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场战争波及了全世界3/4人口,持续了4年多的时间,导致了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造成约17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1918年11月11日,这场惨烈的战争正式落下帷幕......

  100年后的这一天,大半的中国人沉浸在“双十一购物节”的狂欢当中,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法国,却上演着截然不同的一幕。

  图源:微博

  这一天,法国巴黎凯旋门前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100周年。

  马克龙、特朗普、普京、默克尔、特鲁多等7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这场活动。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那一位在这样庄重的仪式活动上,阅读中国劳工日记的华裔女孩。

  她朗诵的是一封来自中国劳工顾杏卿的文章

  @观察者网

  文章里有这么一段:

  

  忽闻教堂钟声,工厂汽笛声,以及厂外欢呼声与歌唱声同时并作,余辈惊问何故,使君休战条约已签订,战争从此可以终止!

  此何日也?记与永久不忘之,1918年11月11日……男女老幼、各色人种混在一起互相握手,始或唱歌、始或欢呼,万人歌唱欢呼声中,尽有哭泣者,其情不自禁之快乐……

  

  从顾杏卿的描写当中,我们看到了一战结束之时,底层民众的欢欣之情。

  此时的他们,不分人种,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男女老少齐聚在一起,握手,唱歌,欢呼,哭泣......

  图源:视频截图

  有人提出,今年这一场活动,有8个青少年都朗读了信件,为什么这个华裔女孩读信的视频,会引得国人如此重视?

  

  问题下面,我看到了这些回答:

  

  “因为如今的这一幕,建立在了当时14万中国劳工的血汗之上。”

  “因为如今的这一幕,是对那些试图抹杀中国劳工付出的人的响亮一巴掌。”

  “因为如今的这一幕,来的太不容易。”

  “因为信中说到的一切,太痛苦,太不堪,太悲哀......”

  

  图源:imgur.com

  1914年,英国、法国、俄国结成协约国,德国、奥匈帝国组成同盟国。他们在欧洲的泥沼里互相拼杀,打得你死我活。

  由于英军法军伤亡惨重,原本在后方支援的士兵都必须奔赴前线,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力可以应付后方需求。

  如果再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协约国可能就会输掉这次战争。

  因此,他们把目光瞄准了地大物博的中国,让他们输出劳工

  图源:纪录片《Britain’s Forgotten Army》

  于是,14万劳工在山东威海集结,浩浩荡荡的出发,为了国家,为了生计。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为国出征”,迎接自己的将是怎样“卑贱、不堪”的生活。

  视频来源:@枇杷短视频,

  《“一战”中国劳工:曾经为国为家流血牺牲》

  去往英法的路途,十分危险。

  众多的中国劳工们挤在货船上,没有办法躺下睡觉,大家在这样拥挤的空间里苦苦煎熬着。

  如果这是一段短暂的“旅程”,似乎还不值一提,但这一趟出国之行,花的时间格外的久,旅程格外的漫长。

  劳工们在这样逼仄的空间里,整整“生活”了4个月,辗转大半个地球。穿越太平洋到加拿大,之后坐火车横穿加拿大,再坐船穿过大西洋,历经重重险阻,到达最终目的地——欧洲战场。

  整个“离国之行”最致命的不是拥挤的船舱,是拥挤空间、恶劣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各种疾病,很多劳工还没有踏上欧洲大陆就被疾病带走了生命。

  那些有幸躲过疾病的,却并不一定能躲过德国海军的炮弹。

  1917年2月,运送华工的法国轮船阿陀斯号遭遇德军潜艇的伏击,船体被一发鱼雷击中,船上的540名中国劳工全部遇难

  此时的中国劳工们也还并不知道,安全抵达终点,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来自江苏的农民朱桂生,是那一批安然到欧洲的“幸运儿之一”。

  来到法国之后,朱桂生第一个失去的是自己的名字。

  因为中文发音复杂,且外国人看中国人相貌相似,为了方便辨认,英法当局便在每个华工的手上带上金属铁环。

  从此,朱桂生变成了“27746”。

  到了法国之后,朱桂生被安排在面粉厂工作,工作虽然辛苦,好歹还算安全。

  但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战场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人倒下,很快后勤人手吃紧,朱桂生被安排向前线运送粮食弹药

  这位地道的农民,就这样被送上战场,一次次的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

  与朱桂生有着相似命运的,还有山东的农民,王贵

  王贵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有一个老母亲,因为家里太穷,到了30岁也没能说上个媳妇。

  听说去欧洲打工,每个人每天能领到1法郎,要是能做到工头,还会更多一些。

  普通工人一个月能拿到将近25法郎的工钱,在国内可以买150斤的大米,还有近10斤的猪肉,这样的“高收入”吸引着许多像王贵一样的农村青年。

  为了挣钱成家,王贵和村里的几个青年一起踏上了欧洲之行。

  图源:微博

  与朱桂生不同的是,王贵的“劳工之行”更危险,更血腥,更艰难。

  到了欧洲之后,王贵被分到了英国,立马就被投到了前线,每天的工作就是:挖战壕,埋尸体,清扫地雷

  根据王贵的回忆:

  

  “清扫地雷的时候,自己想的就是,看老天收不收自己这条命了。”

  “最可怕的是挖战壕,太可怕了,敌人就在你前面50米的地方,在他们的面前挖战壕,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挨一子弹”。

  

  图源:微博

  一群淳朴简单的农民,就这样冲上战场,成为了这场惨烈战争的直接承载者,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华工在战场上倒下。

  据数据显示,14万中国劳工中,中国公使馆公布确切的死亡人数有9900余人,法国和比利时等国也只不过安葬了不到两千名中国劳工。

  除了战后辗转多年回国的,有20000人下落不明。

  但这样巨大的牺牲 ,换来的却是“再一次被践踏”。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持续了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宣告结束。

  图源:新华网

  此时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人民也沉浸在胜利喜悦中。

  但就像朱自清荷塘月色说的:

  

  “热闹都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

  

  胜利也好,欢欣也好,庆祝也罢,这些与中国人民“并没有关系”。

  在次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不断质疑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参会资格,抹杀中国劳工的付出,又胁迫英美法同意把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转给日本。

  不仅是日本,西方列强同样没有给予中国劳工基本的尊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三周前,一幅名叫“Panthéon dela Guerre”的巨画在巴黎公开展出。

  这幅画作构思始于1914年,里面描绘了法国在盟友簇拥下的胜利景象。

  为了加上1917年参战的美国,艺术家将这幅画上本该出现在最右端的中国劳工形象完全抹去。

  图源:Time Magazine

  14万中国劳工的血泪付出,被无情抹杀,

  9900余条性命的消失,就这样一笔带过,

  20000个失踪的中国姓名,至今不见踪迹,

  距离世界大战结束已经100年了,这百年之间,有无数人缅怀那些在战场失去生命的外国士兵,那些无辜受迫害的外国百姓,但对于这14万中国劳工,却少有人提及。

  让人绝望的是:大家的忘记,或许是因为从未被提及。

  但,历史丰碑上,这14万人值得跟其他战士一样,拥有提名的权利。

  视频来源@琪妹啦健康路

  《关于一战中国劳工,英国民众:从未被提及,何谈忘记 》

  回到开头:

  为什么一位华裔女孩的朗读,会这样受全国重视?受世界与中国重视?

  “毕竟我们等这一天实在太久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