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我拿到佔義送來的《萬事萬物由來大辭典》樣書,略加閱讀後,就放棄了內心那源自作序的推辭與猶豫。其次,凡是發現、發明和創造,都不同程度蘊含着一些小知識、小典故,它反映了人們認識事物的進程,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描繪了人類的發展史,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某些啓迪。


當我拿到佔義送來的《萬事萬物由來大辭典》樣書,略加閱讀後,就放棄了內心那源自作序的推辭與猶豫。我有一種如遇知音豁然開朗的暢快感。

爲什麼打敗仗叫敗北,而不叫敗南?

爲什麼迅哥兒家是三味書屋,而不是四味五味書屋?

爲什麼罵人罵銅臭,而不罵金臭銀臭鐵臭?

……

相信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曾在人生的某些時刻,潛意識靈光一現冒出過類似的怪問題。可惜,大多數人,往往習慣於淺嘗輒止,轉身就忘。

太多習以爲常,太多漫不經心,太多照本宣科,讓我們漸漸失去了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要知道,好奇心可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對於萬事萬物,我們不僅需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現實生活中,就存在很多人們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萬事萬物由來大辭典》正是從這些常識性事物入手,爲讀者解剖“熟悉的陌生詞”。

大辭典卷帙浩繁,近1000頁,超100萬字,涉及哲學、政治、經濟、自然、文化等各個學科共2358條目,望之令人生畏,實則十分有趣。

不誇張地講,這是一部老少咸宜的精彩之作,每個詞語及其背後的故事,都能直戳人們的好奇心。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能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用好碎片化時間,完成輕閱讀,並能一定程度上完成體系化視角的建構。

大辭典的面世,讓我們得以從中拾起片片文化花瓣,組合生成朵朵文化玫瑰。它至少擁有四重意義——

首先,有助於深化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做到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也是對事物由表及裏進行探討的開端。

其次,凡是發現、發明和創造,都不同程度蘊含着一些小知識、小典故,它反映了人們認識事物的進程,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描繪了人類的發展史,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某些啓迪。

第三,探討事物由來、發展和消亡的本身,不但可以瞭解事物枯榮的緣由、機理,更重要的是可以從中總結出一般規律,以利於繼往開來。

第四,在信息大爆炸時代,信息絕對數量膨脹,遠遠超出了人們個體的接受能力,但那些經過系統總結梳理、體系化的解釋常識的內容卻更加稀缺。這種總結和梳理爲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和輔助,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寶貴。

100萬字的煌煌心血之作,需要投入海量時間成本,完成龐大知識儲備。而且此前佔義還編撰了其他幾部重要著作《中外詞語溯源故事大辭典》《內蒙古之最》《內蒙古歷史上的今天》等。所以我在閱讀大辭典樣書期間,實在很好奇,他是如何保持最大耐心和毅力,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抽絲剝繭,尋找解釋的?

現在回想起來,似乎結局早已註定。

我和佔義接觸較早,還是我到自治區工作後就認識了,有了交集,碰到一起總是習慣開放式探討各種問題。

他當時還是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副社長,撰寫並發表了很多理論文章,不僅數量多,爲同儕所罕見,而且層次高、很有見地,不少成爲封面文章。聽說這些文章已被集納到《秕穀倉——王佔義文選》一書中,已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佔義就是如此敬業、勤奮、愛鑽研,總是不放過每一分每一秒,遇到不明白的事,他總習慣於打破砂鍋問到底。即便已年屆退休,即便已從新聞戰線向生態領域轉移,他依然保持着過人的學習力、創造力,筆耕不輟,着實令人望塵莫及。

數日以來,我連續閱讀《萬事萬物由來大辭典》樣書,不忍釋卷。我想,正是佔義的敬業、勤奮,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鑽研,才能結出今日之碩果,有機會將100萬字的大辭典,敬呈廣大讀者。這是一種完全與當下盛行的快餐文化格格不入的執著與嚴謹。

它不華麗,它充滿質樸氣息;它不晦澀,它通俗易懂;它不玩高屋建瓴,它迴歸常識。這就是《萬事萬物由來大辭典》,以最平凡的面貌,不知不覺間悄悄發揮着最卓越的價值。

有時候看到它,我就忍不住想起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跨越兩千年,其心一矣。

(作者:任亞平 來源:內蒙古日報社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