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兩個數據統計時間不同,會有一定誤差,不過我們這樣粗略對比看,大學學歷的人基本上100%是網民,高中學歷的人只有極少數還不是網民。這個數據佔網民總數的47%,按趨勢看,還會繼續增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牛宏志

昨天,各大媒體都報道了“中國網民超9億”的事。就像是商量過的似的,各大主流媒體集體使用雷同的標題:“熱搜扎心了!全國9億網民,超七成月入不足5000”。不知道爲什麼這一次大家這麼整齊劃一,難得在鼓勵人民羣衆好好賺錢上,意見格外一致。

不過仔細看了CNNIC的數據報告,我真的很想說:有關9億網民的一系列數據一點也不扎心,很良性,也很振奮人心。這些數字正是我國堅定實施新基建建設的基礎,也將爲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用戶基礎。

這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發佈《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讓我們來針對一些我們所關注的數據進行思考和解讀:

1、網民總數:截至今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還有近5億非網民

先弄清楚關於網民的解釋,什麼是網民?起碼得是會上網的中國公民,才能算進這個數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對“網民”有更具體的定義:網民即互聯網網民,指平均每週使用互聯網至少1小時的中國公民。也就是說,一年最少上網超過52小時,纔是這個數據裏統計到的網民。我國目前公佈的人口總數是14億,所以很多媒體關注點是還有4.96億非互聯網網民。這些人能轉化爲互聯網用戶嗎?看這個數據圖表就知道了。

首先,我國65歲以上人口2018年的數據就已經超過1.5億,2019年超過1.76億,這個年齡羣體能上網的人不太多。基本上沒必要再強調老年人去網上衝浪,凡是那些能夠用懂互聯網的老人,早就在用了。

按照人口年齡分層的19年數據,50後有2.05億人,60後有2.44億,70後有2.21億人,80後有2.24億人、90後有2.10億人、00後有1.63億人,10後有1.48億人。想把不上網的老人轉化成網民,也不現實。

再看孩子的數據,借一箇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圖,2019年0-15歲的兒童數量有2.5億,這些孩子絕大多數情況都不能算進網民這個數據裏。即便他們也有上網需求,大多數情況還是在父母的監護下,使用父母的手機上網,嚴格說應屬於非獨立網民。

根據CNNIC的數據,5億非網民中7.3%沒時間上網,這個數據大概3500萬人,猜測這個人羣從事特殊職業,或者遇到特殊狀況,根本不具備上網的時間。還有13.4%沒有上網設備,也就是說連智能手機還沒有,這個數據如果是指成年人,那便是老人或者屬於貧困線以下人羣,偏遠山區人羣,如果是未成年人,就是指沒有自己的上網設備。

這樣粗算算,5億非網民也很正常,網民這個數據達到9億已經飽和,基本上沒什麼上升空間了。換個角度,網民增長紅利已盡,互聯網玩家們要努力深耕細作,靠搶別人的用戶來實現增長了。再換個角度,每到一個業態趨近於飽和的時候,一個新業態就會慢慢誕生。下一個顛覆世界的技術會是什麼呢,大家不妨猜想一下。

2、設備使用:固定互聯網寬帶用戶接入超過4.5億戶,手機上網比例達99.3%

中國總人口14億,寬帶用戶4.5億,相當於每個家庭、每個職場基本上都有寬帶接入。而很多崗位上或者房間中即使沒有安裝寬帶,手機4g、5g上網也非常普及。量已經達到頂峯,接下來就是看質如何飛躍了。近兩年比較火的物聯網卡,更是可以充當移動寬帶,預計5g時代,超大流量的物聯網卡即將到來,到時候可能這個寬帶的數據還會下降,因爲一部手機+一個不限量流量卡,就等於一個寬帶。

手機上網比例達99.3%,說明用戶基本上都用手機上網,也說明中國手機市場增量已盡,存量爭奪戰到了白熱化的時候了。換個角度也可以認爲,手機這個物種即將走向末路,萬物互聯的時代,就在眼前了。此前互聯網業界裏喊了很多年的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在這次國家新基建建設中,將是重中之重。

暢想一下,未來我們身邊的任何設備,桌子、牀、門、冰箱……都能隨時成爲ai智能化的“手機”,供我們使用,而開啓它們只需要我們的聲音識別+人臉識別。

3、網民收入:72.4%的網民(約6.5億人)收入不足5000元,無收入人羣7.1%

關於網民個人月收入結構,不知道是怎麼統計的,又是什麼口徑,無收入人羣竟然只有7.1%,也就是大概6400萬網民是沒有收入的。如果像另一個表所說9億網民數據中26.9%職業是學生,相當於有2.4億的學生網民,那麼即便這6400萬沒有收入的人全是學生,還有1.76億學生有收入。如果父母給錢算作收入的話,還可以理解,如果不算,而是自己賺錢才計入這個收入數據,那我國學生的兼職率也太高了。

另外2019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說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近9億人,仍有7.7億就業人口。而今9億網民中,竟然有8.36億有月收入。即便把所有勞動年齡人口都算做網民人口,仍有6600萬不到退休年齡的人不去工作卻能拿到收入。況且勞動人口中還有不上網的人,這個數字還會更高。看來這一羣人才是最幸福的人,羨慕。

另外一個媒體喜歡的數據是: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網民羣體佔比爲27.6%,也就是說,全國72.4%的網民收入不足5000元,這個數據大約6.5億人。媒體最喜歡寫抓眼球的標題,9億網民7成收入不足5000,好像網民天天上網不努力不上進似的。難道中國的那些中產和土豪們、IT大佬們都不是網民嗎?其實6.5億的這個數據也並不可怕,剛剛我們說了,網民中學生26.9%,就有2.4億,失業下崗的人8.8%,也就是7900萬,而且在9億網民中,還有2500萬公務員和4200萬退休人員呢。

其實討論個人收入意義不大,現在網上主流的討論數據也是家庭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收入其實代表性更強。比如最近網上炒的很激烈的天貓總裁蔣凡事件,從其夫人情況看可能就是無收入或者低收入網民,但是他老公收入足夠高,在城市裏一個人上班賺錢,另一個人持家帶孩子的家庭有很多,甚至像郭富城這樣一人養全家的也有。

至於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中國已經達到21342元,而處在頭部的20%的人,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4934元,月均5412元。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數據,網民職業結構中,個體戶和自由職業者有22.4%,這個人羣大概2億人。除了線下個人實體店,直播網紅、淘寶商家、跑腿外賣都屬於這個人羣裏。

4、網購數據: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10億,電商直播覆蓋2.65億

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10億,較2018年底增長16.4%,佔網民整體的78.6%。這個高增長估計在未來兩三年內是很難保持的,因爲實在是已經飽和。增長主要是兩大塊,一是電商大力度下沉,拼多多、京東的京喜、淘寶的淘寶特價版,這些軟件持續下沉滲透到小城鎮和農村,帶來增量;二是這些電商的邀請補貼機制,帶來的一個家庭中非必須網購成員薅羊毛的增量。前者是有效的增量,不少數據顯示農村人口更愛網購,因爲購物需求不像城市那樣可以被多樣化滿足,但後者基本無益,只是在數字上爲電商平臺貢獻了規模,比如拼多多的5.8億用戶裏,大量的只買過新手0.01的一單用戶。

雖然網民購物數量飽和,但是交易額還會持續高增長。2019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0.63萬億元,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8.52萬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爲20.7%。這個數據計算一下可以得出,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41萬億,還是有大量零售額靠線下來完成。預計5-10年內,這個佔比會從20%上升到50%,當超過50%的時候,意味着網購真正達到頂峯。

關於電商直播覆蓋2.65億,這個數字意義不大。媒體拿出來炒主要是因爲近期的電商直播熱。電商直播風口是疫情帶來的,但其領域的致命問題很多,本質上又是互聯網集中流量化導購的玩法,並不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現象級產品,也沒法成爲現象性行業。由於其准入門檻極低,預計很快將形成像10年前千團大戰搶流量的那種狀況,最終能活下來的獨立直播主播很少,就像現在每一個電商企業都能短期或長期的做個團購促銷活動一樣,最終大多數主播還是會依附電商平臺或者電商企業,成爲它商城的一個固定標配。

換句話說,主播會從自由職業者,逐漸過渡到企業全職打工者,而MCN也會從獨立的機構,逐步淪爲電商企業的一個標準部門或者二級服務商。

至於頭部的主播,也會像曾經的美團網一樣,爲流量拼盡一切。千團大戰中美團網當年靠快速擴張和平臺化吸流量,現在的主播則靠名氣和明星化吸流量,前者曾靠規模,後者如今靠注意力,但本質上一樣還是爭流量。

數據裏比較有意思的是,網絡支付用戶7.68億,也就是說還有5800萬網民在網上交費,但是不購物。想一想,這些人未必沒有線上購物需求和購物行爲,很可能只是不需要通過自己身份在線購物而已。比如小孩子用家長手機購物,夫妻使用一個賬號淘寶,老人由子女在線購物實現需求等等。

5、網民學歷:受過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羣體佔比爲19.5%

對於學歷,CNNIC給的數據是這樣的:截止2020年3月,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羣體佔比分別爲17.2%、41.1%、22.2%,受過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羣體佔比爲19.5%。看起來我國網民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不足兩成,還挺符合二八比例似的。計算一下19.5%的大學網民,大概是1.75億人,高中網民大概2個億。

根據2015年11月1日零時爲標準時點進行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計算: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人口爲17093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教育程度人口爲21084萬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爲48942萬人;具有小學教育程度人口爲33453萬人。也就是說,我國人口學歷的整體數據,大學是12.2%,高中是15.6%,初中是35%,小學是23.9%。

雖然兩個數據統計時間不同,會有一定誤差,不過我們這樣粗略對比看,大學學歷的人基本上100%是網民,高中學歷的人只有極少數還不是網民。

所以任何數據不能孤立的看,對比一下就知道其中的微妙。比如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男女比例爲51.9:48.1,但是其實我國整體人口的男女比例是51.1:48.9,所以男性網民佔比僅僅略高於整體人口中男性比例一點點(0.8%)。

6、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3億

這個數據佔網民總數的47%,按趨勢看,還會繼續增長。但是我們其實應該理性看待這個數據。

首先從宏觀來說,這個數據對於在線教育行業整體是有用的。意味着餅越來越大,規模還會增長。但是換個角度,在線教育一直是我國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補充,在整個學習體驗中,永遠不能代替線下教育,而盲目根據這個數據衝進在線教育市場,也不可取。要知道細分來看,在線教育最主要的份額是在線培訓,是以考試爲目的的學習行爲,說白了就是爲了提分、升學、考證的,這個數據要看每年參與各類考試的基礎數據,而且線上線下即結合又競爭。

另外這個數據是2020年疫情期間短時間內衝高的,待中小學生全面恢復學校教育後,極有可能又掉下來。要知道2020年初全國大中小學校推遲開學,有2.65億在校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用戶需求得到了充分釋放,但是用戶體驗就不敢說了。再就是這種短期性非主動學習的學習效果,也就是我們強調的結果性評估,即教育成果外化,估計會是很尷尬的一個結果。

2018.12-2020.3網民各類互聯網應用用戶規模和使用率

注1:旅行預訂包括網上預訂機票、酒店、火車票或旅遊度假產品。

順便說下這個表反應的互聯網需求按由大到小排列,分別是:社交>看視頻>查找>讀資訊>購物>聽音樂>打遊戲>看小說>在線學習

7、截至2020年3月,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3.98億,佔網民整體的44.0%

這個數據很有意思。網上外賣用戶規模3.98億,佔網民整體的44.0%,手機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3.97億,佔手機網民的44.2%。這裏我們不能單純的認爲是訂餐,應該說是有4億人使用本地即時送貨上門服務。前面的7億人屬於網上遠程購物,配送靠物流和快遞,這裏的4億人則是選購了自己所處方圓幾公里內的地方的商品或服務,外賣跑腿提供即時到家服務。

我國城市服務業這幾年發展是飛速的,但是仍然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用戶追求服務和更新需求的速度。這個數據在未來五年還會繼續增長,之前看有個文章說我國外賣跑腿騎士已經快要一千萬了,我想說如果沒有新技術代替人力,一直靠騎士這麼跑的話,1千萬騎手是遠遠不夠的。

這裏順便提一下,未來實體店的發展方向,除了在到店方面不斷提升體驗和質量外,把上門做好做專業纔是未來你能立於不敗之地的競爭力。我們現在很多餐廳,用做堂食的方法和程序來做外賣,還抱怨爲什麼自己的外賣生意差,甚至疫情期間各種訴苦說要活不下去啦如何如何的,其實這些在堂食做的很好的企業,更應該好好去學習一下那些專門做外賣的店,取長補短。非餐飲業,應該向餐飲業學習,他們是最先拓展上門業務的,學學他們的經驗,結合自身的特點,制定自己到家服務產品。

平臺,應該放開手腳,不僅僅外賣餐飲,外賣藥品和商超,快馬加鞭的準備外賣一切吧。美團2019年餐飲外賣交易額4000個億隻是個開始,未來外賣到家市場至少是五萬億甚至十萬億的規模。

另外,未來外賣、上門或者說到家業務,每一個做實體服務的企業都應該專門成立一個分公司或者部門來專門運營。這個業務將不再是補充,而是決定你的企業能否增長的最重要的一塊業務。

8、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50億,短視頻用戶規模7.73億

9億網民中,已經有8.5億網絡視頻用戶,7.73億短視頻用戶,預計2020年是短視頻的頂峯,過了今年後用戶規模不會再大幅增長了。對快手、抖音這類平臺來說,今年是最好的上市機會,隨着新基建建設的持續投入,無論是短視頻作爲作品拍攝,還是視頻化的交互,未來都會大大降低門檻,5年之內,顛覆微信和抖音的產品會出現。舉個例子,以手機爲載體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無論求職和招聘基本還是依靠打電話聯絡,加微信還是很不方便,未來設備升級,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只要你方便溝通,對方隨時可以與你視頻,而前期的信息溝通,你的人工智能助理會幫你處理好,完全不用你操心。

短視頻營銷,也就是網紅和MCN們,如果發現在激烈的競爭中已經很難再找到爆發的機會,不如學學社區團購的邏輯,把眼光放到本地,當然落地要更紮實一點,段子能取悅大衆,便民服務卻能給身邊人帶來實惠。直播也是,電商直播機會並不多,但本地生活服務直播一定是基於本地化企業的,長期性的,不需要有五百萬一千萬的觀衆,有本地區幾千、幾萬人的粉絲就足夠在一個城市成爲一個網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