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理是如何區分南北方的?哪裏纔是我國的“南北分界線”?

在我國的歷史上“北方”、“南方”的說法已持續千年,現在我們介紹自己的時候都會親切的稱自己是“南方人”或者“北方人”,而且南北方人的的確確在身形上、性格上、文化上、語言上等等多個方面都有着較顯著的差別,所以還感覺劃分的挺準確的,大家可能跟我一樣認爲它是一開始就存在的一種劃分方法,但是其實不是這樣的。

這樣的劃分方法其實是從1908年開始的,當時我國地理學會的發起人提出了“秦嶺-淮河線”劃分南北的想法,其實這真的是很精妙的一種劃分方法,因爲只要我們去細看,就能輕易的發現,旱作水田分界線、亞熱帶與暖溫帶分界線、1月平均氣溫0°C等溫線等幾乎都跟它重合,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環境、農耕方式,地理風貌還是生活習俗,都的確有着明顯的差別。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北方耕地爲旱地,沒有給水留出空間,容易發生自然災害,暴雨容易淹,不下雨容易乾旱,對工農業生產、城市供水造成了不穩定,主要作物爲小麥和雜糧;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等。注重建設河網排蓄洪水,進行水土保持,暴雨不會淹,一百天不下雨不會幹旱的旱澇保收農業,所以農業單位產量高,工農業生產都能夠得到保障,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

雖然用宏觀的眼光去看的確是這樣,但其實我們都知道這肯定不會有一條線能夠明晰去區別開兩片區域,肯定中間是存在過渡的,比如淮河兩岸,相隔幾十公里內,其實並看不出什麼南北區別,因爲這塊地區主要是平原地區,冷暖氣流都能夠順利的經過這裏,是不可能產生一條截然分明的分界線來的。另外再以作物來舉例,由於東部地區到了冬天冷空氣十分強勁,對各種植物的生長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淮河以南的長江兩岸只有局部有利區域才能種植柑橘。

所以這樣嚴格來說的話,這樣劃分的標準不能粗糙的概括爲一條線,只能說大致這樣去看待它,有時候也可以用分界面的角度去看待、理解它……不管怎麼說,它的出現所帶來的意義還是非常重大,讓我們最大限度的區別了地域差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