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习过一句成语,叫韦编三绝,说是孔子学习刻苦的故事,但是,问题来了,孔子那么大的学问,学什么那么刻苦呢?答案是——《易经》,据说,孔子是50多岁才开始学习《易经》的,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就和他拼命学习的《易经》有关,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回来后就开始发疯似的开始研究起《易经》来了,学习那是相当刻苦,以至于把穿竹简的牛皮绳子都磨折了,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了,孔子不是说过吗,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都五十多岁了,为什么还要拼命学呢?据本人研究,那是因为孔子问道于老子时受刺激了。

故事大概是这个样子的——想当年孔子在鲁国,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和思考,创建了儒家思想体系,应该是相当有建树的了,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孔子的名气在列国中也传开了,许多人都投入到他的门下跟着他学习,所以才有孔子弟子三千,贤者72之说,孔子对自己的成就也颇为满意,可谓学贯古今,揽天下之大成,难免有些志得意满之意,恰在这时候听说在东周朝廷中有一位叫李耳的老头,学问很深,大家可以推想,此时的孔子心里肯定是会有所不服的,于是乎就想去验证一番,为了表示谦虚,特意说去向老子请教,应该就像武林中人把挑战说成是切磋差不多吧,可是等到见了面,一搭话,一下子就蒙了,到底孔子向老子请教了什么,老子又和孔子说了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因为他俩是闭门切磋的。但是我们看老子他老人家的文章《道德经》就应该不难推想个大概齐吧,老子的天地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善若水、至弱至强、及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应该说一下子就把孔子给打蒙了,孔子他老人家辛辛苦苦十几年,以仁义礼智信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儒学体系跟老子他老人家一比,根本不是一个层次啊,尤其是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圣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几句话一下子就把孔子他老人家的仁义礼智信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说的一钱不值了,真是一针见血啊,也就相当于说,世上大奸大恶之人都是你们这些所谓的圣人教出来的,你们所谓的圣人为社会树立了道德的标杆,那些坏人就会人模狗样儿的把自己打扮成道德楷模的样子来欺骗世人、为害社会,世风日下都是你们干的好事,大家想想,整个那叫一个体无完肤啊——,什么叫当头棒喝啊,这就是。

大家想想,孔子能不傻吗?蒙了,彻底蒙圈了,孔子呆呆傻傻的回到老家还没有回过味来,进入了所谓的三月不知肉味的状态,等到孔子从蒙圈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以后他就发奋的专研老子给他推荐的一本好书——《易经》,于是又经过了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孔子终于对《易经》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发掘,成书《周易》并为之作注——《十翼》,看过《周易》的人就会发现,孔子作注的《周易》的观点明显的与其他著作如论语等不同,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周易》及其注解是孔子所做的,除了易经的原始本意外,势必掺杂许多孔子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所以,孔子的理解和观点能否完全跳出他之前的儒学思想的范畴,还应该见仁见智,而且,由于战乱和朝代更迭,易经几经遗失散落,直到宋代,再经朱熹老先生再次整理,难免又加入朱子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流逝,易经的本来面目势必越来越模糊,本人丝毫没有怀疑和否定孔子和古圣先贤的意思和想法,孔子他老人家的成就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也是我们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任何人也动摇不了的,但是,我们后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中,以一种唯物的、学古而又不泥古的心态,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否则,中华传统文化不可能在传承中得到发扬和光大。

呵呵,我是自有永有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