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西火鎮的大山裏,溝壑交錯、道路崎嶇。

“ 喊一聲能聽見,繞到跟前得半天。 ”在這樣的山溝裏,村與村之間要繞行大半天。

然而,交通、通信都不太暢通的山溝溝裏,村民們卻都對一個人熟悉無比。

他是誰呢?

他叫王河慶,西火鎮供電所一名臺區經理,在這山溝裏一干就是27年。

他這27年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就是:不走尋常路。

不當幹部,要當山村電工

王河慶生活的西火鎮北大掌村,有當地出名的旅遊景區——城隍廟,是個和諧的富裕村。

那時,還是鄉村電工的王河慶不但兢兢業業爲村民搞好用電服務,還是個樂於助人的熱心腸,村裏老老少少都誇他是個實在人、熱心人。

1999年,有口皆碑的王河慶被村民推薦爲村委委員候選人,家裏老小都爲他高興。

得到鄉親們的信任和推選本來是件好事,可讓人想不到的是,王河慶一心只想當好電工,壓根就沒想回村當幹部。

倔脾氣的他,誰的勸也不聽。無奈之下,妻子王天蘭動員本家堂哥、親朋好友都來給王河慶做工作,希望他能回村裏當幹部。

可誰也沒能說動這塊倔骨頭。他撂下一句“山裏老百姓用電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這個崗位”,躲了起來。

王河慶自己也搞了多年的電,愛上了電,在用電上服務老百姓,是他最喜歡的事。

王河慶管理的用電臺區,包括十泉嶺村、斷爐村、井東村、櫻桃溝村等9個村,共10個用電臺區1170戶。

誰家住窯洞、誰家線路遠、誰家添了電器、誰家電費突然增多、誰家有急事要臨時用電,他都清清楚楚。

要他放棄熱愛的事業,確實不易。於是家人只好放棄遊說,讓王河慶繼續當他的山村電工。

不走大路,走小道

“雖然現在村裏修了油路,但是繞着遠。”王河慶說,“人坐在車裏不接地氣。去村裏還是走小道好,一路上還能跟在山上幹活的打招呼,瞭解很多信息。”

可是,小道雖近,但卻不容易走。陡峭的地方要手腳並用才能慢慢爬上去,窄的路段側身才能通過。亂石、樹枝、荊棘在身上磨過來,蹭過去。

這樣的山上小道,對一般人來說真是難,但王河慶走起來卻很順當。山溝裏的小道就像往村裏架設的供電線路一樣,早已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腦子裏。

時間長了,山裏的石頭樹木、貓狗牛羊和王河慶都有了感情。走在山路上,王河慶一點也不覺得寂寞。

櫻桃溝有隻黑狗,不知什麼時候成了王河慶走山路時忠實的小夥伴。

有一年夏天大雨後,王河慶走在泥濘的山路上巡視線路,沒注意腳下的石頭,在泥裏一滑,摔了個大馬趴。

這下好了:頭摔蒙了,腳也崴了,褲子也蹭破了,臉上還掛了“彩”。

最後,還是陪着王河慶的小黑“旺旺旺”地叫着跑回村裏,把主人和四五位鄰居帶到了還坐在泥地裏“哎呦哎呦”的王河慶身旁。

每次出門工作,王河慶都帶着沉沉的“百寶箱”,裏面各種工具和小材料琳琅滿目:電筆、螺絲刀、扳手、鉗子、膠布、望遠鏡、螺絲,加起來有五六斤重。

王河慶每月要在山路上走一百多公里,自2001年3月8日西火鎮供電所成立以來,他已經走了兩萬多公里。

不僅修電,見着活都幹

十泉嶺村有97戶村民,住房高低落差近百米。

幾年前,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爲了留守老人喫水方便,購買了小水泵,從附近的泉井裏就能把水抽到自家的水缸,實現了“自來水”。

可是,水泵電線經常被石塊擠壓,再加上風吹日曬、雨淋雪凍,斷線故障時有發生。這些職責之外的線路維修,久而久之也成了王河慶“分內”的工作。

有一年冬天,十泉嶺村70多歲的留守老人楊二福家的水泵不上水——從家裏通往泉井的電線早已被冰與石頭凍在了一起,無法維修。

喫不上水,年老體弱的楊二福老兩口可發了愁。王河慶就默默承擔起了給老人挑水的義務,這一挑就是兩個月。

楊二福老人雙眼噙着淚花說:“河慶這娃是個好人……”

被王河慶的熱心感動的還有一位叫郭振娥的老人,女兒遠在外省。她家院子裏簡易廚房的屋頂不知道什麼時候被掉下來的樹枝砸壞了,沒了電。

王河慶買來電線和開關,修好了老人家廚房的燈,又和鄰居找來水泥瓦修好了屋頂,還往院子的廁所角上安裝了電燈。

27年來,不走“尋常路”的電工王河慶樂此不疲地穿梭在這山溝溝裏,幹了不少“奇葩”事,也成了鄰里鄉親們眼中的貼心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