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企業乃至日本製造業目前面臨的危機,並非品質不足的危機,反而是品質過剩的危機,是偏執於追求高品質而導致的作繭自縛。

本文爲騰訊財經《灼見》特約約稿,作者系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李玲飛。

2017年下半年以來,日本製造業進入“多事之秋”,日產、神戶制鋼、東麗等幾大世界級企業先後爆出篡改質檢文件或檢測數據、檢測人員無相關資質等品質“不祥事”(日文漢字,意即醜聞)。此後,隨着各大企業就品控問題進行內查,陸續又有三菱材料、斯巴魯、鈴木、馬自達等企業的類似行爲曝光,人們忽然發現,數據造假、檢測違規一直是日本製造企業的普遍現象和生產現場的常態,以“品質立國”爲口號的日本製造業把自己推到了信譽破產的風口浪尖之上。

“日本製造”的高品質真的難以維持了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東麗對其子公司THC篡改質檢數據事件進行調查後,公開的報告中提到,涉事產品並非次品,質量均在日本行業標準之上,並不存在以次充好帶來的安全問題,其行爲也並未觸犯法律 。其他問題企業的情況與東麗類似,這也是爲什麼日產的社長兼CEO甚至不願意出席發佈會公開道歉的原因,他堅稱違規之處只是手續,而非品質 :日產在產品燃效和尾氣排放方面,執行的是比國家標準更爲嚴格的公司內部標準,即便不改數據也是合格產品。

這些企業乃至日本製造業目前面臨的危機,並非品質不足的危機,反而是品質過剩的危機,是偏執於追求高品質而導致的作繭自縛。

提供高品質材料和產品,是日本製造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品質追求,使日本製造業形成了獨特的和普遍的質量標準體系,其特徵之一就是“品質過剩”:內部標準不僅高於行業標準,甚至高於客戶需求。當年“日本製造”之所以贏得國際市場和聲譽,品質過剩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是,隨着市場的發展變化,品質過剩如今已成爲日本製造業一大包袱。當中國及歐美企業以較低的價格提供達標產品時,一味追求高品質,導致了日本企業長期以來偏重生產而忽視營銷等其他環節,日本企業的超標產品,無論是在成本上還是供貨時間上,都給企業增添了巨大的、本不必要的壓力。神戶制鋼在總結其違規動機時,提到了偏重收益和交付期優先兩大原因,直接反映出企業無法實現質量與成本、效率三者相平衡的處境。

此外,品質過剩還催生了一種稱爲“特採”(特別採用,トクサイ)的體制。生產線上出現的未達到合同約定規格但又符合行業標準的產品,可以在取得客戶同意的前提下出廠。由於品質過剩,生產企業內部的標準高於行業標準,導致了產品中出現“規格外產品”,這些產品雖然達不到約定的規格或標準,理論上卻是合格品,能夠滿足使用需求,也不會造成安全問題,那麼,出於節省成本、減少浪費並且按時交付的目的,在與客戶達成一致(通常是降價)的條件下,作爲“特別採用”產品出廠,符合各方利益。

一直以來,日本製造企業都利用“特採”方式來減少品質過剩造成的成本損失,然而這種特採體制,也正是造成這次日本製造業大規格品質醜聞的最根本原因。一方面,特採體制允許出廠所謂“規格外”的產品,但要經過判定、申請、審議、裁定以及可能存在的二次加工等一系列程序,加上與客戶之間的溝通,要額外付出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成本,實踐中按部就班很不現實。現實的解決方式,就是像神戶制鋼和東麗等企業那樣,將差得不是太多的“規格外”產品,在數據上改成合格品,只一招文字工作,就省去其他繁瑣流程。東麗的品質醜聞中,其子公司THC生產的一批輪胎簾布,有部分產品的強度是承受258牛頓負荷,未能達到合同約定260牛頓的要求,但品質上二者差別很小,所以這些“規格外”簾布在更改了數據後混入其他成品出廠,安全問題?不用擔心,即使只有250牛頓也能達到安全標準 。

另一方面,因爲有特採機制的存在,一線員工對於不合規的產品能夠順利出廠已司空見慣,不覺得奇怪,也很難加以質疑。據神戶制鋼的前員工回憶,早在四十多年前,該企業便開始以特別採用爲由出廠不合規的鋁板,表面上說是客戶已知情並同意,實際上是改了檢查合格證。

無論是這些企業在醜聞曝光後給出的違規原因解釋,還是日本品質管理學會、日本科學技術聯盟和日本規格協會緊急召開的防範品質醜聞再度發生的研討會結論,仍然強調品質意識和加強監管。實際上,如果不能從制度上解決品質過剩問題、取消特別採用制度,提高意識、加強監管不過是斬了草而未除根而已。■

本文爲騰訊財經《灼見》特約約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