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安徽教師招聘考試之中國美術《文姬歸漢圖》

畫家:金 張瑀

一、作品背景:宋靖康之變後,北方淪陷,南宋偏安杭州。中原父老,常南望王師;江南志士,亦有志恢復。蔡文姬爲漢代蔡邕之女,漢末戰亂中被俘至匈奴,居12年,後被曹操以金璧相贖歸漢。這一強烈的民族情緒,反映在繪畫創作中,讓作者創作了《文姬歸漢圖》。

二、作品內容:畫家用飛揚的線條極有韻致地畫出風沙彌漫的漠北大地上,一隊迎風行進的人馬。全卷共12人,畫面上人騎錯落有致,沙塵瀰漫,神情逼真,塞北風光盡現紙上,描繪了蔡文姬歸漢途中的情景。

畫面前端一漢人騎老馬引路,肩扛圓月旗,躬背縮首,迎風沙而行,側後方有一馬駒緊緊相隨。稍後數步便是畫卷中心人物蔡文姬,她頭戴貂冠,昂首直面風沙,身着華麗胡裝,腳蹬皮靴,騎在馬上,手扶鞍橋,雙目凝視前方。文姬身後,是騎在馬上護送的馬伕和侍從, 前面漢胡兩官員並騎,左側漢朝官員,頭戴幘巾,左手持一把用毛皮鑲邊的團扇遮面,以避風沙。右側胡人官員,頭戴皮帽。身穿緊袖長袍,腰繫佩飾,面現愁容,正在勒馬, 馬亦踢蹄躊躇。其後有侍從五騎相隨, 有的懷抱包裹,有的身背行囊,有的手架獵鷹,有的馬上馱着氈毯。畫面最後,是一頭戴皮帽、身着窄袖長袍、腰攜武器、右手架鷹、左手執繮,騎於馬上的武士,正驅馬快速追趕、護送行進的隊伍,馬旁還緊隨一獵犬。筆墨遒勁簡練,富於變化,採用墨線勾勒並敷以淡彩,與“吳裝”一脈相承,整個畫面無一筆疏忽,馬鬃的迎風形態,馬腿有力的奔騰描繪的十分逼真。

三、藝術手法:

1、構圖上畫家頗具匠心。卷首一組人馬,配以旗杆,形成箭頭式的楔子,既起到了開篇作用,又指向畫外遙遠曲折的前途,發人聯想。

2、全畫共分成四組,既有人物的集中場面,又有疏散、間隔,使畫面富有節奏感。同時四組人物的配合疏而不散,密而不塞,呼應得當,自然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似乎與主題無關的小馬駒和獵犬,起到活躍畫面、增強行進氣氛的烘托作用。畫面氣勢開合起伏,高低錯落,以實景和虛景相構和的方式展現主題。

3、人馬是直觀的、實在的,而風沙是聯想的、虛幻的。通過實在之物,展開廣大的聯想空間,是中國畫構圖的奧妙所在。畫家已超越畫面筆墨,通過人物的動勢,生動、真切的描繪出長途跋涉和寒風凜冽的塞外環境。

4、畫面的刻畫十分生動逼真,全圖無一處有誤,人物的衣着、動態、表情的刻畫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

筆墨遒勁簡練,富於變化,採用墨線勾勒並敷以淡彩,與“吳裝”一脈相承,整個畫面無一筆疏忽,馬鬃的迎風形態,馬腿有力的奔騰描繪的十分逼真。

5、在人物的安排上,中間兩組人物衆多,高低錯落、正側露藏、變幻有致;最後一組勢在前趨,迎合了觀者想讓文姬即刻離開這風沙惡劣之地的心理。

畫家故意將主要人物蔡文姬周圍留出大片空白,以深色渲染蔡文姬的坐騎,意在突出其中心地位。同時將蔡文姬的昂首直面風沙與其他人物風沙之中縮首前行作對比,生動刻畫了蔡文姬一代才女生不逢時、身世坎坷卻依然不屈的性格。

四、意義:這幅作品不僅展現了才女蔡文姬曲折的人生,也爲研究金代的繪畫藝術發展,特別是宋對金繪畫的強烈影響,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