫,得到能夠買下江油縣。

據記載,當年謝無量陪同于右任登上東嶽峯後,佇立於下臨深淵、鐵索凌空的東嶽廟前,凝望對面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的竇真魯班二殿,不禁浮想聯翩、感慨萬千。於是,一首題爲《竇圌絕頂》的七言絕句脫口而出:飛橋幾斷結繩新,掩靄寒杉鐵殿春,絕頂但聞觀日出,不知何處有仙真。

竇圌山鐵索飛渡(圖片來源:綿陽新聞網)

遊人觀看到的在鐵索上高空行走表演,有人稱之爲死亡舞蹈。表演者楊海平自13歲拜雲巖寺的常聰法師爲師,練就了在鐵索上既能行走自如又能做各種具有觀賞性動作的絕技,終於成爲一代“飛人”,如今竟然以此爲業,也爲竇圌山景區增色不少。他氣定神閒地行步於鐵索之上。他先是徐徐地如雲中漫步,繼而抬腿如金雞獨立,然後伸展雙臂如白鶴亮翅,其間不時突然翻身騰挪作失手墜崖狀……觀看錶演的人們不時發出驚聲尖叫。

來源:綿陽日報(2018年11月4日)

文/圖:馬恆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