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種偉大不是在平凡歲月中孕育的。鄧鐵濤治療患者果敢又謹慎, 對弟子嚴格要求又關懷備至,對事業堅守原則又開放包容……看似平凡的點點滴滴折射一代蒼生大醫的偉大人格。

弟子張敏州向鄧鐵濤敬獻專著(2012年9月24日)

爽朗的笑聲是鄧鐵濤的標誌之一,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回憶,“最讓人快樂的是查房後,一班人將鄧老團團圍住,逐個將臨牀、科研中的疑惑向鄧老提出,充滿智慧的鄧老總能給人滿意的答案,辦公室常常回蕩着笑聲。”鄧鐵濤曾幽默地對年輕中醫學子說,我是吶喊的中醫,你們是彷徨的中醫。他還生動地闡釋,說經絡不科學就好比是拿有線電話的模式去研究智能手機,“你這個手機嘰裏呱啦地響,沒線的,能連到哪裏去?不科學!”

外界看來,他是振臂一呼、應者如雲的權威、泰斗,但在弟子們心中,他只是一個和父親一樣和藹可親的長輩。對於事關中醫前途命運的問題,他據理力爭、“寸土不讓”,生活中,卻從沒和別人“紅過臉”,只要支持中醫藥發展的都是朋友。

他其實和默默耕耘在平凡崗位上的每一個人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對患者的責任心,讓他精勤不倦、錘鍊所學;對事業的擔當,讓他在歷史潮流中勇敢地擎起大旗。

盛譽背後,是每一個平凡日子的堅守。

劍膽與琴心

3天了,妻子高熱不退、白細胞和血小板低下、肺葉大片陰影,幾乎命懸一線……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鄒旭回想起2003年的那個1月,彷彿還能感受到當時的寒意。他的妻子、急診科護士長鄧秋迎感染了非典型肺炎。1月28日一早,在去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會診的路上,憂心忡忡的鄒旭向鄧鐵濤求助。瞭解病情證候之後,鄧鐵濤給出建議,並反覆強調,要立刻停用抗生素和激素,用純中醫治療。之後幾天,鄒旭在鄧鐵濤的指導下用藥。6天后,鄧秋迎的燒退了,不久就痊癒了。

那時,醫學界還未研究出對付“非典”的方案,人人惶恐,談“非典”色變。這也是鄧鐵濤首次接觸“非典”病例,就敢果斷停用抗生素和激素、改用純中醫治療,讓人不由地讚一聲藝高人膽大。

這份過人的信心和底氣不是憑空來的,背後是長期臨牀實踐的點滴積累。廣東省中醫院名譽院長呂玉波印象特別深刻,“雖然從醫大半世,但他把脈、看舌象仍然十分細緻,用藥1克1克地推敲,不但自己仔細看,還經常與徒弟和同行商討。”正如鄧鐵濤常用來勉勵弟子的4個字:劍膽琴心

琴心,不僅體現在謹慎診治、用藥精微、反覆推敲,還反映在設身處地關懷患者的一個個細節。

鄧鐵濤與弟子討論病例

2003年4月17日,一對來自湖南安鄉的夫婦闖入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症監護病房,直奔重症肌無力患兒小林的牀前,拔下呼吸機套管和氧氣管。這名12歲的患兒是他們的兒子,被送到醫院時已經意識模糊、面如死灰、嘴脣發紺,立即被送入重症監護病房。經過5天治療,孩子的病情有所好轉,但夫婦倆變賣房產所得的1萬元已經告罄。他們在絕望中只能放棄治療,簽字願意承擔責任後果,這纔有了拔管的一幕。

鄧鐵濤得知後,馬上趕到病房,一看到小林,他就說:“孩子瘦成這樣,單靠藥物如何能起作用?”說完,他拿出準備好的5000元交給護士長,“到營養室買鼻飼食物,要保證孩子每天所需要的能量,有胃氣纔有生機。”又對重症監護病房主任說:“重上呼吸機,費用我先墊。”

隨後,鄧鐵濤和醫務人員研究治療方案,想辦法解決醫療費用過高的問題,還免費給小林提供中藥強肌健力口服液進行鼻飼。4月28日,小林脫離了呼吸機,5月19日可以自行吞嚥飲食了。

鄧鐵濤來到小林牀前,得知這位慈祥的老爺爺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時,小林眼眶溼潤了,在紙上寫了歪歪扭扭幾個字:鄧爺爺,你爲什麼要救我?鄧鐵濤說:“學雷鋒。希望你長大報效祖國。”

鄧鐵濤還總注意照顧患者的心理感受。汕頭市有位重症肌無力患者張女士,多年來由鄧中光(鄧鐵濤次子)代父親通過書信診療,療效穩定。張女士每次收到藥方,必定打電話來問這個藥方是不是由鄧鐵濤開的。她來電話不分白天黑夜,而且必須鄧鐵濤親自接,否則她就不肯服藥。鄧鐵濤總是不厭其煩地接聽電話,好言相勸,讓她安心服藥。考慮到她經濟困難,鄧鐵濤還不止一次寄西洋參給她。

嚴師與慈父

鄧老生前曾經鄭重地囑託兒媳陳安琳:告別儀式要讓學生代表與家人站在一起。從這個細節不難看出,他把弟子們當作自己的孩子。

對於兩個兒子鄧中炎(鄧鐵濤長子)和鄧中光來說,他是慈父,更是嚴師。鄧鐵濤常向全行業呼籲,要培養鐵桿中醫,落到小處,他就從自己家庭抓起。“鄧老常說,當你們自己的子女發高燒的時候,用中醫中藥還是西醫西藥,就反映你們中醫專業思想牢不牢固了。”鄧中光的兒子好幾次扁桃體化膿,發高燒,體溫超過40攝氏度,鄧中光都用中藥治療,大多能在3天左右把燒退下來。

“文革”期間,鄧中炎被分配到粵西懷集縣一個叫做坳仔的地方。父子倆難得相聚,一見面聊的卻全是中醫。鄧鐵濤總是鼓勵兒子積極面對困難,珍惜基層臨牀工作機會,利用中醫藥解決羣衆實際問題,還常常指出鄧中炎在治療中的不足之處。

而對於弟子們來說,鄧鐵濤是嚴師,也是慈父。學術繼承人邱仕君還記得第一次與鄧鐵濤單獨見面時的情景。“鄧老要求我在讀研究生之前要讀《古文觀止》,還囑咐我倒過來讀。”鄧鐵濤還要求邱仕君練毛筆字,從隸書練起,每週練習後交給他,他總是認真地給寫得好的字劃圈。

楊志敏與鄧鐵濤

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是鄧鐵濤的“編外弟子”。她去香港支援“非典”治療時,鄧鐵濤每晚都在家等着她和另一位專家林琳的電話。有一次,楊志敏發燒了,多日未退,不想讓鄧鐵濤擔心,就沒有打電話給他。鄧鐵濤牽腸掛肚,打電話問呂玉波:“楊志敏、林琳那邊的情況怎麼樣了,爲什麼不打電話給我?”楊志敏只好給鄧鐵濤打電話,把爲自己開的藥方告訴他,並留下聯繫方式。掛了電話不到半個小時,鄧鐵濤打來電話,叮囑在藥方中加一味魚腥草,“幸好剛纔要了你的電話,找不到你,我會坐立不安的。”

堅守與創新

1997年,廣東省中醫院建立了重症監護病房。1998年底,該院又引進美國加州大學的人才,建立心臟外科手術的心臟中心,當時在全國中醫院屬首創。呂玉波擔心:人家會不會說,我走錯了方向?他徵詢鄧鐵濤的意見。沒想到出了名的鐵桿中醫鄧鐵濤十分支持,興奮地說:“這是好事嘛!”鄧鐵濤還親自參與圍手術期的中醫治療。“我們一定要吸納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他強調,“不過,要記住我們的屁股坐在哪裏。在提高整體療效的過程中,要思考如何促進中醫發揚光大。”

鄧鐵濤在廣東省中醫院帶領弟子查房

鄧鐵濤是鐵桿中醫,但並不固步自封,晚年還經常讀有關各類新技術的書,他說:“剛開始啃不動就慢慢啃。”張敏州回憶,鄧鐵濤提出中醫也要進步,要與西醫求同存異、取長補短。“鄧老百歲之際,專門囑咐我們團隊,提出中醫要多發科學引文索引(SCI)論文,教育並勉勵我們,要有世界的眼光,要與時俱進,多向世界宣傳和推廣中醫。”

鄧鐵濤在《中醫現代化問題》一文中闡釋:按中醫學自身的發展規律,沿着驗、便、廉的方向,想方設法提高防病、治病、養生、康復的水平,發揚其精華,與現代最新的科技相結合,從理論上爭取有突破性的發展,從而引發世界主流醫學的革命,這纔是中醫現代化之目的。

鄧鐵濤指導急性心肌梗死救治(2004年9月10日)

劍膽琴心是因爲把患者放在心裏,所以錘鍊醫術更精,設身處地多想;爲嚴師慈父是因爲把弟子放在心裏,所以要求更嚴格,關懷更細緻;堅守又包容是因爲把事業放在心裏,只要有利於事業發展的意見都願意採納……這些優良品質並非高不可攀,向鄧鐵濤學習可以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入手,在平凡歲月中修煉一個大寫的“人”字。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作者:趙維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