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历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名将对决,看看有哪些人?

1,杜聿明VS林彪,互有胜负

抗战结束,内战开打,国共双方抢占东北,林彪前脚刚到,杜聿明后脚就跟来了。

杜聿明是国军名将(还是科学家杨振宁的岳父), 黄埔一期,林彪的大学长,抗战期间率军血战昆仑关,重创有“钢军”之称的日军板垣师团,后又远征缅甸,痛击日寇。

东北抗日联军组建之初,战斗力不如装备精良的国军,杜聿明率部猛攻,攻城略地,林彪一时无力抵抗,一退再退,在四平保卫战中再度败北撤退,杜聿明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松花江边。

林彪虽然败退,但属战略撤退,主力尚存,据有江北,杜聿明则因为战线太长,无力再进,双方遂沿松花江形成战略对峙,后来林彪卷土重来,杜聿明却因病离开东北,由陈诚接替。

解放战争后期,杜聿明又被蒋介石派到东北,充当救火队员,但此时形势大变,杜聿明也无力回天,在辽沈战役中一败涂地,只得仓皇撤退,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

2,陈明仁VS林彪,击败林彪

陈明仁是黄埔一期,杜聿明同期生,林彪的大学长,时任国民党军第71军军长,是国军著名将领,早在东征期间便已成名,蒋介石曾令全军向陈明仁敬礼学习,当时周恩来也在其中。

陈明仁不喜政治,别无他好,痴迷军事,号称“兵痴”,深通兵法。抗日战争中,陈明仁曾率军参加滇西大反攻,与日军血战松山,攻下松山要塞,又拼死攻克回龙山,打通中印公路,得蒋介石亲令嘉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

1947年,林彪发动凌厉的夏季攻势,克城数十座,歼灭敌军6万多人,后来更是决定进攻四平,攻克这个东方马德里,镇守四平的正是国军名将陈明仁。

陈明仁一个军独守孤城,林彪兵力、武器占尽优势,但尽管林彪一心一雪前耻,一边猛攻四平,一边围城打援,但陈明仁却棋高一着,构建一套坚固的立体防御体系,以钢铁意志坚守城池,在城池大半沦陷后,仍坚持巷战血拼不退,最终杜聿明派兵来援,林彪只得撤退。

四平一战,林彪和陈明仁伤亡相当,但林彪无疑是失败的,而且再也没有机会找回来,因为新来的陈诚告了陈明仁的黑状,蒋介石把陈明仁调走了。

3,孙立人VS林彪,互有胜负

孙立人的大名鼎鼎,他的名声是在远征缅甸期间打出来的,安羌一战,孙立人以不满千人击退数倍日军,成功解救七千英军,名震中外。孙立人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锦绣,擅长丛林作战,在与日军交锋中屡战屡胜,得名“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

孙立人是在杜聿明之后被派到东北的,当时国军进攻林彪布置防御的四平不利,孙立人紧急受命,指挥自己号称“天下第一军”的新一军一起进攻,最终占领四平,然后乘胜进军,追着林彪的屁股跑,一直追到松花江,双方形成对峙之势。

不过林彪绝不气馁,其后的数次反击中,林彪不断蚕食新一军,孙立人被打的没脾气,直到陈诚赶来东北接替杜聿明,孙立人被陈诚排挤,被蒋介石调走后,新一军后来被林彪彻底消灭。

4,陈诚VS林彪,两次惨败给林彪

陈诚是黄埔军校教官,林彪算是他的学生,两人有两次交锋,陈诚惨败。

一是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25岁的林彪担红1军团军团长,麾下不过万人;35岁的陈诚任国军中路军总指挥,统领12个师16万人且都是主力,结果黄陂一役,林彪用计围歼敌第52师、第59师,活捉师长李明、陈时骥;不久后林彪又在草台岗不久击溃敌第11师,陈诚颜面尽失。

二是1948年东北战场,陈诚接替杜聿明主持东北军政,此时国军已在战场陷入被动,陈诚在当年优势下打不过,如今劣势下更打不过林彪,他上任不过半年,就遭到林彪发动的冬季攻势。陈诚判断失误,集结重兵主动出击,企图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结果被林彪将计就计,抓住突出的新5军以优势兵力全歼于公主屯,蒋介石大怒,把已经卧病不起的陈诚撤职了事。

2、彭德怀与麦克阿瑟对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含金量的对决。

麦克阿瑟是美军在太平洋陆军的最高长官,利用“跳岛”战术,将日军打的鬼哭狼嚎,特别是菲律宾之战,消灭了三十万日军,战损美日达到1:10以上,成了五星上将。

彭德怀一生以打硬战,险战,恶战出名,被称为“彭大将军”,是八路军第二号指挥人物,指挥着晋鲁豫所有八路军,“百团大战”就是他抗战的成名作,消灭了大批鬼子。

新中国刚成立,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未亡,麦克阿瑟作为反华急先锋,带领美军在仁川登陆,分割包围了金日成的朝鲜人民军,向中朝边境进军。

中华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险时刻,要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和他身后的仆从国,组成的十六国联军。

毛主席不是慈禧,不会实行“宁与友帮,不予家奴”政策,而是选择“人民万岁”的政策,不顾国内恐“美”情绪,斯大林恐“美”不敢出兵,毅然决然地下令必须进行“保家卫国”的战争。

当时中国很多名将都不敢挺身而出,打这场没有七成把握,只有三成把握的“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战争。

但是彭德怀站岀来了,愿带领志愿军打这场只有三成把握的对十六国联军的战争。

中美两大名将在朝鲜碰面了,第一次战役,双方互相试探,在云山第一次交手,彭德怀挫败麦克阿瑟的“圣诞攻势”,因38军惧怕“黑人团”,才没取得太大战果,双方打成平手。

麦克阿瑟不相信中国敢出兵,认为中国军队只不过是“土八路”,由一群文盲的农民组成,拿着落后的武器,没有飞机,坦克,大炮的帮助,敢挑战世界第一的美军。

彭德怀从第一次与麦克阿瑟交战后,也认为麦克阿瑟不过如此,美军也不过如此,十六国联军也不过如此,命令志愿军示弱,将十六国联军引入口袋陆,准备包“饺子”。

麦克阿瑟太狂了,认为中国志愿军不过是农民军队,没有日军有战斗力,只要在头顶上扔几颗炸弹,就能将中国军队吓出朝鲜。

不曾想,彭大将军不仅要与美军硬碰硬,还要大迂回穿插包围东西两线美军主力,波澜壮阔的第二次战役打响了。

志愿军四野部队在北面包了“美第八集团军的饺子”,38军居功至伟,从惧怕美军到轻视美军,抄了美第八集团军的后路,与友军一起围歼了包围的美军,如果不是美军汽车跑得快,早被“全包了饺子”。

最可惜的是十九兵团,包了美海军陆战队的饺子,却因仓促上阵,没有厚棉衣,没有防冻措施,让一部分美军跳出“包围圈”,从海上逃走了。

此战过后,麦克阿瑟灰溜溜地下台了,彭德怀打出了中国军威,从此中国人民不在怕美帝国主义和他的走狗们了,认同毛主席对美帝国主义的评价,不过是只“纸老虎”。

中国军队从朝鲜战争中打出了军威,从此不再惧怕任何人,从中印,中苏局部战争就可以看出。

越战时期,毛主席命令美军不得越过红线,否则中国参战,美军就不敢越红线,说明用毛泽东思想组成的人民军队伟大!

3、应该是孙膑对庞涓的强强对决,两人是同窗,都是师承鬼谷子,孙膑任责齐国,庞涓任职魏国,桂陵和马陵之战,孙膑和庞涓斗智斗勇,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孙膑还用了,围魏救赵,增兵减灶等口熟能详的计策,最后庞涓中计自杀,孙膑完胜。

4、韩信VS项羽

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24岁起兵反秦,久经战阵,而未尝一败。巨鹿之战3万楚军大破60万秦军,彭城之战2万军队大破刘邦56万联军。

其余诸侯甚至遇到项羽,不敢抬头观看。可见项羽威猛之势。

这两位不但生活在同时期,还分别是各自阵营的最强武将。

俩人从阵营、出身、军事理念都完全不同,偏偏都又是百战百胜的将领。

谁才是当世最强?必须有一个要出局!

终于两人在垓下相遇,楚军在四面楚歌中成就了韩信十面埋伏的美名。

可以说是历史最强对决了。

5、廉颇和李牧VS白起,王剪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这四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

虽然长平之战赵国输了,但输的人其实是赵括。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战争中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起先赵军主帅就是廉颇,廉颇善于防守,秦军长时间都不能有可乘之机。而赵括之后,打破了廉颇的防守策略。因此惨败。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白起就不必说了,那是战国第一杀神,以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著称;王翦,灭六国之战中最大的功臣;廉颇、李牧,赵国的顶梁柱。赵国拥有这两位名将,虽不敢说打败秦国,但防守总应该不成问题的,然而在秦赵战争中却屡屡战败,这是为什么呢?

国力当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君主的心胸了,我们分别来看看这四位名将的下场。

白起,被赐死,,不过对于秦国来说,幸运的是,当时长平之战已经打完,白起之死对大局影响并不大,不过秦国没了白起,之后接连打败仗,把胜利果实一一丢掉,只好先休养生息.

廉颇,长平之战最关键的时刻,却被赵王给换掉。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与楚国。奔魏时居于大梁,而后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再说王翦与李牧。王翦身为四朝元老,历任多位相国,无论是范雎、蔡泽,乃至吕不韦,都对他十分尊重。当他攻下燕都之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此时统一大业已经完成一半,但重头戏还在后头,但他向秦王推荐由其他将领来完成。而当他再度出山灭楚后,无论秦王怎么劝都要彻底隐退,从而得以善终。

而李牧则就惨多了。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 ,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死后不到一年,赵国就亡了!

赵国除了廉颇、李牧,还有相当多的贤臣良将,然而却不加以好好利用,屡中秦国反间计,焉有不亡之理

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