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慈禧不当饮食所引起的脂溢性脱发的现象在宫廷医案中也有诸多记载,例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初五日,名为“老佛爷香发散”的医方中使用具有“去臭恶气”功效的零陵草、“生须发”功效的辛夷。与慈禧脉案上的症状记载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慈禧很可能患有糖尿病性胃轻瘫。

为光绪写《起居注》的恽毓鼎曾回忆说,慈禧临死前得了痢疾,连续几天拉肚子,结果听到小太监报告,说光绪面露喜色,大怒之下赏赐给光绪一碗含有砒霜的“塌喇”(酸奶)。
这份野史记载,说明光绪是被毒死的,而慈禧则是拉肚子死的。
上述说法恐怕还是有些可信度的。
清代宫廷的饮食档案保存比较完整,从中可知皇室成员都喜欢吃各种点心、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
这些都是高热量食品,结果造成身体的超重与肥胖。而且,高脂肪、高胆固醇的膳食还会加重胰腺、肠胃、肝胆等器官的生理负担,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引发腹痛、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还可引发胃穿孔、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上述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饮食习惯,使慈禧从中年时就饱受疾病困扰,据光绪元年(1875年)脉案载述,慈禧40岁时就已经出现“心脾不足”的症状。
至光绪六年(1880年),屡见“饮食运化不利,大便微溏而粘”。从多年的宫廷医案记载中,可以发现慈禧患有长期腹泻这一事实。
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的脉案中,“太医施焕诊得慈禧太后脉两寸关弦滑而数……口渴,左肋痛不可忍,心悸,烦热难受,小便频数,大便泄,喉中痰涎沥沥有声,乃胃热肝燥、肾不摄津所致。曾仿饮一溲一之消渴处理,用此方治疗,希冀取效”。
“饮一溲一”,指的是“多饮、多尿”这一症状,而中医理论中的“消渴”即西医疾病中的糖尿病。
德龄在回忆录中曾两次提到慈禧食量相当之大,这符合糖尿病“多食”这一病症表现。
可见慈禧晚年深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困扰,而其所患糖尿病的发病缘由肯定与她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分不开的。
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在《清代宫廷医话》一书中对慈禧多年的医案病症进行了总结:
“纵观现存西太后一生的脉案,以脾胃违和的疾病居多,晚年更加严重,或气滞食积、或胸胁震响、或溏泄,不一而足。”
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嗳气、早饱、恶心以及胃区胀满、震水声这些具体表现是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典型症状。
与慈禧脉案上的症状记载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慈禧很可能患有糖尿病性胃轻瘫。
与此同时,医案记载慈禧常患有各种目疾,如目赤、目眩、目睛赤膜、头目不爽等不同症状,也极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的相关症状。
此外,过量食用肉食、油脂、甜食,使得慈禧脱发也很严重。老太监信修明提到初见太后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当时慈禧六十七岁,头发已然脱光。
关于慈禧不当饮食所引起的脂溢性脱发的现象在宫廷医案中也有诸多记载,例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初五日,名为“老佛爷香发散”的医方中使用具有“去臭恶气”功效的零陵草、“生须发”功效的辛夷。
此方还特意记录了其功效及外用方法:发有油腻,勿用水洗,将药掺上,一篦即净,久用发落重生,至老不白。
运营/影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