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帝國”活脫一個安然,只是規模和影響沒這麼大罷了。它走的也是安然那樣“大舉債以求大發展”的道路,破產前也是運用“合併報表技巧”,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債務黑箱”。

即以德隆系三駕馬車之一的新疆屯河爲例。2002年是新疆屯河最輝煌的年份,這一年,公司合併報表顯示淨資產10億元,總資產63億元,淨利潤1.1億多元,雖然75%的賬面資產負債率顯示風險已經很大,但實際風險遠不止這些,還有大量的負債通過不合並報表的子公司和關聯企業給藏起來了。

新疆屯河分公司、子公司衆多,僅當年年報所列就有30餘家,卻只有9家子公司並表,多家控股51%以上的子公司,隨便找個什麼理由就可以不併表:有的是尚在籌建期,有的是收購時間尚不足半年,等等。在遭到上交所公開譴責後人們方纔得知,新疆屯河在這些子公司身上投資巨大,由於不併表,這些子公司背後有多少債務,投資人一無所知。

在屯河的子公司中,有的並表,有的不併表。奇怪的是,並表的大多利潤不高,而不併表的卻大多利潤豐厚、負債巨大。原來,並表的子公司多需審計,包裝利潤相對較困難;而那些不併表的高負債公司,由於多不審計,既可以方便地“做高”收益,高負債又不必並進母公司報表,就這樣,通過合併報表的技巧,利潤做上去了,負債卻做下來了,實在是兩全其美!

2004年10月5日,在德隆被託管近兩個月後,國務院有關部門主持召開了“德隆系”金融處置工作會議,首次公佈了德隆系的債務情況:德隆系總負債高達570億元,其中金融領域負債340億元,實業負債230億元,大量負債被隱藏在合併報表之外。德隆危機爆發後,有關方面對合並報表的股權比例卡得比較嚴格了,像新疆屯河那樣隨便找個什麼理由就可以不併表,也不多見了。但合併報表的“漏洞”遠遠沒有杜絕,上市公司自有自己的玩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