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开启对中国传统的思考与传承?

东南大学建筑遗产保护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胡石先生

10月29日,“总有心意传中国”融创中国2018中式产品发布会在上海电影博物馆正式举行,东南大学建筑遗产保护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胡石作为融创中国中式产品的学术亲历者,讲述了关于中国传统人居生活在当代的实践与传承。

胡石说道:“传承是因为过去美好的东西让我们魂牵梦绕,我们今天的立足之处其实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夹缝,在我们身后的文化里顺应着关于栖居的所有想象。把眼光放的足够长远,在两者之间能够自由地穿行,是我们今天能够获得的权利,也是传承真正的核心价值。”

栖息之心 · 亲近自然

-

关于中国人居住的理想,白居易在《池上篇》中描绘的非常充分,“有宅有园,有池有竹,勿谓土狭,勿谓地偏”,即使偏一点、小一点也没关系,只要“有书有酒,妻孥熙熙,鸡犬闲闲。”就是一个好的终老之所。白居易期盼的“桃花源”是不再避居深山之中,又能与自然生活在一起。这或许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栖居理想,有宅可以容身,有园可以尽情。

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于西方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中国人与自然之间看似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恰如“自然”这个词,把它拆开,然,实际上是究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意思,实际上是本质或者精神。自,其实就是我,自然合在一起,对古人而言,理所当然地应该包含自己,包含对自然的追求也就是对自身的追求,这种追求从不因其遥不可及而消退,反而因求之不得而婉转萦回,即变为层层心意,这种心意其实就是我们的传承,也成为我们营宅造园的意境之源。

我们的自然是可以被亲近的。即使如千里江山这样宏大的命题,在王希孟的手下依然并不是那么令人敬畏。文苑图画的是文人相聚的小景,但值得注意的是,画中左侧儒凳恰好可以坐下,右边的儒案可以依靠,尤其是中间有棵弯曲得恰到好处的树,如此可人,合人心意,这就是中国人的自然。

上海融创桃花源

虚实之间 · 关照现实

-

画中合心意并非是一个巧合,恰恰在我们生活的居处也要有奇松怪石,关键奇松怪石必须顺心意。这当然不是真山,这是假山。中国人的喜好就在于此,假山之妙其实就在于一个假字,这个假其实是假借真山的片段,假借主人之手,经营出山水画意境,用抽象来代替真实,用想象来构筑自然。

“山高泽远,自有庙里,在山水之中。”这是观念,也是观法,叫以大观小。宋代一个著名的画家李成因为一幅画被批评,李成画了一幅中国的屋角,强调透视从下往上端,所以是一个仰视的画,这种完全真实的表达却没有高级的画意。中国人的画要以大观小,不必追求真实。因为画家画画不只要画目之所及,也要画心之所及。人在画之外,意在画之中,在画中看到远山近水,这是画者的记忆,也是对于观者内心的关照。

上海融创桃花源

我们对于山水的喜爱,其实远远不只是山水,更是层层积淀的经典。《兰亭集序》描绘了王羲之在兰亭溪水畔和他的友人集会的一个场景,但其实更多描绘了在山水当中看到的自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这是王羲之在山水当中看自然,它是眼前美景之后对世事的观照。

文征明《兰亭雅集图》

山居之园 · 经营精神

-

另外一个经典是王维的《辋川图》。这是王维对于自己居住的想象,将别墅置于辋川之中。画里就是真正的别墅,楼阁层叠演绎,群山绿树环抱,这也是我们向往的山居生活。这张画其实很早就已经遗失,但是后世著名的山水画家,其实都尝试去临摹,仇英的《辋川十景》虽并非是对王维忠实的临写,但临摹的是一种画意,证明了他对山居生活的想象。这种画意通过层层叠叠的传承,不断地在构筑山居的一段历史。

元代王蒙临摹王维《辋川图》局部

白居易也喜好山居,有一篇非常著名的《庐山草堂记》描绘了他的山居理想,说的是在庐山之中建三间草堂,描绘了前后左右的山居景象。白居易在16岁的时候有一个小的典故,当时他刚到长安,顾况就跟他说长安如同魔都,物价极贵,想要安居乐业没那么容易。但是白居易对居住的想法其实不在于贵贱,只要居所有“泉石为山、斗水为池”,能够把山水纳入方寸庭院之中,就可以满足“喜山水之品”。

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画中的尊者是南唐的中主李璟,是一位皇帝。中主李璟自述他有一个小小的愿望,他希望在庐山的瀑布前搭一间草堂终老。但皇帝毕竟是太特殊的职业,愿望很难实现,于是他就让周文矩画了一幅画来表达他的山居愿望。

周文矩描绘了皇帝和他的妻弟在一起下棋的场景。画中布置很简单,一张榻,但有趣的是后面有一张屏风,屏风里面还有苹果,这种空间的循环,将观者带入了层叠的林泉之间。山在屏中,人在画中,人也在屏中。正所谓不下堂宴,坐穷泉壑,以这样的关照之法来营宅,自然就是中式的起居,不仅仅要“枕上见千里,窗中窥外事”,更希望能够“天地入吾庐”。

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局部

童寯先生曾经把园字拆开,周围大框实际上就是庭院和墙壁,上面的土是泥土木,实际上是建筑山丘、山峰和岩石,中间一网口象征一汪春水,而下部的衣字旁实际上是园林当中层次的花木。分开看,其实各有意趣,但是更重要的是结为一体成为一个园字,这其实就需要经营,这种刻意经营整体,就有如书法家的挥毫,妙在毫厘之间。这当然必须有主人,必须有心意的营造,才能让我们在居所可以优哉游哉。

上海融创桃花源

居住之愉 · 情趣追求

-

居住对先人来说,首先的是遮风避雨。所以周易在系辞当中就提到,叫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栋宇也就变成中国的象征,我们便有了重重的大屋顶、深深的挑檐,再之后其实就是避暑御寒,北方就用厚墙;南方是有空灵的隔扇门窗,这是对于气候适应性的设计。

但是其实古人并不只有这些被动的办法,虽然没有空调,他们依然想出了很多办法。唐代文献当中就记载了雨亭和凉垫。雨亭,就是用机关把水取到屋顶之上,然后水从檐口流下,自然可以降温,同时也变成眼前的美景。或者以冬储夏取的方式来储冰。文献当中记载南宋有一个避暑的胜地叫翠含堂。这栋建筑用的是日本进口的白木,是完全不上油漆的素色木材。夏天时支若干大盆,中间放冰犹如冰山,周边还植夏天开放的花木,所以从嗅觉、触觉以及视觉全身心的角度提供避暑的可能。文献当中甚至还说到,三伏天有大臣和皇上停于翠含堂时被冻得瑟瑟发抖,这当然就不仅仅是安生舒适的需求,而追求的是一种情趣。

苏东坡自述,他曾经得到一块带有白脉的黑石,宛如流水,于是他就做了一个机关饮水击到黑石之上,名之为雪浪。这同样是一种避暑的情趣。这种情趣尤其体现在建筑和庭院之间,在檐下、廊下、雨下提供了一个室内和室外模糊不确定的场所,这种模糊恰恰是情趣产生的来源。所以在这些地方可以凭栏观景,也可以晒太阳或者纳凉,收获景物和自然之间相遇而激发出的愉悦意境。

这种相遇也可以是偶然,同样是避暑的典故。东坡先生的好友黄庭坚在某一个夏日,游历到江西的赣州,酷暑难耐的时候就聚在城楼之上,适逢一天大雨,于是他就躺在檐下将腿脚伸出栏杆之外,感受檐外之雨。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非常的轻松,所以记载中黄庭坚先生大呼平生无此快事。虽然他一个月以后也许是因为受凉去世了,但这是一种古人的潇洒。这时我们居住的本意,也变成了一种范式。

上海融创桃花源

生活之趣 · 诗意日常

-

最喜爱的还是明代徐渭的青藤书屋。檐下有一个方池,其实是古人 “叩槛观鱼”典故的延续。檐下置鱼池,鱼闻琴音而跃出水面,其实是因为每次喂鱼时敲击栏杆形成的惯性。此池仅方十尺,临池窗下为石板镂空,如同石栏杆,当上部槛窗向外推开之时,屋内的人就像是身处被钩阑围护的檐下,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描绘的场景,“更以山石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间想。” 俯字用得极为生动,木材与石料便具有了生命,生活于此便具有了诗意。

上海融创桃花源

传统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传统是在历史当中不断地被各种方式塑造,或者是建构出来的,曲水流觞就是典型。其实兰亭集序是更古老习俗的延续,因为三月上巳日,踏春休憩是中国人很古老的习俗,从诗经当中就已经被记述的一种民间艺术。但是由于著名的兰亭序的流传,那次著名的聚会和“流觞赋诗”这个游戏,就变成了一个经典,成为文人雅集的源头。

上海融创桃花源

曲水流觞一开始就是人到山林当中寻找一处自然戏水。到唐宋之间净土园林当中,把山林当中的溪流搬到庭院当中,营造一个自然地吸取。到宋代看曲水流觞,它就变成一个完全抽象的几何化的一个图案。乾隆时期建造了七草亭,同样把它刻在了庭中的地面之上,然后在东边大水缸,没有自然的取水,人工取水入缸然后从缸流水至流杯渠,这其实更影响到了日韩,成为整个东亚地区的模仿点。

贝聿铭在上个世纪设计了香山饭店,当时他的命题是人为赋予的,要探讨传统的中国和现代中国在设计当中如何被表达。于是他在后园当中就把流杯渠重新地植入。我们现在看是一种传承。

我们的栖居传统便是通过这样的诗文绘画和点点滴滴的建筑形象细节,形成的一个个典故和意象,积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成都融创玖阙府

如果说,屈居于土地之上是谓生息。

那么于细微处、于日常处、于会心处,

感受栖居的诗意,谓之生生不息。

传统住居的传承与生息,正逢其时,正逢其世,

生息自然之间,居游心思所在。

这就是融创中式产品试图表达的心思与心意。

(本文图片由融创中国提供)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融创中国 | 重构新东方建筑美学:一次有关融创九府的建筑实录

· 卓越万科 | 翡翠山晓:当代理想生活家的诞生方式

·程泰宁 | “筑境思考”:语言·意境·境界

·朱   锫 | 会心处的建筑根源:自然建筑

· 李保峰 | 一个建筑师的前半生

· 潘   冀 | 不止为有钱人服务的建筑师

·齐  欣 | 一个建筑师的十一日常

· 王   昀 | 从蒙娜丽莎的空间开始思考建

·张宇星 | 介入城市的四个维度

· 王   硕 | 一个“空间生产者”

· 陈   忱 | 一场关于临界的侵入性探索

· 庄子玉 | 观察城市的七个空间投影

·

郑东贤丨与阿那亚相遇:海边槐树林与山林金山岭

· 刘宇扬丨对城市也可以是温和的

· 施道红丨只为一个好的办公空间

· 梁井宇丨常在城市与农村之间 

· 王灏丨乡间住宅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思考

· 庄慎丨保持困惑步入建筑实践与研究

- End -

本文由档案记录人原创撰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 | 建筑档案 | 公众号中留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