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次!一組70年前的東勝老照片曝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鄂爾多斯梁外地區的交通運輸非常落後,基本上還是處在古老的原始階段,更談不上什麼交通事業。那時候,木輪二餅子車、馬子、牛和駱駝,是最主要的交通運載工具和動力。地方土特產品的運出、羣衆生產生活資料的運進和交換,主要靠牛馬車拉、駱駝馱運,再就是毛驢和騾子做些輔助。

馬子除了拉車、耕種地、推碾、圍磨之外,還是當地羣衆最喜歡、最得力的代步役畜。探親訪友要騎馬,走村串戶要騎馬,出門辦事要騎馬,親友們互相往來,搬小送老要騎馬,迎親嫁娶更要騎馬,所以,“梁外人窮死也得養個馬馬”的俗語,是名副其實的。生活中沒有馬子是很難想象的。馬子在民衆生活中處在極重要的地位,充當極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相互交往中,起着橋樑和紐帶的作用。如在民歌中:

紅馬青鬃四銀蹄,

馬後捎妹妹多洋氣!

白馬拉車小妹妹坐,

咱二人相跟上圖紅火。

走馬備上二藍藍韂,

想起小妹妹就來串。

棗騮馬馬多喂上些料,

三天的路程兩天就到。

這些山歌裏反映的馬子,都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事實上,不僅民間如此,官方也是這樣。郵差送信,也是騎着馬子,馱上信件、報刊和包裹縱橫奔波。官府的文件信息,也是靠人騎着馬子傳遞送達的。那時候,馬子就是最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這種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延續了好一段時間。

牛,是高原人民最鍾愛的家畜之一,是人們生產生活中最得力的助手。耕地、種地得靠它們;春天送糞,秋天拉個子(割下的莊稼捆子或臥子)、踩場,得靠它們;連人們燒的柴、糞,也得靠它們拉回;夏天掛鋤,秋天場上完了之後的農閒季節裏,拉上木輪二餅子車出門搞運輸、掙錢,更是它們的差使。

高原農牧民最主要的運輸門路就是去杭蓋地拉上鹹鹽,到陝北等地出賣;到鄂托克旗鹼湖拉上馬牙鹼去包頭出賣。一走就是幾十天,辛苦極了。在那漫長的飛揚着塵土的道路上,慢騰騰,格悠悠,半明半黑,夜行曉息,不斷向前,走向目的地。趕車人手握長鞭,邁着方步,悠然自得,情不自禁地抖起悠揚婉轉、情意綿綿的山歌來。那歌如遊絲,似鍾音,忽遠,忽近,若有,若無,若斷,若續,飄繞在空曠的原野山谷中,悅耳動聽極了,那是人世間最真切、最美好的心聲。如:

二餅餅牛車拉鹹鹽,

路上路下常見面。

二餅餅牛車慢悠悠,

拉上那好鹼走包頭。

二餅餅牛車拉乾柴,

沒辦法才把你離開。

二餅餅牛車拉軟米,

苒格抓抓叫我們怎分離?

二餅餅牛車七根撐,

這一回出門沒遠近。

被譽爲沙漠之舟的駱駝,是高原蒙漢人民生活中極其信賴的朋友,它們誠實、善良,從不欺負任何同類。千百年來,一直充當着蒙漢人民得力的運輸工具和動力。通年四季,冒着烈日酷暑,頂着風沙嚴寒,跋涉在漫漫的沙海里,忍飢負重,把高原農牧民的土特產品載運出去,再把他們生產生活用品馱運回來。它們總是排種整齊的隊列,在沙海里昂首闊步,勇往直前,即使累倒了,也沒一聲怨言,天賦的精神,就是默默奉獻。高原人民對它們的關愛,出自肺腑心肝。在他們最嫺熟的山歌裏,隨時可以聽見:

騎上那駱駝引上狗,

咱二人相好爲朋友。

騎上那駱駝狗咬腿,

你纔是哥哥的要命鬼。

你拉上駱駝馱鹽走,

小妹妹瞭見淚長流。

長脖頸頸駱駝細毛線繩拉,

不知道哥哥又落煞到哪!

這些來自生活的山歌,不僅真切地反映了生活,真實地再現了高原的歷史現實,也充分表達了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與生活情趣,無不令人歎服。

選自《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

原題:東勝縣工商業概況

作者:何知文

關於《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

由東勝區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以存史資政、團結育人、懷古頌今、明志礪心爲目的,突出“親歷、親見、親聞”的特色,充分尊重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感情,以鄂爾多斯城市核心區東勝區爲基礎,適當輻射相關周邊地區,原則上,分門別類編排,意圖整體協調,次序不分先後,努力實現文史性、學術性、可讀性、美觀性的統一。

《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共分五卷,即《東勝史話》《文學史存》《高原風情》《勝州筆談》和《議政建言》,全書二百餘萬字,圖片六百多張,印製三千套。此書具有思路寬、資料廣、內容實、創意新的大文史特點。

來源:東勝發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