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些拐賣王雲的人口販子,正是因爲沒有好的生長環境和經濟條件,才無法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除此以外,有些頭腦發熱的人,的確會做出衝動出格的事來,就如拐賣王雲的人,的確威脅到了她的生命一般。

“和你男朋友視頻通話,然後告訴他,現在我照顧你了,讓他死心。”
“求求你,不要這樣。”
“你如果不服從,我就立刻公開你的祕密!”
“好吧,那我答應你。”王雲拿起電話,打給了男朋友:“,請你以後死心吧,我已經不愛你了,現在我身邊這位照顧我”,說着,王雲將視頻轉向身旁的人,她身旁的人邪魅一笑,那笑聲在訴說:“她以後就是我的,你認輸吧!”隨後,王雲又將視頻對着自己,臉上充滿虛假的微笑——她不得不如此。電話掛斷後,王雲身邊的人非常滿意,而她繼續強裝着微笑,內心卻滴着血。
這是一起由傳銷詐騙引發的人口拐賣,被拐賣者王雲,是一位大學四年級女生。被拐賣前,生活在陝西,在一次元旦假期前,她的一位初中女同學,張瑞,因在北京工作,邀請她去北京共度假期。當然,張瑞奇怪地開出了一些優待條件:包喫,包住,包門票,王雲只需負擔來回火車票即可。王雲因爲從未去過北京,又沒有工作收入,因此老同學的邀請對她是莫大的誘惑,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而且沒有告訴家人。
王雲踏上火車那一刻起,就已經踏上了一條不歸路。火車在開往北京的途中,張瑞突然聯繫王雲,說自己元旦期間想先回趟保定,因爲她的親戚住在那裏,並讓王雲不要到北京再下車,而是提前在保定下車。王雲完全沒有懷疑地就答應了下來,想着不但能在北京玩,還能順便去趟河北保定,內心愉悅不言而喻。按照張瑞的要求,王雲準時在保定下車。下車後,張瑞親自坐車迎接老同學。第一日,張瑞信守了諾言,帶着王雲遊覽保定,全部花銷由張瑞一人承擔,同時與老同學敘舊。張瑞的熱情,完全打消了王雲僅有的顧慮,在老同學的款待下,王雲度過了美好的第一天。
但第一天晚上,事情發生了變化。按照張瑞之前所言,她將拜訪保定的親戚,而她的親戚住在一個高檔小區。張瑞將王雲帶到目的地後,出現在王雲面前的並不是什麼高檔小區,甚至不是市區,而是農村的一個大宅院。宅院門口是上了鎖的、鏽跡斑斑的鐵門。宅院之內,散亂地分佈着幾間破舊的房子。此時,王雲似乎有些疑慮,她輕輕地詢問張瑞,這是什麼地方,張瑞的回答,讓王雲揪着的心又稍微平靜下來。張瑞對她說:“在拜訪她親戚家前,她要先來這裏取一樣東西,隨後就走”,並邀請王雲進來坐幾分鐘。打消疑慮後的王雲,乖乖跟了進去,然而在她踏入鐵門那一刻起,就再也沒有回頭路了。
王雲進入大院後,立刻被幾個男人圍住。他們帶着王雲,像關押犯人一樣,將王雲帶到一間最靠裏面的房子。王雲嚇得默不作聲,她回頭看了一眼張瑞,張瑞朝她邪惡地一笑。王雲知道,自己被拐賣了。自從王雲進入這間屋子後,五天時間沒有被允許出門。拐賣者用一條長鐵鏈,將王雲拴在牀邊,這條鐵鏈的長度,僅夠王雲在房間內活動。五天內的起居,全部發生在這個又臭又髒的屋內,五天內的飲食,全部由拐賣者供給。被拐賣第五天時,拐賣者開始給王雲灌輸傳銷經驗,起初的王雲萬分抗拒,她發瘋般地拒絕者拐賣者的灌輸,後來,拐賣者見王雲是個硬骨頭,無法被說服,就拿出了他們的看家本領,掌控住了王雲的兩個命脈。
許多被拐賣的女大學生,之所以很難逃出魔掌,就是因爲拐賣者掌控住了他們的生命安全和隱私安全兩個命脈。對一位二十多歲的女生而言,由於閱歷尚淺,經歷不多,心理承受打擊能力比較差,也經不起旁人的指點。因此,如果自己稍微有些“不堪”的過去被人捏在手裏,就會很容易被左右。除此以外,有些頭腦發熱的人,的確會做出衝動出格的事來,就如拐賣王雲的人,的確威脅到了她的生命一般。因此一些學者說,生命威脅和隱私威脅,是拐賣者能輕鬆控制住被拐賣女大學生的主要原因。如果被拐賣者是男性,就不會存在什麼隱私威脅了。
拐賣人口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中斷過。法治嚴明和社會安定時期,人口拐賣會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法治鬆弛和社會動盪時期,人口拐賣現象就會加重。例如,西漢時期,《漢書》中記載:“淮南俗,賣子與人做奴婢,名爲贅子,三年不能贖,遂爲奴婢。”這裏的“賣子”,並非“將孩子賣掉”,而是“被拐賣的孩子”。當時淮南地區,這種被拐賣的孩子做別人家的家奴,已經成爲整個社會的風俗,可見拐賣現象多麼猖獗。再如,魏晉時期,劉備的兒子劉禪,也曾被拐賣過。《魏略》載:“初(劉)備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棄家屬,後奔荊州。(劉)禪時年數歲,竄匿,隨人西入漢中,爲人所賣。”由於當時社會非常動盪,人民飢不擇食,落草爲寇者數不勝數,因而拐賣兒童的事件很多,就連劉備的兒子都不能倖免。
唐朝和宋朝時期,中國社會相對發達和穩定,拐賣現象大大減少。《新唐書》中記載說:“貞觀年間,治世清平,人口買賣驟減”,當然,當時一些偏遠地區,拐賣人口現象還是比較多的。例如,宋朝年間的邊境地區,拐賣現象十分猖獗,《宋會要輯稿》中記載:“邊民誘賣人口於北界者甚衆。”清朝時期,人口拐賣者爲了獲得利益,無所不用其極。《清史稿》中記載:“乾隆年間,有藝人賣藝者,拖出一物,形如狗,能言語,能唱曲,時人莫不驚歎”,但這些賣藝者用來賺錢的“狗”,其實是被拐來的小孩。可見,社會凋敝時,人們爲生存而拐賣,社會發達時,人們爲貪慾而拐賣。一切都是人性的卑微和邪惡造成的。
戰亂,使社會無法發展經濟。無法發展經濟,必然導致貧窮。貧窮引發生存危機,生存危機造成弱肉強食。而人口拐賣,只是弱肉強食社會中一個必然結果。以明朝和清朝交替時期爲例,當時天下動盪,戰爭頻發,人們生活苦不堪言。加之封建階級窮奢極欲,對人們的剝削和掠奪變本加厲,《長治縣誌》載:“皇親貴戚,阿諛比肩;吏士庶民,攀附士人。”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導致整個社會在歷史上,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人口拐賣高峯。
當然,那些拐賣人口者,也是戰亂和貧窮的受害者。當社會動盪讓人們絕處逢生時,人性中最邪惡的部分就會暴露出來。那些拐賣王雲的人口販子,正是因爲沒有好的生長環境和經濟條件,才無法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而教育的缺失,讓他們又淪落到和他們父輩們一樣的境地:貧窮。最終,有些人鋌而走險,踏上了違法犯罪的不歸路,而他們也就成了貧窮的受害者和犧牲品。從這個角度看,真正應當被譴責的,不是任何個體,而是整個系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