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上午,浙江省诸暨市检察院枫桥检察室主任周锋一早就忙着主持一起村民纠纷引起的轻伤害案调解。经过三名调解员两个多小时的调解,当事人双方当场签订了和解协议书。案结事了人和,周锋吁了一口气。

这是浙江检察机关践行“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身处“枫桥经验”发源地,浙江检察机关不断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努力为新时代检察机关践行“枫桥经验”提供丰富的“浙检样本”。

“少捕慎诉”谦抑善治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是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检察院依法对一名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的不捕决定,至今仍在欧洲侨界美传。

2017年7月13日,傅某驾驶无号牌三轮摩托车与横穿马路的郑某发生碰撞,致郑某当场死亡。青田县检察院在审查中发现,傅某认罪悔罪态度好,但他是低保户,还有一个有智力缺陷的哥哥需要扶养,批捕后将导致新的矛盾产生。针对被害人四个子女均系欧洲华侨的情况,承办检察官积极沟通,借助国外侨团侨领力量架起和解桥梁,被害人子女主动表示放弃赔偿要求,同时出具谅解书。该院最终依法对傅某作出不捕决定。该案经欧洲华人媒体报道后,在当地侨界引起积极反响,认为“检察机关的不捕决定既化解了矛盾,又传递了法律的善意和人性的温暖”。

这只是浙江检察机关众多不捕案件中的一例。

55年前,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通过“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找到了“捕人少,治安好”这一社会治理目标的“秘诀”。近年来,浙江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实践在检察环节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化解矛盾,秉持“谦抑、审慎、善意”的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审前引导过滤作用,努力降低刑事案件的审前羁押率和轻微刑事犯罪案件起诉率,做到“少捕慎诉”。“这既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更有效化解了矛盾,最大限度地修复了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善治。”浙江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刘树枝说。

浙江省检察院把轻微刑事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依法“少捕慎诉”的重点,同时探索配套制度创新,如在轻微刑事案件办理中推行赔偿保证金制度,在破坏环境资源类案件中引入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对危险驾驶案探索社会公益服务作为不起诉审查内容等,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15年至2017年,浙江省刑事犯罪不捕率上升10个百分点,不诉率翻了一倍多。今年,浙江省检察院又把“少捕慎诉保障权益”列入总结推广提升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六大工程之一,在全省检察机关组织开展专项行动,1月至8月,全省刑事犯罪不捕率、不诉率再创历史新高,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数5个百分点以上。

“检调对接”春风化雨

“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是源头预防,矛盾不上交。近年来,浙江检察机关从刑事和解到检调对接,到民行调处再到申诉调处,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多元化解、多措并举,已贯穿于检察办案的全过程。

10月31日,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贾宇来到景宁畲族自治县检察院调研。该院的《网格化法律监督助推“畲乡”社会善治》作为今年全省检察机关培育的25个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示范基地之一,再度引起了他的关注。从2017年初该院开始探索实施“检察网格化”的监督新模式,在回应基层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善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浙江检察机关不断深化涉检涉诉信访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基层检察院矛盾化解桥头堡作用,积极发挥申诉办案的矛盾化解功能,综合运用瑕疵补正、释法说理、公开审查等多种举措,努力实现最佳办案效果。浙江检察机关还深入推进律师参与个案化解和代理申诉专项活动,发挥援助律师工作站的作用,有效促进涉检信访矛盾化解。仅今年前10个月,覆盖全省三级检察院的法律援助工作站的453名律师定期全日制驻点值班,已接待来访2600人次,参与化解疑难信访案件600余件。

一起起小案的调解,促进的是社会大和。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诉调中心三年多来促成刑事和解后,依法对53人作出不起诉决定,和解后均未发生缠访闹访、申诉上访等情况。诸暨市检察院检调对接和解工作室近三年成功和解案件282件,为困难被害家庭申请发放救助金33万余元。

……

“检调对接不仅化解了矛盾,更是春风化雨,传递了司法的温度。”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评价说。

“智慧检务”强检利民

如今在浙江,一起醉驾案从受理起诉到法院判决,最快一天内就能办结。这是“一体化办案系统”的功效。

该系统作为浙江省政法数字化协同工程的“一号示范”项目,由浙江省检察院牵头建设,也是“智慧检务”的成果之一。该系统不仅打通了数据壁垒,还实现了办案的网上协同,效果已经显现。

“‘智慧检务’在强检的同时,更是利民为民,办案质效提高了,最终受益的是当事人,是人民群众。”刘树枝如是说。

在深化检察环节“最多跑一次”改革过程中,浙江检察机关同样借“智慧检务”之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并从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向检察官“至少跑一次”转变,要求检察官在办理重大环境污染案件、涉非公企业案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等案件时“亲历性”办案,走到百姓身边了解案情、听取意见、释法说理……

今年6月29日,全省检察机关挂牌成立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三个多月来共接收公益损害等举报线索2996件,已通过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等方式纠正整改206件。“群众举报的热情更高了,举报方便了,检察监督也更‘有料’了,这也是‘枫桥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的要义所在。”刘树枝自豪地说。

检察建议推动社会治理

2015年,义乌市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快递业存在的“漏洞”后,以《刑事检察白皮书》的形式向党委、政府提出治理对策,催生了在快递收寄中实行“100%快递收寄验视、100%快递实名和100%X光机安检”制度的出台。

今年以来,该院更是紧扣新时代“枫桥经验”时代内涵和核心要义,综合运用《刑事检察白皮书》,实现促进社会矛盾化解、推动社会难题治理等多重效应,已发送系列白皮书10期,工作成效良好。

浙江是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大省,拥有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乌镇。近年来,浙江检察机关推进“互联网检察”,通过办案打击网络犯罪,结合办案发出检察建议,努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生态环境。

“一些检察建议不但对我公司帮助很大,对推动互联网治理作用也不小。”阿里巴巴集团平台治理部总监连斌心存感激。

10月22日,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等领导在浙江省检察院呈送的《当前医保诈骗案件情况分析》上作出批示,充分肯定检察机关在推动治理方面的主动作为和积极作用。

今年以来类似的领导批示已经有20余次。而从2015年至今年9月,浙江检察机关已发出检察建议11324件,其中不少是针对社会治理方面的精准建议。

“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永远在路上,我们将在总结推广提升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贾宇表示。

浙江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也是习近平同志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近日,记者来到“枫桥经验”发源地浙江,感受这里的基层社会治理智慧,见证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浙江大地开花结果。

微网格有大威力

在浙江,社会治理也能像绣花一样精细:将村(社区)划分为清晰的网格,每个网格由若干名网格员责任包干,把群众工作有效延伸到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这其中,网格员可谓身肩重任。

让我们先借助台州市一名小学生的作文《我的妈妈是网格员》来认识下网格员的群像:网格员就像古代深宅大院里的大管家,她每天早出晚归,要知道村里有几家是外来户,要知道几家出租房里有没有电线套管,村里几家是危房,还要定期去看望村里的困难户和精神病人……

让我们再跟着诸暨市枫源村专职网格员骆建松体验下网格员的真实工作:眼前的骆建松,每天外出至少4个小时,行走不少于3公里路,不管刮风下雨,雷打不动。从2017年5月开始,经过统一培训,他成为诸暨市枫源村大竺网格的专职网格员。“发现的一些小问题、小矛盾,能当场解决就当场解决,当场解决不了的,就拍照上传到网络平台。”骆建松说。

骆建松说的网络平台,就是浙江政务服务网的平安建设信息系统。网格员们每天巡查搜集来的问题,被统一“晒”在这里,并直接对接解决问题的职能部门。而问题解决如何,也被集中“晒”上平台。

记者点开系统里的一条记录,结果显示今年7月11日,网格员发现有村民擅自在房屋前临时搭建钢棚,村民对网格员现场要求拆除钢棚的建议不理解。当网格员将这一情况连文字带图片一起上传平台后,枫桥镇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诸暨市国土所等相应职能部门随即作出回应,最后显示7月13日国土所已下发限期拆除通知书。7月14日,钢棚被顺利拆除的现场图片出现在了这条记录中。

“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今年只有一起上报到了村里,去年全年只有两起。基本上所有矛盾都解决在网格里了。”枫源村委会主任骆根土这样介绍网格员的“威力”。

用脚步丈量网格,以服务凝聚民心,用责任守护平安。截至今年10月30日,浙江全省网格员已提供有效违法犯罪信息27.8万条;录入处置问题隐患448万条;提供服务群众事项399万件。网格员队伍成为了平安浙江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网来网去,足不出户解纷争

在浙江,解决矛盾纠纷也可以像点外卖一样网上下单,在家就能轻松搞定。

2016年,杭州市西湖区法院创新试点“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下称ODR平台),该法院副院长陈辽敏是主要承办人。

记者看到,ODR平台上,在线咨询、在线评估、在线调解、在线仲裁、在线诉讼五大功能彼此衔接、互相连通。五大服务功能致力于将矛盾纠纷逐级分流过滤,最终形成漏斗式的矛盾纠纷解决模式。

在陈辽敏看来,建设在线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仅仅是将线下的纠纷解决模式搬到线上,而是需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促进线上、线下矛盾纠纷的解决。这让百姓解决矛盾纠纷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也不用跑。

采访中,陈辽敏介绍了两个典型案例。

2017年,一起图片侵权纠纷起诉到杭州互联网法院。原告是外省公司,被起诉的是杭州公司。原告委托外省律师提起诉讼,被告方也委托了杭州律师代理。经过法院诉前引导,这起案件导流到了ODR平台上。很快,律师吴旭华介入调解,他是ODR平台登记在册的调解员。吴旭华跟双方代理律师约好了三方视频调解的时间。到了约定时间,吴律师在办公桌前,原告律师在外省律所,被告律师因临时有事,正坐在行驶在高速公路的同事车上,但这并不影响三方视频调解的进行。半小时不到,调解成功。事后,原告律师不禁感慨说:“往常这种案子,我得跑好几次,这回一趟杭州都没去,事情就解决了。”

家住西湖区的杭州市民谢某曾一度被自己的跨国婚姻所困扰:2003年谢某在英国与韩国人金某注册结婚,2012年两人各自回国,长期分居,2017年双方决定离婚。在传统模式下,办理跨国婚姻离婚手续比较麻烦,要么双方同时赴英国办理,要么一方到另一方所在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了解到ODR平台后,谢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在平台上进行咨询。很快,通过工作人员的指导,谢某通过ODR平台进行了远程诉讼,很快解决了问题。

目前,ODR平台已在浙江全省开通,已上线1446名咨询师、30716名调解员,对接浙江省内11家仲裁机构、105家法院。用户使用一个账号登录平台,即可根据自身需求和纠纷特征,选择多种纠纷化解方式,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解纷争”。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创新发展

在浙江,各行各业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就像钱塘江涌潮一般,掀起一波又一波冲天巨浪。

针对司法资源紧缺、各政法部门执法司法信息互通不畅的问题,今年4月,浙江省政法机关开始推广应用政法机关一体化办案系统。绍兴市越城区检察院案件管理部主任尹峰介绍说,随着一体化办案系统的全面应用,越城区公检法司机关已经实现了所有案件的线上流转,案件信息全程留痕,既提高了办案效率,又规范了办案效果。

伴随着互联网的产业创新与共享经济的繁荣,杭州市出现了网上提供房源、网上签订交易的新型出租房屋模式,被称为“网约房”。由于“网约房”整个租房过程全部网上实现,存在实名登记难、隐患排查难、执法取证难等问题。杭州市拱墅区审时度势,初步探索出“一排二整三规范”工作法,努力尝试破解“网约房”治理难题:严密“网约房”排查摸底工作,掌握房源底数,为基础管控、治安管理提供精准信息支撑;对“网约房”存在的治安、消防隐患加大整治力度,减少“网约房”带来的现实危害;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网约房”日常经营行为,探索对“网约房”落实长效管理。

民以食为天。2016年以来,台州市椒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创新优化餐饮服务监管模式,不断推进餐饮加工全程可视的“阳光厨房”建设。截至目前,椒江区共完成阳光厨房建设总数331家,其中包括大型以上社会餐饮30家,占全区此类单位的100%;学校食堂186家,占全区此类单位的100%;养老机构食堂10家,占全区此类单位的62.5%。

来源:检察日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