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於慈禧不當飲食所引起的脂溢性脫髮的現象在宮廷醫案中也有諸多記載,例如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初五日,名爲“老佛爺香發散”的醫方中使用具有“去臭惡氣”功效的零陵草、“生鬚髮”功效的辛夷。與慈禧脈案上的症狀記載進行對比後,不難發現慈禧很可能患有糖尿病性胃輕癱。

爲光緒寫《起居注》的惲毓鼎曾回憶說,慈禧臨死前得了痢疾,連續幾天拉肚子,結果聽到小太監報告,說光緒面露喜色,大怒之下賞賜給光緒一碗含有砒霜的“塌喇”(酸奶)。
這份野史記載,說明光緒是被毒死的,而慈禧則是拉肚子死的。
上述說法恐怕還是有些可信度的。
清代宮廷的飲食檔案保存比較完整,從中可知皇室成員都喜歡喫各種點心、動物內臟和油炸食品。
這些都是高熱量食品,結果造成身體的超重與肥胖。而且,高脂肪、高膽固醇的膳食還會加重胰腺、腸胃、肝膽等器官的生理負擔,使心臟負荷加重,易引發腹痛、腹瀉等消化不良的症狀;還可引發胃穿孔、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上述高膽固醇、高脂肪的飲食習慣,使慈禧從中年時就飽受疾病困擾,據光緒元年(1875年)脈案載述,慈禧40歲時就已經出現“心脾不足”的症狀。
至光緒六年(1880年),屢見“飲食運化不利,大便微溏而粘”。從多年的宮廷醫案記載中,可以發現慈禧患有長期腹瀉這一事實。
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的脈案中,“太醫施煥診得慈禧太后脈兩寸關弦滑而數……口渴,左肋痛不可忍,心悸,煩熱難受,小便頻數,大便泄,喉中痰涎瀝瀝有聲,乃胃熱肝燥、腎不攝津所致。曾仿飲一溲一之消渴處理,用此方治療,希冀取效”。
“飲一溲一”,指的是“多飲、多尿”這一症狀,而中醫理論中的“消渴”即西醫疾病中的糖尿病。
德齡在回憶錄中曾兩次提到慈禧食量相當之大,這符合糖尿病“多食”這一病症表現。
可見慈禧晚年深受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困擾,而其所患糖尿病的發病緣由肯定與她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分不開的。
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在《清代宮廷醫話》一書中對慈禧多年的醫案病症進行了總結:
“縱觀現存西太后一生的脈案,以脾胃違和的疾病居多,晚年更加嚴重,或氣滯食積、或胸脅震響、或溏泄,不一而足。”
據現代醫學研究顯示,噯氣、早飽、噁心以及胃區脹滿、震水聲這些具體表現是糖尿病性胃輕癱的典型症狀。
與慈禧脈案上的症狀記載進行對比後,不難發現慈禧很可能患有糖尿病性胃輕癱。
與此同時,醫案記載慈禧常患有各種目疾,如目赤、目眩、目睛赤膜、頭目不爽等不同症狀,也極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眼部併發症的相關症狀。
此外,過量食用肉食、油脂、甜食,使得慈禧脫髮也很嚴重。老太監信修明提到初見太后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當時慈禧六十七歲,頭髮已然脫光。
關於慈禧不當飲食所引起的脂溢性脫髮的現象在宮廷醫案中也有諸多記載,例如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初五日,名爲“老佛爺香發散”的醫方中使用具有“去臭惡氣”功效的零陵草、“生鬚髮”功效的辛夷。
此方還特意記錄了其功效及外用方法:發有油膩,勿用水洗,將藥摻上,一篦即淨,久用發落重生,至老不白。
運營/影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