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清的一系列媳婦形象,代表了部分70後女性形象:她們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畢業於211或者985,趕上了中國房價剛剛起頭,在城市打拼,和本地土著或者鳳凰男結婚,過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時不時要跟婆婆鬥,但是整體是平靜的,生活化的。劉慧芳的形象,讓人“哀其不爭 怒其不幸”,但她代表了一部分50後、60後女性的生活:在一個地方工作,因爲時代原因結婚,嫁夫隨夫。


偶像劇大熱,好多人淪陷,可也有好多文章批評太膚淺。

批國產劇,成了一件正確的事,然而看這部劇的人,就真膚淺?

未必。

一部劇有一部劇的作用。不止一次聽到觀衆說:我在單位上了一天班,到家都累死了,你還讓我看那些深刻文藝題材?不如看看男神,放鬆自己。

一部劇的火爆,會有時代原因,因爲隱藏着看劇羣體的心理密碼。

古裝玄幻上天入地、霸道總裁愛上我、傻白甜逆襲大翻身……看似經不起推敲的劇情,卻像一款讓人忘記抑鬱的甜點,是一種自我麻醉。


逃離北上廣不太現實,那就暫時逃離一下結婚壓力,買房壓力,帶娃壓力,喘口氣總是可以的,它不需要意義。

最近的壓力是:房價。

調控之後的房價,迎來了又一波上漲。


很多人面對這座城市,心情複雜。北京越來越像國際都市了,比如紐約,比如東京:區域壁壘分明,家有幾套房的土著,曬出房產證,秒殺名校畢業的北漂。

關於房價的這一幕似曾相識,和幾年前的一部劇的劇情高度相似,它叫《蝸居》。


改編自作家六六的同名小說,和現在的玄幻劇完全不同,它太現實了:入骨、戳心。

海萍和海藻是一對親生姐妹,從小到大都是學校的好學生,讀書的好苗子。


海萍根紅苗正的考上了名牌大學,如願留在了她嚮往的大城市。

第一份工作算是白領了,和男朋友畢業後計划着結婚。

可是發現,房子買不起。

穿越回去看看當時的房價,不過是四位數,女主嫌貴。

《蝸居》是小地方來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輕女性心路歷程,它很像《東京女子圖鑑》和《虎媽貓爸》的混合體,因爲結合了中國房價的國情,而更具有狠辣的現實意義。

看起來,它是一部女性蛻變的歷程。

從滿懷憧憬,懷揣理想的女大學生,到命運不同的兩姐妹:妹妹成爲小三,海萍成爲精打細算的婦女,爲了買房子,連一套衣服都不捨得買。


不難看出,電視劇跟現實的關係,就像照鏡子一樣。回顧這些年國產劇裏的女性形象,基本能判斷出中國女性的生存現狀,以及在每個年代的變化。

電視劇《渴望》是國產劇劃時代的巔峯爆款,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當年甚至有全民金句“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衆皆嘆宋大成”。

這麼多年過去了,一直口碑高企。


主角也是深入人心。


劉慧芳是個什麼樣的形象呢?用今天的眼光看,有點“聖母”。

她有兩個追求者:一個是對她有恩的車間副主任宋大成,另一個來廠勞動的大學生王滬生。

她選擇嫁給愛情,而且是在王滬生最艱苦的時候,頂着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壓力,跟王滬生結的婚

劇中劉慧芳的遭遇,有點狗血,但是很生活化。

比如,不好相處的妯娌。

劉慧芳撿了個孩子,取名小芳,王滬生的姐姐亞茹出身知識分子家庭,本來就自視清高,看不起劉慧芳,這下好了,以小芳不是王家親骨肉爲由,對慧芳百般刁難。(好像後宮戲裏的女人……)

比如,靠不住的老公。

兩人之間,有階層的天然鴻溝,現在的網友看來,王滬生跟李慧芳結婚,一方面利用了慧芳對自己的好感,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攀附工人階級,給自己求個安穩。

但是,當初戀肖竹心一回北京,心思就全跑了,留下爛攤子給劉慧芳收拾。

之前,電視臺打出懷舊經典概念,扮演劉慧芳的張凱麗,也被稱爲“女神”。


可是,電視劇裏的劉慧芳,一點都不女神。她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秉承的原則就一個字:忍。

被丈夫的姐姐嫌棄出身,嫌棄撿來的孩子血統不正,她就帶着小芳過,最終沒有住進王家;

丈夫跟初戀舊情復燃,她自願退出,跟滬生離婚。

劉慧芳的形象,讓人“哀其不爭 怒其不幸”,但她代表了一部分50後、60後女性的生活:在一個地方工作,因爲時代原因結婚,嫁夫隨夫。那個時代,賢惠的,孝順的,犧牲隱忍型的女性形象備受追捧。

這種定位,甚至連外國學者都注意到了,美國人類學家羅麗莎給劉慧芳打的標籤是“回家後的雷鋒”。


海清的走紅得益於六六。



六六跟海清是相互成就,六六專寫社會熱點,海清專演麻辣媳婦。

儘管後來,六六認真表示過:沒有啥“御用女主角”,海清的經紀公司也會在每次採訪之前打招呼:請不要再提“國民媳婦”概念。但她確實是國產劇裏,認知度最高的“媳婦”代言人。


2006年,六六執筆、滕華濤執導的《雙面膠》裏,海清飾演潑辣、斤斤計較的麻辣媳婦胡麗娟,事事爲自己爭取,手撕婆婆是家常便飯。

2009年的《王貴與安娜》,陣容還是“六六+滕華濤+海清”的鐵三角。

這一回,是“上海嗲囡囡”大戰“鳳凰男全家”的戲碼,成長背景的各種不協調,成了隨時爆發的小地雷。


王貴讓安娜用自己洗臉的盆去用水,安娜直翻白眼。

在王貴家裏喫完飯,洗碗的時候,看到王貴二妹妹洗碗只用布擦,不用水洗……頓時覺得噁心。

倆人因爲天天懟,觀衆都有點鬧心了。

劇方不得不拋出通稿:吵架也溫馨。


後來演了六六劇《女不強大天不容》,從小記者到大主編,比當初的“小媳婦”形象升級了不止一點點,夫妻關係中也變得強勢起來。


海清的一系列媳婦形象,代表了部分70後女性形象:她們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畢業於211或者985,趕上了中國房價剛剛起頭,在城市打拼,和本地土著或者鳳凰男結婚,過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時不時要跟婆婆鬥,但是整體是平靜的,生活化的。

這樣的媳婦再熬個幾年,就成了《小別離》中的媽媽,面臨的困難也從結婚、生娃、帶孩更新爲操心孩子升學、青春期叛逆,還有該死的學區房……


其實到了現階段,傻白甜大女主戲爲啥崛起,我也鬧不清楚。

原因之一可能是:奮鬥青年活得太累,需要傻白甜宣泄,三線城市的女青年也要在庸常生活中找一點精神出軌。所以纔有了各種霸道總裁的壁咚,有了生生世世愛一個人的虐。

老公,也是換了一個又一個:從都教授,宋仲基,到夜華,和孔劉。

傻白甜劇之所以橫掃各個年齡層的婦女,是讓人人都有做夢的少女心,哪怕它很假。

啥活都不會幹的包子女,會被霸道總裁拯救;

有情人隔着三生三世也能相愛無敵。


可問題在於:這些傻白甜角色,大多出自IP劇,本身就沒有實打實的生活基礎。表現在角色身上就是:只有人設,沒有人物;只有皮相,沒有靈魂。只要年齡相當,不管讓楊冪、唐嫣來演,還是趙麗穎、娜扎來演,都沒多大問題。

張凱麗那一輩演員,一輩子可能就“劉慧芳”一個代表角色,楊冪這一代演員,每部劇都是代表,每個角色都驚人相似,演員和角色,成了兩張皮。演員無法用自身魅力去填充角色,角色也沒有這樣的空間給到演員發揮,所以纔會出現“摳圖演戲”這種奇葩行徑,因爲誰演都一樣,甚至不用演。


成熟的表演,一定是演員和人物互相成就,戲劇和現實相互呼應。而現在中國影視作品裏的女性,越來越刻板單一。

我們期待真正的職場劇和現實題材劇。期待20歲,30,40歲女性真實狀態的劇,不是打着高光的偶像劇,而是赤裸裸的傲骨賢妻。


中國女性的人設,不應該只有:國民媳婦和傻白甜這樣兩極化的人設,而是應該接近更真實,也更豐富的人性,塑造有真實慾望的女性形象。

未來20年,相信會有各種各樣徐靜蕾的出現,也會有各種各樣傲骨賢妻和凱瑞的出現,那纔是一個真正屬於女性的慾望都市:不隱忍,可以自由表達,也可以自由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