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H12是一个特异性表达在视网膜感受器细胞上的一个基因,可能在视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RDH12的突变可以导致多种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包括Leber先天性黑矇(LCA),早发严重性视网膜变性(EOSRD),视网膜色素变性(RP),视锥视杆营养不良(CORD)。各种类型的RDH12突变的患者均有相同的临床症状,比如早期就有视力低下,视功能和视网膜进展性的退化。眼底有明显的色素沉着和黄斑病变。但是既往有关RDH12的研究均为西方人群,鲜有关于中国人群的研究。为了填补这个空白,北京协和医院睢瑞芳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中国人群中RDH12突变导致视网膜变性患者详细的临床表现,该项研究目前为世界上关于RDH12相关的视网膜变性样本量最大的研究。

该项研究共纳入38个家系的38个患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检查,眼底彩照,自发荧光,OCT,视野。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二代测序视网膜Panel的基因筛查,并进行Sanger测序和共分离的验证。

38个患者中有18名男性,20名女性,年龄从3岁到53岁,中位年龄为20岁。其中6个患者被诊断为LCA,23个EOSRD,7个RP,2个CORD(表1)。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视力的评分(表2),研究统计发现LCA患者组的视力明显差于其他3组的患者,且视力的评分分值与年龄具有相关性。

表1.38个患者的临床信息

表2. 38个患者的视力评分

研究者根据眼底的表现特征将38名患者分成4种类型。类型1为黄斑缺损(大部分花瓣状)伴随着中周部视网膜致密的针尖样的色素沉着,OCT显示后极部的葡萄肿和视网膜脉络膜的萎缩,共19个患者属于这种类型(图1A和B)。类型2为黄斑处的污秽褪色和广泛的针尖样和椒盐样的色素沉着,OCT显示视网膜变薄和椭圆体带消失,共11个患者属于这种类型(图1C和D)。类型3为黄斑处连着中周部区域有致密且连续的色素增生,OCT显示黄斑和视网膜脉络膜的萎缩,共有7名患者属于这种类型(图1E和F)。类型4为视网膜后极部的萎缩伴随着相对正常的周边区域,OCT显示视网膜变薄,椭圆体带消失,但层次结构相对正常,自发荧光显示后极部的低荧光,边缘为高荧光,有2个患者属于这种类型(图2)。经过统计发现,眼底的表现特征(类型1,2,3,4)与视力评分具有相关性,类型1和3的患者视力更差,类型4的患者视力最好。

图1. 类型1,2,3的眼底彩照和OCT

图2. 类型4的眼底彩照,自发荧光和OCT

38名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c.437T>A(23.7%),c.184C>T(14.5%)和c.146C>T(9.2%)三个热点突变占了所有突变的将近50%(表3),这与国外人群热点突变不同,说明具有种族差异性。另外即时携带有相同突变的不同患者,眼底改变也具有差异性(图3)。

表3. 38个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

图3. 4个携带相同突变的患者的眼底及OCT

综上所述,RDH12相关的视网膜变性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眼底改变多样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参考文献:

Zou, X.et al. PHENOTYPIC VARIABILITY OF RECESSIVE RDH12-ASSOCIATED RETINALDYSTROPHY. Retina (2018)

点评

睢瑞芳

随着RPE65基因治疗在美国上市,更多人开始认识和重视基因治疗在眼科中的使用。本文讨论的RDH12与RPE65相似,也是在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酶,它的基因突变以及功能丧失可以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比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早发严重视网膜色素变性、Leber先天黑矇,和锥杆细胞营养不良等。本文总结了一个RDH12隐性遗传视网膜疾病的队列,样本量是目前最大的,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本病的特点。比如RDH12突变最容易出现的临床表现是早发严重视网膜色素变性和Leber先天黑矇,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视功能逐渐下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表现为花瓣样黄斑缺损样改变,表现相对比较独特,很多病人从临床表现就可推测出其基因型。但是有不少病人被误诊为“先天性黄斑缺损”。本文还筛选出了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其突变比例很高,很有指导意义。对RDH12相关视网膜病变临床特点的总结,一方面是为了临床医师能够更好的了解此病和甄别此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可能的治疗做铺垫,选择更好的治疗时机和方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