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棣跟寧王說,事成之後咱兄弟兩個平分天下。二、朱棣和朱允炆對於寧王的不同策略。

俗話說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朱棣造反的時候除了找了自己的軍師姚廣孝之外,還忽悠了自己的弟弟寧王加入了自己的陣營,並且還跟寧王說事成之後平分天下。那麼究竟寧王最後下場究竟怎麼樣?下面請聽日航君爲您分解。

一、寧王其人

既然說到這裏,我就不得不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寧王這個人了。

寧王名字叫做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他的封地在哪呢?在寧國(今內蒙古寧城),從這封地你就可以看出寧王是個勇悍之人。因爲當時內蒙古一代是位於與蒙古戰鬥的前線,是屬於那種重要的軍事前線,兵家必爭之地,明史上用了這麼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巨鎮”。據記載:

“大寧在喜峯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爲巨鎮。”

可以說朱權屬於那種手握重兵,驍勇善戰的王爺。當時朱權手握重兵,史書上是如此記載的: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也就是說當時朱權手下有八萬軍隊,還有六千革車,還有蒙古人組成的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朵顏三衛。可以說當時擁兵自重的王爺除了朱棣就是朱權了。朱權多次外出征戰,以足智多謀而著稱。

因此寧王此人作爲朱元璋的十七子,長期戍守邊關,兵強馬壯,爲人足智多謀,在靖難開始的時候是朱棣和朱允炆都必須要爭奪的一個人物。

二、朱棣和朱允炆對於寧王的不同策略

其實面對着手握重兵的寧王朱權,朱棣和朱允炆分別有着不同的看法。

首先來說,朱棣非常需要寧王手下這一支大軍的支持。畢竟朱棣的地盤有限、兵力有限,對於朱棣來說,任何有生力量的支持對他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朱棣早早就注意到了朱權手下這支軍隊,朱棣曾說:

“曩餘巡塞上,見大寧諸軍慓悍。吾得大寧,斷遼東,取邊騎助戰,大事濟矣。”

也就是說朱棣說我曾經巡視邊塞,看見寧王的軍隊異常剽悍。我如果得到寧王的幫助,斷絕遼東和內地的聯繫,得到寧王的騎兵助戰,那麼大事可成。

而相反,朱允炆雖然也注意到了寧王這支大軍,但是朱允炆想的是如何將寧王這支大軍給就地解散,避免其幫助朱棣。據記載:

“建文元年,朝議恐權與燕合,使入召權,權不至,坐削三護衛。”

當時朱允炆想要將寧王召喚到朝中,然後收編寧王的兵力。但是寧王沒有上當。

其實從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朱允炆和朱棣的差別了。朱棣作爲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想的是如何將寧王拖入自己的戰線,化爲己用;而朱允炆面對着燕王這個大敵的時候,想的不是如何聯合寧王這個表面上還效忠皇家的藩王,卻想着怎麼去削弱寧王。一高一低,二者的差別可見一斑

三、大忽悠朱棣

既然確定了要忽悠寧王加入自己戰線的政策,雷厲風行的朱棣便開始了自己的忽悠行動。朱棣的忽悠行動大約分爲三步:假裝可憐放鬆寧王警惕;暗中收買寧王手下;拋出重金收買寧王。我們一步一步來看:

首先是假裝可憐放鬆寧王的警惕。

朱棣先假裝自己打不動了,要失敗了,跑去寧王那裏假裝求救,寧王礙於舊情只得幫助朱棣。朱棣爲了表現自己的誠意單騎入城,此時寧王還以爲朱棣真的是不行了呢。因此放鬆了對於朱棣的警惕。不得不說朱棣真的是一個演技派,當時朱棣擺出了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

“執手大慟,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謝罪。”

朱棣握着寧王的手大哭,說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現在非常後悔背叛了皇上,想讓寧王幫他寫一表來表達自己的愧疚順便幫自己求情。因爲朱棣的做派,寧王放鬆了對於朱棣的控制。

其次是暗中收買寧王手下。

不得不說,寧王手下的朵顏三衛雖然戰鬥力驚人,但是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愛財如命。因此朵顏三衛在朱棣的糖衣炮彈的進攻下馬上就放棄了原來的老闆寧王而選擇了出手更加闊綽的燕王,據記載:

“平銳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陰結三衛部長及諸戍卒。”

在寧王不知情的情況下,他手下最爲精銳的騎兵部隊已經被朱棣所收買,這爲朱棣下一步威脅寧王提供了幫助。

最後是給寧王以重金誘惑。

當時寧王給朱棣送行,結果一到郊外寧王手下的朵顏三衛就背叛了寧王,然後還殺掉了寧王的護衛朱鑑,裹挾了寧王的一家老小。你說實話,遇到這種情況換了誰怕是都要氣個半死。我想當時寧王也是氣個半死,並且肯定不願意加入朱棣的軍隊。因此朱棣就向寧王扔出了一把甜棗:

“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朱棣跟寧王說,事成之後咱兄弟兩個平分天下。朱棣說出了這個話,我想當時寧王心中的怒火也差不多消了下去,雖然知道朱棣一定不會跟自己平分天下,但是應該之後做個富貴王爺也差不多,因此寧王就加入了朱棣了。

四、寧王的後來

後來朱棣靖難成功,成爲了皇帝。說實話,平分天下那是沒譜的事情,想也別想。寧王自己心裏也很清楚。因此寧王說那讓我去蘇州享幾天清福吧。朱棣拒絕了他。寧王又說,那讓我去錢塘一代做個王爺吧。朱棣還是不讓。最後朱棣封寧王到了南昌去當王爺。此後寧王這個兵馬嫺熟的王爺只得扔了弓,拋了馬,開始專門研究文學了。說實話,寧王的著作還是頗爲豐富,其中有:

“嘗奉敕輯《通鑑博論》二卷,又作家訓六篇,《寧國儀範》七十四章,漢唐祕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其他注纂數十種。”

想想這個曾經馳騁在大漠之上以足智多謀而著稱的寧王最後竟然落到了如此一個下場,也是讓人感嘆啊。

後面寧王朱權出了一個後代,叫做朱宸濠。可能朱宸濠一直沒有忘記祖先受到過的屈辱吧,因此後面朱宸濠與策劃了一次謀反,想要自己當皇帝取而代之。結果朱宸濠的運氣不太好,他遇到了千百年不出的聖人王陽明。最終被王陽明暴揍一頓。寧王一脈也因此事而被除名:

“時帝聞宸濠反,下詔暴其罪,告宗廟,廢爲庶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