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么,黄道周呢。多铎的铁骑杀到南京,钱谦益冒着大雨,率领百官(当然包括王铎)跪迎清兵时,黄道周恰好被派到浙江祭奠大禹陵去了,无意中躲过了一劫。

黄道周、王铎、倪元璐仨人是挚友,又同年考中进士,都是明末名士。明亡后,王铎投靠清政府,倪元璐追随崇祯而自缢。

那么,黄道周呢?

黄道周是个不会讨人喜欢的官员。

在崇祯朝,黄道周堪称忠臣中的诤臣。

读清人所修《黄道周传》,让人感到黄道周活着,好像是专替他人打抱不平的。作为言官,他有讲真话的权利,然而崇祯帝听着不顺耳,当廷与黄道周争执起来,黄道周也压不住火气,当面与皇帝顶撞,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如此“藐视朕躬”,且又接二连三,崇祯帝顾不得他是“言官”,将他贬官六级,下放到江西按察司当个小小的“照磨”。

过了两年,江西巡抚解学龙在评价所属官员时偏偏对黄道周推崇备至。崇祯大怒,说他俩“党邪乱政”,下令削夺解学龙官籍,将黄道周逮送刑部论死。幸好刑部尚书同情黄道周,对皇帝争辩说只有封疆大吏、贪酷大臣才能以党邪乱政论死,其他人以言论得罪最多只能判处充军。审来审去,最后判黄道周“永戍广西”。后得宰相说情,这才从广西调回内地。

黄道周获赦免后告老还乡,在家乡盖了一座邺山讲堂开坛讲学。这时的黄道周已是公认的儒林领袖、一代宗师,被徐霞客推崇为“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全国各地来听讲的人络绎不绝。

他的打算,就是以传道授业了此余生。

谁曾想,福王即位后,命黄道周赴南京任吏部侍郎。黄道周本不愿出山,经不住来人左催右请,60岁的黄道周到南京报到来了。到了南京,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多铎的铁骑杀到南京,钱谦益冒着大雨,率领百官(当然包括王铎)跪迎清兵时,黄道周恰好被派到浙江祭奠大禹陵去了,无意中躲过了一劫。

弘光小朝廷倒台,黄道周“平天下”之志却更强烈,他准备去追随潞王,不料潞王监国才三天就向清兵投降。然后是唐王在福州登基,是为“隆武帝”。隆武帝封黄道周为武英殿大学士(宰相),兼吏部、兵部尚书,黄道周就这样做了抗清的“大官”。后来黄率军与清军对抗,结果不言自明。

被俘后黄道周拒不投降只求速死,不久就义于南京,并写下"大明孤臣黄道周"。

黄道周的一生,在与时势、权势、外敌的抗争中不平静地度过,“ 三不妥协”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也决定了他的书法是值得宝贵的。

黄道周以纯孝闻名海内。他一生都在研究《孝经》,也用一生去写《孝经》,黄的小楷 《孝经》有很多版本,流传甚广。而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基础,是原道德 ,他不断地通过写《孝经》,来表达他对天下道德沦丧的忧患。

大家看到的这个版本《孝经》,从题跋可以看出写于崇祯十四年,正值大明内忧外患之际。全文2420字 , 从册首题名到册尾署款 , 笔笔精致 , 意气绵密 , 奇崛古厚之美充溢其间 , 堪称黄道周小楷代表性的作品 。

黄道周的小楷 , 正是胎息钟繇楷书 , 准确地说 , 主要取法《贺捷表 》。当然,索靖章草于古质的笔调 、古雅的结体和奇崛的姿态,在《孝经》中也有明显的展露 。

在当时,书作或纤秀或板滞,已经成了两大痼疾,而黄道周却声言“书字以道媚为宗,加以浑深不坠佻靡”。这样的书法理论,正与他的人品相似:刚正不阿,不落凡俗,奇而不肆,古而不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