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山勢陡峭、溝壑縱橫,遠觀雄偉壯觀,走進此山,另有一番“景觀”。

  萃兩間之秀,居四方之中,窿然特起,形方氣厚,故曰嵩高。

  這裏是嵩山,古稱崇高山,列五嶽之中嶽,自古以來就被視爲神山。

  神山之中,自然有“神人”!

  一羣人

  茂林之中,山溪之間,他們不走尋常路——少林武僧。

  少林武僧,他們真的身懷絕技嗎?電影電視劇中,威震武林的少林功夫,究竟怎麼樣?

  清晨遛個小彎,上牆走一下。

  坐在峭壁邊,吸收日月精華,恐高?

  不可能恐高,這輩子都不可能恐高!

  換個角度看世界,什麼叫真正的“頭鐵”,平地頂了解一下!

  還有河邊頂、門縫頂、對對頂。

  低角度的世界不夠精彩,咱懸空看世界。

  玩平衡?少林武僧也沒怕過誰!

  酷暑,練功與消暑,互不耽誤。

  練練手,劈材不算什麼,劈磚纔是正經事!

  這是波蘭攝影師Tomasz Gudzowaty眼中的少林武僧練功日常,從中展現出來的一方面是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可以看見外國人對少林武術的崇拜。

  少林功夫

  

  唐武德二年(619),隋將軍王世充在洛陽稱帝,號“鄭國”,其侄王仁則佔據少林寺屬地柏谷塢,建轅州城。

  武德四年(621),少林寺曇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則,奪取轅州城,歸順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後,李世民派特使來少林寺宣慰,參戰僧人均受到封賞,曇宗還被封爲大將軍僧,並賜給少林寺柏谷塢田地四十頃。

  少林寺自此以武勇聞名於世。少林僧衆習武蔚然成風,代代相傳。

  圖 | 《食神》

  少林功夫在各影視作品中,被引用改編,爲人樂道。

  

  1982年,由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紅遍大江南北甚至世界各地,一舉將少林功夫推上風口浪尖,無數影迷都心生要去崇山少林學武的想法。

  據說,當年全國各地的火車站臨時多了一份工作,就是“緝拿”離家出走準備上少林的小朋友回家。

  而另一方面,由於少林武僧在修習少林功夫的體能訓練和用於武裝實戰過程中的身體損傷在所難免,與之相應的少林功夫武術體系中的傷科,也慢慢形成。

  圖 | 電影《少林寺》

  少林醫藥

  據《少林武僧志》記載,僧稠禪師曾經取嵩參熬湯爲跋陀補養身體,跋陀的另一位徒弟慧光也曾用鐵針爲一昏迷病人療傷。

  特別是西天佛祖第二十八代法脈傳人——達摩祖師至嵩山少林寺後,傳授面壁默照禪法,確定禪宗祖源地位併兼授佛教“五明”。

  其中學“醫方明”最受重視,禪宗二祖慧可斷臂求法後在鉢盂峯上養傷,寺僧們採來草藥爲他治療。

  北魏後期的少林高僧洪遵和志剛被尊爲活菩薩,分別撰有《少林寺鍼灸祕抄》和《少林醫僧寶囊》。

  隋代少林僧人子升善武好醫,尤其對氣功和點穴治療的內容,特別詳細地介紹了人體常用的六十八穴的部位、取法、療法及配方,開列了一百多種常見病的點穴治療指要。

  “十三棍僧救唐王”中的寺主僧志操也是一位著名的僧醫。

  他入寺前習醫十年,治療跌打損傷,總是先用鍼灸,少數不愈者,再採用嵩山上的草藥製成的丸、丹、膏等治療,並著有《少室僧鍼灸祕經集》等。

  唐朝末年的福湖和尚醫技高明,善用鍼灸和草藥,扎針不過二,用藥不過三,特別對止血、內瘀、厥症、危症等的治療有獨絕之處,撰有《少林傷科十大方》。

  宋代的洪溫禪師擅長骨傷科,多以針刺加火罐解除患者痛苦,撰有《針後拔罐祕法》,臨終前將技藝給覺遠和尚。

  覺遠和尚對內科深有研究,有《少林寺內科神效錄》傳世。

  此後還衍生出了《少林食療》藥食同源,辨五穀蔬果,五味歸經,五氣養神,通五臟六腑,杜絕病從口入,平衡食療飲法。

  閉關、節食,整體排毒,調節方便的整體格式化療法。

  一顆禪心

  縱觀少林武功與醫術的功法,頗有哲學意義,直指人心。

  世人皆愛自尋無名的煩惱,身心揹負無數雜念,讓心力交瘁,這是身不健,心不靜的病因病源。

  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少林人學務靜攝、性愛幽棲、屢往嵩嶽,於是身健體強,可見“神奇”的少林功夫的精髓,不在於其形,而在於其性。

  此間禪意,值得今人細細品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