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畜肉不如禽肉,禽肉不如鱼肉”,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从健康合理的饮食标准来考虑,以油脂的含量来说,4条腿的动物(猪牛羊)多于2条腿的动物(鸡鸭),2条腿的动物又多于没有腿的动物(海鲜),由此可见,鱼肉才是肉食中最好的一种!

古人爱吃鱼,甚至有“无鱼不成宴”的说法,也留下了很多关于鱼的美食诗句,北宋名臣范仲不仅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对吃鱼也是喜爱之际,《江上渔者》中有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说道鲈鱼的美味,晚唐诗人李珣也深以为然,留下了“春酒香熟鲈鱼美,谁同醉?缆却扁舟篷底睡。”的诗句。

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大多数都是爱鱼一族,这种对鱼的喜爱之情,延续到了今天,张爱玲就曾在自己的著作《红楼梦魔》中写到,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形容鲥鱼虽然鲜嫩美味,却无奈因多刺而无法尽兴品尝,可见张爱玲对鲥鱼的狂热。

鱼因其美味和营养,不仅文人墨客们喜欢吃,历来也是广受劳苦大众喜爱的食物。当初仓颉造字,就把“鲜”字归于“鱼”,将鱼当做“鲜” 的代表,可见鱼的鲜味至极,现在的江河流域污染太严重,又因为过度捕捞,很多以前常见的鱼都成了珍稀品种,普通人寻常品尝不到这种美味,据说古时候最好吃的鱼,单单只用盐简单调味就是无上美味!

相传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就十分钟情于吃鱼。帝王吃鱼也讲究,不喜欢鱼刺,就让厨师把鱼刺剔除干净,后来一位楚国厨师应召给秦始皇做鱼,误打误撞用摔打过的鱼肉汆成丸子,也就是今天我们吃到的美味的鱼丸,当时深受秦始皇喜爱。

中国古代有很多以鱼为原料烹制的菜肴,制作得极其考究。《礼记》中记载的“濡鱼”,是先秦时期的一道名菜――在鱼腹中填上蓼,与鱼子酱放在一起烧成。《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蜜炖煎鱼”,是南北朝时的名贵菜肴――鲫鱼去鳞、去内脏,用醋、蜜、盐浸渍后煮一顿饭时间,捞出后再用猪油煎,至色红即成。

《大业拾遗记》中记载的“ 米鱼含肚”,是隋唐时代的著名菜肴――农历六七月时,把二尺多长的鱼去鳞洗净,放置两天以后抽去肠子用盐腌渍,再经过多次水洗、日晒、石压,入瓮封口,二十天后即可食用。 《山家清供》中记载的“莲房鱼包”,是宋代的著名菜肴――将鳜鱼肉切成丁,用酒、酱、香料拌和后,填入掏空的嫩莲蓬中,上屉蒸熟。

《中馈录》中记载的“蒸鲥鱼”,也是宋代的一道名菜――将去肠而不去鳞的鲥鱼,加上花椒、砂仁、酱、酒、葱,蒸熟以后再去鳞。易牙遗意》中记载的“带冻姜醋鱼”,是明代的一道名菜――把鲤鱼切成块,用盐腌渍后放在酱里煮熟,另把鱼鳞和芥末放在一起煮沸、去渣,汁浓后放入各种调料,与煮好的鲤鱼块一起放在锡制的器皿中,密封后放到井里冷却,取出后浇上浓姜醋食用。

《宋氏养生部》中记载的“蒜烧鳝”,也是明代的著名菜肴――将活鳝鱼在沸水中烫熟后,划成肉丝,放到热油锅里炒,加入大蒜和酒、盐、花椒、葱、姜、醋等调料。此外,清代《随园食单》中所说的“清蒸刀鱼”、“烧班鱼”、“醋搂青鱼”,《调鼎记》中所说的“印鲚鱼”、“面煨鳊鱼”,《中馈录》中所说的“鱼松”等,都是享誉古今的精美菜肴。

尽管古人喜爱食鱼、吃肉,但是他们在捕鱼、捕兽的时候,非常注意“百世之利”。春秋时代的文子就提出:“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也正因为如此,才留下了如此多的资源给我们,而现在,环境受到污染,很多物种都因为过度的捕捞而灭绝,可能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在书上看到过去的物种资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