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就是李小龍。此後,又有唐龍、何宗道、梁小龍等人模仿李小龍,試圖以此揚名,結果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今天是李小龍誕辰79週年的日子,謹以此文表達對已經去世46年的一代武術宗師李小龍的敬意!

崇拜也好,質疑也罷:可惜世間再無李小龍

英俊少年李小龍

79年前的11月27日,美國三藩市出生了一個華人男嬰,他父親給他取名“李振藩”,希望他將來長大後能名振三藩市。這個男嬰後來果然不負所望,他長大之後,名氣之大遠遠不侷限於三藩市,而是名揚全世界。因爲他,英語裏新增一個詞彙“kungfu”;因爲他,顛覆了華人在西方人眼中的“東亞病夫”形象。他,就是李小龍。

崇拜也好,質疑也罷:可惜世間再無李小龍

李小龍和詠春師父葉問

李小龍以他不到33年的生命,創造出武術和電影界令人歎爲觀止的成就,猶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劃過天際,雖然短暫,卻註定令世人矚目。

李小龍小時候活潑好動、天資聰穎,卻身體瘦弱,父親爲了強健他的身體,在他7歲時開始教他練習太極拳,李小龍就此被父親帶入武術世界。

他生性好鬥要強,看到不爽的人就要上前爭鬥一番,要麼打倒對方,要麼被對方打倒。倘若被對方打倒,他必然要覆盤打鬥時的細節,仔細分析對方強在何處、自己弱在何處,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

同時李小龍又不放過任何拜師學武的機會,武術對於他這個把街頭實戰當家常便飯的人來說,猶如水之於魚,因此,他只要學到新的拳法,回家之後必定每日勤練不輟,達到近乎瘋狂的狀態。

這一時期的李小龍是一個十足的問題少年,武術對他來說,是爲了滿足街頭打鬥的需要,更是爲了滿足他在夥伴和女生面前炫耀的需要。

崇拜也好,質疑也罷:可惜世間再無李小龍

《猛龍過江》中李小龍展示發達的背闊肌

問題少年李小龍無心於學業,癡迷於街鬥,他要麼與人幹架,要麼在與人幹架的路上。據說李小龍得罪了某位有黑幫背景的公子爺,對方甚至放出消息要他的命。父親擔心他真的會被人殺死在街頭,只得安排他於1959年4月29日晚赴美讀書。

說來奇怪,此前在香港的問題少年李小龍,踏入美國之後猶如脫胎換骨,自覺在艱苦的生活裏刻苦學習,1961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主修哲學。哲學對癡迷於練武的李小龍來說,猶如虎生雙翼,讓他對功夫的理解有了遠超常人的深刻和遠見。

學習之餘,李小龍把精力都放在了研習武術上。勤練不輟並輔之以哲人之思,李小龍的功夫突飛猛進,在融會貫通東西方武術的基礎上,在美國創立了跨越門派限制的、世界性的現代中國功夫“科學的街頭格鬥技”——截拳道(Jeet Kune Do),時年27歲。

按照李小龍的闡述,截拳道的精髓在於後發而先制人,在攔截敵人攻擊的同時,對敵人進行快速、精準的打擊。據說,李小龍是功夫全才,是功夫活字典,他最讓人稱道的是其中三項標誌性的絕技:“寸拳、李三腳和雙節棍”,這些正是他橫掃東西方武術界的資本所在。

鑑於李小龍在武術界的傑出貢獻,美國《黑帶》雜誌1974年把他評爲“世界七大武術名家之一 ”,1999年李小龍榮登美國《黑帶》雜誌“十大世紀武術家”榮譽榜榜首。

崇拜也好,質疑也罷:可惜世間再無李小龍

《猛龍過江》中李小龍展示了令人炫目的雙節棍技法

李小龍年紀輕輕就在武術界名聲大振,但真正讓他蜚聲國際的,還是在他拍出了那4部半功夫電影之後。

國際上許多專業人士對李小龍的評價,認爲他首先是一名傑出的武術家,其次纔是一名出色的電影演員。電影對李小龍而言,本質的意義在於更好地表達和宣傳他的武術思想,但這絲毫不妨礙他在電影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雖然李小龍一生只拍了4部半電影,但足以奠定他在電影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第一部《唐山大兄》稍顯青澀,但很質樸,打鬥略有誇張之處;第二部《精武門》爲彰顯民族氣節,表演痕跡稍重,顯得壓抑沉悶;第三部《猛龍過江》比較放鬆,張弛有度,個人表演比較出彩;第四部《龍爭虎鬥》表演風格成熟,與角色融爲一體,片中充滿自信,動作行雲流水,精彩紛呈。第五部《死亡的遊戲》拍到一半時李小龍猝死,留下了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

崇拜也好,質疑也罷:可惜世間再無李小龍

李小龍在《精武門》中的表演令華人振奮

李小龍少年成名,憑着實打實的真功夫橫掃美國武術界,繼而通過功夫電影蜚聲國際。他的聲名如日中天,崇拜他和追隨他的人蜂擁而至,即便到了今天,崇拜他的人仍舊是遍佈世界各地。

“人紅是非多”,無數粉絲崇拜李小龍的同時,也湧來了許多對他的爭論,尤其是他辭世以後,關於他的爭論就從未停止。如今,李小龍雖已經辭世46年,但世人對他的爭論仍舊不曾停休,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他的實戰能力是否真的名副其實。

中外無數人評價過他,有的人把他奉爲神明,近乎神化;有的人則惡意貶低他以抬高自己,因爲知道李小龍再也無法找他算賬。

崇拜也好,質疑也罷:可惜世間再無李小龍

多才多藝的李小龍作畫

實事求是地看,李小龍首先是個不折不扣的武術家,其次纔是出色的電影表演藝術家。單就實戰能力而言,在他那個尚武的時代沒人是他對手(倘若有人打敗過他,必定早已被人記錄在案,打敗他的人絕對不會放過這樣千載難逢的揚名機會,因而也早已名揚四海),更不用說這個貪圖享受的時代。

與李小龍同時代的陳惠敏(媒體評論“拳有陳惠敏,腿有李小龍”)實戰能力堪稱強悍,1983年39歲高齡時只用35秒就放倒日本著名拳手。他在回憶李小龍時向媒體坦言,他的拳沒法和李小龍相比,不夠他打,和他打無異於自殺。

李小龍的功夫厲害在於他的速度快、力量大、定位準,這固然因爲他學武的天賦遠高常人(據說普通人要學一週的動作,他一天就可以嫺熟無比並化爲己有),更因爲他對功夫的熱愛與執着,一生都在勤練不輟,一直到去世都保持着身手的巔峯狀態。

崇拜也好,質疑也罷:可惜世間再無李小龍

據說成龍以這張劇照爲榮

李小龍去世後,嘉禾公司試圖把成龍打造成“李小龍第二”(或許“成龍”的藝名寓意就是“成爲李小龍”?吧),但很快就失敗了;此後,又有唐龍、何宗道、梁小龍等人模仿李小龍,試圖以此揚名,結果無一例外,都失敗了。世人仍舊只接受李小龍,在世人心中,李小龍永遠是不可替代的。

李小龍是個不朽的傳奇,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世人對他的熱愛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國界,超越了時代,相信不管多久的將來,他仍將是一座豐碑,仍將是人們熱議的傳奇。

崇拜也好,質疑也罷:可惜世間再無李小龍

李小龍和兒子李國豪在美國西雅圖的墓地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猝然去世,享年不到33歲。或許他已創造人體極限,這種極限已然超出人體肉身所能承載的範圍,故而只有走向死亡。如果他能活到如今,對中國武術及電影界或許都是一大幸事!只是,人世間沒有如果。

可惜世間再無李小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