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2年,南宋抗金英雄岳飛被害死於大理寺獄中,時年39歲。自此之後,南宋再無北上收復故土之心。死訊傳出,宋朝百姓無不痛哭,而金國卻舉杯慶祝,這無疑是一件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只是讓人奇怪的是,連普通百姓都知道岳飛是冤死,岳家軍的將士應該瞭解他們的主帥,更清楚事情的真相。可是,這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好像對岳飛的死亡無動於衷,這是爲什麼呢?其實,不是岳家軍不爲岳飛報仇,而是根本沒法去行動。

1.岳家軍忠君愛國

岳飛以忠義爲立身之本,岳母更是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因此,岳飛從來都沒有反叛之心。在他的岳家軍中,這種思想也潛移默化地感染了將士。因此,當岳飛蒙受冤屈時,將士們沒考慮反叛,而是相信朝廷能還一個公道。

2.岳家軍派系林立

岳家軍雖然驍勇善戰,但並不是鐵板一塊,它是由好幾支軍事力量組成。早期有王貴、牛皋、李山、吳全等人,後來又吸收了大量流民土匪。岳飛在時,能通過個人威望把將士們凝聚起來,一旦去世,岳家軍必將各自爲戰,特別是王貴和王俊的誣陷,讓岳家軍更加不穩。

3.趙構也有準備

雖然岳家軍擁兵十萬,但是岳飛的真正嫡系只有岳雲和張憲。在岳飛被害時,趙構已經將岳雲和張憲同時處死。岳飛的其他兒子都是文官,年齡很小,在軍隊沒有影響力。至於岳家軍則被分化瓦解,比如最強大的背嵬軍,被趙構收編成自己的御林軍。

4.岳家軍不屬於岳飛

岳飛雖然是岳家軍的主帥,卻不能完全節制軍隊,因爲後勤糧餉一直是朝廷在供給。自從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便對帶兵武將有了很大的戒備。杯酒釋兵權之後,造就宋朝軍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體制。於是就有“鐵打的軍營,流水的將軍”的說法,軍隊的真正掌握者,只能是皇上。

表面上來看,岳飛是被秦檜陷害死的,其實真正主謀是宋高宗趙構。在古代,“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再結合以上四點原因,這就是岳家軍爲什麼不給岳飛報仇的真正原因。

參考文獻:《金佗稡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