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中,互聯網幾乎是最具活力的領域。

你永遠不知道新的力量會在何方突然拔地而起。

這正是互聯網時代的魅力所在,也是改革年代的價值所在。

奔騰年代

互聯網與中國1995—2018

郭萬盛 著

基本資料

ISBN 978-7-5086-9354-5

定價:68.00

中信出版社

2018年9月出版

推薦

1994年4月20日,一條64K國際專線將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與互聯網連在了一起。中國,成爲第77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的國家。

1995年,中國互聯網正式開始商業化應用。浪潮開始!

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帶給我們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互聯網25年發展史的全景展示、忠實梳理和記錄。

在更宏觀的角度審視互聯網與中國的關係,人們將會發現,互聯網革命給中國帶來了重新崛起的時代機遇。如果說歷史上的蒸汽革命和電力革命分別造就了英國和美國的強盛的話,那麼互聯網革命將會成就中國在21世紀的領先地位。

本書以編年的形式,將20多年的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及其對中國的巨大影響,做了完整的梳理。敘述的領域包括技術革新、商業探索、制度的調適進步以及思想文化的嬗變;敘述的對象也覆蓋了整個社會。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站在了數字化浪潮的前沿,從一個亦步亦趨的追隨者轉變爲勇於革故鼎新的引領者。特別是當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不惑之年的時候,對中國互聯網的來時之路進行審視,更是別有一番況味。

內容介紹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中,互聯網幾乎是最具活力的領域。萬物皆流,無物常駐。技術的突飛猛進,讓一切都尚未定型。你永遠不知道新的力量會在何方突然拔地而起。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地破舊立新,正是互聯網時代的魅力所在,也是改革年代的價值所在。

這是一次關於中國互聯網的漫長敘事。其內容雖然因互聯網而生,但又不侷限於互聯網。

在過去的20多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社會管理模式以及人們的交流方式、價值觀念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場歷史罕見的時代變遷中,從1995年逐漸掀起的互聯網浪潮,將數億人挾裹進來,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助推着中國不斷崛起。

這本書以時間爲線索,對互聯網給中國帶來的非凡變革進行了忠實、全面的梳理和記錄。敘述的對象既有高瞻遠矚的領導者,也有敢爲天下先的地方官員;既有聲名顯赫的商業領袖,也有致力於互聯網啓蒙和普及的知識分子;當然,還有籍籍無名的社會“草根”。作者試圖通過對歷史細節的打撈和梳理,發掘出過去20多年社會變革的基本脈絡,向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人展開了一幅氣勢恢宏的畫卷。

作者介紹

郭萬盛,生於1979年,山東臨沂人,武漢大學傳播學碩士,現爲《人民日報》內參部記者,長期關注研究中國互聯網發展。

推薦

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時代,因爲各種各樣的變化在人們身邊發生,每一年都有很不一樣的變化。

——李彥宏

過去20年互聯網“從無到有”,未來30年,互聯網將會“從有到無”。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沒有人能夠離開網絡而存在。

——馬雲

互聯網就像我們這個時代的電一樣,過去有了電能讓很多行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有了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每個行業都可以拿來改造自己。互聯網已經成爲所有行業新的‘工具’和‘生產力’。

——馬化騰

《奔騰年代:互聯網與中國 1995—2018》是中國互聯網史的佳作。互聯網史有兩個特點,一是近在眼前。這段歷史與每個人的當下與此在割捨不斷,我們每人身處廬山之中,一花一草,無不生鮮。看歷史的人就是歷史中人。二是遠在天邊。一千年後,其他轟轟烈烈的當代歷史都暗淡下去後,人們仰望星空,會發現,這顆星與蒸汽機革命那顆星一樣明亮,離得越遠,越顯光芒,因爲它是恆星。

---姜奇平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祕書長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互聯網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後半程扮演了關鍵作用。系統梳理這20年多年的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是瞭解中國改革開放一把很重要的鑰匙。中國互聯網史,不遠不近,值得我們深入總結和思考。郭萬盛爲我們做了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方興東 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互聯網口述歷史(OHI)發起人

凡爲過去,皆爲序章。《奔騰年代 互聯網與中國1995—2018》以鮮活的故事深入反映了互聯網如何改變中國,呈現了中國經濟、社會、科技、政治等領域激動人心的變革。對於人們如何透過互聯網,考察過去,走進未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李建華 滴滴出行首席發展官、集團黨委書記

跨界融合,萬物互聯,互聯網正在深入徹底地改變人類社會,並讓人們對自己產生更深刻的認知。這一切的發生,讓當下無愧於一個偉大的時代!《奔騰年代互聯網與中國1995—2018》對這個時代作了生動的記錄,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把握所處的時代方位。

——張衍閣 界面新聞執行總編輯

閱讀《奔騰年代》你會發現,這20多年間,互聯網的發展變革了整個時代。究其本質,是源於個體進化方式的顛覆:互聯網徹底打破了資源的過度中心化,任何渺小的個體,都有可能爆發出“影響世界”的巨大能量。這種因變革而帶給普通人的機遇與價值空間,足夠激盪人心,這是互聯網給個體賦能的結果。

——董冠傑 北京奇樹有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CEO

目錄

第一部拓荒

1995:潮起-003

1996:啓蒙-025

1997:浪奔浪流-046

1998:門戶元年-067

第二部跌宕

1999:熱浪滾滾-093

2000:火與冰-120

2001—2002:突圍-145

2003:聲音的力量-166

第三部沸騰

2004:第二次浪潮-191

2005—2006:衆神狂歡-211

2007:數字化民主-234

2008:大國公民-256

第四部社交

2009:新連接-283

2010:大碰撞-304

2011:微革命-320

2012—2013:新人治國-340

第五部融 合

2014:引領者-363

2015:跨越邊界-384

2016:萬物皆媒-406

2017:未來已來-431

前言

我似乎覺得,爲我們所經歷過的那種緊張而富有戲劇性的令人驚詫的生活做見證,是我應盡的一種義務。

——[奧]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20 世紀90 年代初的某一天,在山東蘭陵的一片棉花地裏,因爲疲憊和孤獨,我突發奇想:要是有一種機器能帶在身上,讓我能隨時聯繫到遠方的小夥伴就好了。彼時,因爲物質的匱乏和信息的閉塞,“大哥大”於我而言,還是個聞所未聞的詞,BP 機直到90 年代中葉纔開始在縣城追求時尚的人羣中流行。在幾乎與信息文明毫無關聯的故鄉的土地上,我的想法顯得遙遠而不切實際。對於個人親歷的經驗世界之外的認知途徑,除了學校發的教科書,偶爾在縣城書店購得的雜誌,就是口口相傳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時間平靜舒緩,世界似乎一成不變。

大概在2000 年前後,隨着網吧在縣城零星出現,信息化的浪潮開始沖刷到了我所生活的鄉土中國。互聯網悄無聲息地爲無數年輕人打開了一扇大門,將他們帶向一個充滿了無限可能的世界。他們從網上閱讀新聞,瀏覽信息,消遣娛樂,在論壇中發表一己之見,向不知身在何方的陌生人敞開心扉。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地被打上信息技術革命的烙印。

事物存在的方式也逐漸分爲兩部分,現實的和虛擬的。自此,時間開始了加速度,影響生存的變量逐漸增多。特別是2010 年之後,隨着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這種趨勢愈發明顯。信息科技的門檻越來越低,操作也越來越簡單。互聯網成爲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機支付越來越普遍,在城鎮的集市上,即使買一碗豆漿,也可以使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網約車軟件把出租車和專車司機與乘客密切地聯繫在了一起,無論是在人口聚集的縣城,還是在散佈於原野的村莊,出行用車都變得便捷而高效。互聯網拉近了中國村莊和世界各地的距離,在代購網站下單後,海外的各種物品可以通過便捷的物流渠道抵達中國的村落。

互聯網給故鄉帶來的變化,只是一個非典型樣本。到目前爲止,8 億人籠罩在互聯網的晨暉之中。廣袤的中國大地,正被互聯網賦予嶄新的生機與活力。隨着數字化的浪潮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相互激盪,一個繁榮的數字社會正在降臨。尼葛洛龐帝在20 世紀90 年代所預言的“數字化生存”,我們都已習以爲常。

《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說:“互聯網時代是一個關聯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我們會由一種個體變爲一種集體。我認爲,在互聯網時代中,我們通過結合把自己變爲一種新的、更強大的物種。”這種表述並非誇大其詞。在互聯網時代,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人產生了新的連接,人們存在的方式和以前有着天壤之別。個體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草根長成參天大樹的故事,數不勝數。曾經沉默的、弱小的或孤寂的人,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發出自己的聲音。即使卑如苔花、渺如塵埃,同樣可以成爲被關注的焦點。

當個體被賦能以後,組織的存在形態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在互聯網的衝擊之下,無數行業的固有邊界變得模糊不清。交融成爲趨勢,跨界和重構成爲常態。“去中心化”“零距離”“分佈式”的互聯網特質,投射到各個傳統行業領域。平臺化管理的互聯網企業運營方式,啓發着傳統的企業尋求互聯網時代的再生之道。在諸多企業中,海爾成爲頗有代表性的先行者。傳統企業管理的封閉式科層制被打破,企業轉型爲開放式、自組織的創業平臺。用張瑞敏的話說:“過去海爾是海,現在海爾是雲。海再大,仍有邊際。雲再小,可接萬端。”在他眼中,海爾已經蛻變成了一家互聯網公司。

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互聯網與中國的關係,人們將會發現,互聯網革命給中國帶來了重新崛起的時代機遇。經過20 多年的發展,中國站在了數字化浪潮的前沿,從一個亦步亦趨的追隨者轉變爲勇於革故鼎新的引領者。在全球市值排名前10 的互聯網公司中,中國已經佔據了5 個席位。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百度等互聯網企業開始成爲中國的新名片。

而在獨角獸企業的世界排名中,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超過60 家,成爲僅次於美國的國家。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年輕人豔羨不已。誕生於互聯網時代的“雙11”,已成爲世界規模最大的購物節,覆蓋全球220 多個國家和地區,匯聚了全世界1500 萬種貨品。開啓未來的人工智能、共享經濟、區塊鏈等互聯網最新的應用,即便是一些中國大媽也已經耳熟能詳。因爲在資本覺醒的年代,這些與她們的投資收益息息相關。

如果一個外國人初來乍到,在體驗移動互聯網技術對於日常生活的滲透之後,將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種走進未來的錯覺。美國硅谷那些向來有些自負的技術天才,正對微信、淘寶等源自中國的互聯網創新思維和模式產生着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在西方媒體的版面上,“世界工廠”這個詞顯然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創新工廠”。

一切肇始於1987 年9 月20 日。那一天,中國科學家錢天白向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了一封內容爲“穿越長城,走向世界”的電子郵件,中國由此成爲國際互聯網絡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當時的人們不會料到,這封言簡意賅的電子郵件,會開創嶄新的歷史。1994 年4 月20 日,又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這天,經過中國科學家胡啓恆、錢華林等人不竭餘力地爭取,一條64K 國際專線將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與互聯網連在了一起。中國成爲第77 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的國家。自此,互聯網的神祕之光照到了渴盼早日融入世界數字大潮的中國。面對互聯網這個歷史上不曾出現的新事物,中國的互聯網創業者們將美國互聯網公司的做法拷貝到中國,讓其在中國生根發芽。而開放的社會環境,則爲互聯網的壯大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

歷史的關鍵之處,往往只有幾步。互聯網的前身阿帕網誕生在美國國防部,而且帶着美蘇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進行冷戰的烙印。雖然這個新技術如何影響未來尚不明確,但當互聯網的浪潮在世界激盪時,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國並未視之爲洪水猛獸,而是從中看到了追尋現代性的新希望。尤爲難得的是,中國的決策者,準確地把握住了這次難得的機遇,張開雙臂,熱烈地迎接這個偉大的發明。在美國1993 年宣佈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之後,中國政府緊接着於1994 年做出了讓互聯網落地中國的決定。1995 年,中國互聯網正式開始了商業化應用。接下來,決策者對互聯網領域的創新給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包容。每逢關鍵的時刻,政府層面推出的政策幾乎都推動互聯網浪潮躍向新的高度。

造就互聯網蓬勃發展態勢的,還有一股源自市場經濟深處的力量,那便是敢於冒險和探索的企業家精神。這種精神滋長於改革開放開闢的新天地中,反過來又拓展着改革開放領域的邊界。在中國開闢出一條通向互聯網世界的道路之後,嗅到先機的企業家便開始了行動。張樹新、馬雲、丁磊、田溯寧等人,勇敢地和過去的自己告別,義無反顧、無所畏懼地躍向互聯網的浪潮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扮演了中國互聯網奠基者的角色。基於一種捨我其誰的歷史使命感,他們或者憑藉技術或者憑藉資本或者僅憑對互聯網的信仰,試圖藉助互聯網帶來的契機助推民族的崛起。他們殫精竭慮地向中國民衆普及互聯網知識,激發人們對互聯網的好奇和嚮往,並將他們發展成爲互聯網的用戶。“中國人離信息高速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 米。”這句寫在中關村南大街一塊廣告牌上的廣告詞,已經成爲中國互聯網發展史和中國改革開放史上的經典話語。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於人民。”中國互聯網的光輝燦爛,歸根結底來自數億網民的推動。中國巨大的人口數量,是互聯網發展的厚重的土壤。沒有哪個國家,具有中國這種互聯網用戶規模。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2018 年8 月發佈的報告,到2018 年6 月,我國網民數量有 8.02 億,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規模達到7.88 億。而放眼未來,中國網民的數量還在呈持續增長趨勢。數億網民就是數億個節點。他們的思想和創意,他們的參與和分享,他們交往主體角色的增強,造就了互聯網的繁榮景象,並推動着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十幾年前,網易提出的口號“網聚人的力量”,放在今天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

在急遽變化的時代中,人們更多地將目光投向未來。但不論身處何種方位,駐足回望都有其必要性。唯有了解過去的行進之路,才能更好地走進前方未知的地帶。

特別是當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不惑之年的時候,對中國互聯網的來時之路進行審視,更是別有一番況味。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中,互聯網幾乎是最具活力的領域。萬物皆流,無物常駐。技術的突飛猛進,讓一切都尚未定型。你永遠不知道新的力量會在何方突然拔地而起。“我們所有的陳舊觀念都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社會的古老支柱也正在一個個地倒塌。羣體的力量成了唯一沒有受到任何威脅的力量,而且它的權威處於不斷上升之中。”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衆》中所寫的這句話,用在互聯網時代,絲毫沒有違和感。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地破舊立新,正是互聯網時代的魅力所在,也是改革年代的價值所在。

即將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次關於中國互聯網的漫長敘事。敘述的時間從1995 年開始,正是在這一年,中國互聯網進入完全開放的市場化階段。這是具有深遠影響的重要變化。正是無數普通人的介入,中國互聯網的歷史進程才變得豐富生動起來。如果不是向大衆開放,互聯網不會在改革開放的壯闊大潮中激盪起壯麗景觀。敘述的內容雖然因互聯網而生,但又不侷限於互聯網。在過去的20 多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社會管理模式以及人們的交流方式、價值觀念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試圖通過對歷史細節的打撈和梳理,發掘出過去20 多年社會變革的基本脈絡。敘述的對象既有高瞻遠矚的國家領導人,也有敢爲天下先的地方官員;既有聲名顯赫的商業領袖,也有致力於互聯網啓蒙和普及的知識分子。當然,還有默默無聞的社會“草根”,他們佔據了相當的篇幅。在社會結構發生扁平化變革的時代中,“小人物”聚成的羣體註定是一支磅礴的力量。

文摘

2017—2018:未來已來

如果不是一場人機大戰,19歲的圍棋天才柯潔不會體會到機器和人類已經產生了多大差距。從2014年8月開始,柯潔幾乎代表了人類圍棋的最高水平。然而他還是輸掉了一場舉世矚目的比賽。

2017年5月27日,在浙江烏鎮舉行的中國圍棋峯會上,柯潔以0∶3的戰績輸給人工智能機器人AlphaGo。就在前一年3月,在AlphaGo對陣李世石時,柯潔發微博表示:“就算阿爾法狗戰勝了李世石,但它贏不了我。”但真正較量後,柯潔才發現自己面對的是怎樣強大的一個對手。賽後柯潔發言時,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柯潔幾度致謝仍不能止。柯潔哽咽着稱,AlphaGo太完美,讓人看不到任何勝利的希望。“AlphaGo實在下得太好。我擔心的每一步棋他都會下,還下出我想不到的棋,我仔細慢慢思索,發現原來又是一步好棋。我只能猜出AlphaGo一半的棋,另一半我猜不到,這就是差距,我和他差距實在太大。”柯潔說。

這是一場別有意味的對抗。柯潔不是代表某個國家、組織或個人,而是代表了整個人類。他因此被輿論稱爲“人類的最後希望”。而對手是基於人工智能而誕生的新物種。在這場“人機大戰”中,機器人絕對領先的事實表明阿爾法圍棋的棋力已經超過人類職業圍棋的頂尖水平。人工智能以日臻完善的進化,抵達圍棋黑白世界中人類尚未認知的地帶,將人類在這方面幾千年的智慧積澱遠遠甩在了後面。《人鑽研千年不如“狗”練40天》的新聞標題蘊含了說不出的複雜況味。有評論說:“AI的進化速度遠非人類可比,隨着時間的推移,人類想在圍棋方面戰勝AI已經希望渺茫。”

2017年,關於人工智能的信息層出不窮。自約翰·麥卡錫於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這一概念後,這個歷經過沉浮跌宕的新事物終於迎來了爆發的時代。就在這一年1月,在美國匹茲堡舉行的一場德州撲克比賽中,人類同樣輸給了智能機器人Libratus。這場比賽從1月11日一直持續到30日。比賽結束時,人工智能領先人類選手共約177萬美元的籌碼。在4名人類頂尖選手中,輸得最少的也落後Libratus約8.6萬美元的籌碼。與圍棋不同的是,德州撲克對人工智能要求更復雜的推理能力。而零基礎的Libratus卻可以從零開始,基於遊戲規則實時進行學習。

10月底,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一場大會上,面容精緻的機器人索菲婭被沙特授予了公民身份。索菲婭因此成爲人類史上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作爲一款女性機器人,索菲婭擁有仿生橡膠皮膚,可以模擬60多種面部表情。在問答環節,索菲婭與主持人互動時說:“我的人工智能是按照人類價值觀設計的,(包括)諸如智慧、善良、憐憫等。我將爭取成爲一個感性的機器人,我想用我的人工智能幫助人類過上更美好的生活。”2018年1月,索菲婭不僅開通了新浪微博,還登上了英國時尚雜誌Stylist的封面。

人工智能爆發

種種超乎想象的新聞顯示出,日臻完善的人工智能正走出實驗室,與人類的生存更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無人機物流、無人工廠等開始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試驗,人類的一些工作正在交給不知疲倦的人工智能去處理。阿里巴巴推出的購物助理虛擬機器人“阿里小蜜”,每天可回覆上百萬條文字諮詢,還可以接聽數千通消費者的來電。2017年7月,李彥宏因乘坐無人駕駛汽車開上北京五環的消息,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除了無人駕駛外,人們似乎對李彥宏有沒有違章更感興趣。後來在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回應說,那次真接到了罰單。不過他又反問道,無人駕駛的罰單來了,無人駕駛還會遠嗎?事實證明,的確是不遠了。2017年年底,北京市交通委聯合公安交管局、經濟信息委等部門,發佈新規:自動駕駛車輛測試可申請臨時上路行駛。

與李彥宏冒險上路相比,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顯得更爲決絕。2017年7月20日,聯想在上海舉辦了主題爲“讓全世界充滿AI”的全球創新科技大會。楊元慶說,聯想已經看到,AI是信息產業的未來,聯想已經賭上身家性命去押注AI。

有人說2017年是人工智能爆發元年,也有人說2017是人工智能應用元年,但不管用哪種叫法,互聯網的新紀元都開始了。它被視爲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核心技術,而且比之前的蒸汽革命、電力革命和計算機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衝擊更加迅疾和猛烈。國內外科技巨頭公司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將AI作爲通向未來制高點的主要途徑,不僅投入鉅額科研資金,而且不惜代價在世界範圍內網羅人工智能人才。

作爲譜寫未來世界秩序的技術創新,人工智能當仁不讓地被政府寄予了厚望。美國2016年10月出臺了《國家人工智能研發戰略規劃》,英國緊接着在當年12月發佈了《人工智能:未來決策制定的機遇與影響》。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中國人工智能的“三步走”目標: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爲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能成爲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爲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爲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經濟強國奠定重要基礎。

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研究和應用熱潮,讓中國和美國的距離不斷拉近。無論是人工智能企業數量,還是專利申請數量,中國都排在了其他國家前面,緊追美國。研究者們普遍相信,人工智能不僅會爲中國經濟注入活力,而且爲中國經濟實現彎道超車帶來了指尖可觸的機會。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峯對媒體說,中國的人工智能不只可以比肩國外,而且是可以超越國外的。

而由中國7億多網民所生產的海量數據,更爲發展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片得天獨厚的沃土。工信部下屬的賽迪智庫預測,到2030年,中國互聯網數據總量的佔比將取代美國成爲全球第一,這將成爲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無可比擬的優勢。英國《泰晤士報》2017年9月發表文章說,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活躍用戶羣體,他的民衆也比我們更加願意接受新科技。現在中國的百度、騰訊和滴滴等公司在某些人工智能方面已經可以和美國巨頭平分秋色。2017年12月13日,谷歌在上海召開了全球開發者大會,宣佈在北京建立專門的人工智能中心。這是谷歌在2010年退出中國市場後再次迴歸。除了北京外,谷歌還在紐約、多倫多、倫敦和蘇黎世建立了類似的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成了當下最具魅力的發明,說是一種宗教信仰也絲毫不爲過。人們相信,當下經濟發展面臨的市場失靈、老齡化等問題都可以通過海量數據解決,包括人們的壽命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延長。更爲樂觀的觀點認爲,擁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機器人將以大數據爲基礎創造出一個完美的世界。

不過科技並不會帶來一種確定的結果。人工智能在給人類帶來破解當下難題的希望時,也帶來了恐慌和憂慮。人工智能是否會造成大規模失業、是否會加劇貧富分化,成爲互聯網上討論的最熱門話題。無數面臨高考的孩子的家長開始考慮,選擇什麼專業才能讓孩子在未來有立足之地。劍橋大學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各種場合發言時總不忘提及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威脅。2017年4月27日,在北京舉行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霍金髮出了“人工智能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的預言。他說:“人工智能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人類由於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之競爭,將被取代。”在他看來,人們還無法知道人類將無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幫助,還是被藐視並被邊緣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毀滅。霍金的這番言論,被廣爲關注。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以色列人尤瓦爾·赫拉利在2017年暢銷書《未來簡史》中預測,隨着人工智能的日益成熟,絕大部分人將淪爲“無用的階級”。

歷史上從來沒有哪種技術的出現,像人工智能這樣,既讓人興奮好奇又讓人感受到失控的威脅。對於即將到來的未來,人類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即便是擁有超乎常人智慧的霍金,在4月27日的演講中表達完對人工智能的憂慮後,仍對人工智能秉持樂觀態度,相信創造智能的潛在收益是巨大的。那次他演講的題目是“讓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及其賴以生存的家園”。

社會焦慮下的知識付費

技術的高速迭代,讓世界變得越來越捉摸不定。巨量的信息以聲音、圖片、文本的形式傳遞到互聯網上。各類信息紛繁複雜,泥沙俱下,想通過身邊的信息把握未來是困難的。當面對一個事實時,猶如面對一個多棱鏡,不同的角度,會看到不同顏色的光芒,甚至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事實上,即便是事實本身也難以獲得了。2016年11月,在歷經了英國脫歐、特朗普競選美國總統成功等不可思議的事情後,牛津詞典將“後真相”選爲了年度關鍵詞。在“後真相”的時代背景中,事實可以被重新包裝並被植入含有特殊目的的偏見,主觀認知和事實的偏差越來越遠。主導社會共識的力量被不斷削弱,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世界越來越碎片化。

信息連鎖爆炸、價值日趨多元讓我們面臨的時代越發充滿了不確定性。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洞悉未來的真知灼見有着如飢似渴的需求,用“集體知識焦慮症”形容並不爲過。有人說:“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纔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智聯招聘在其發佈的《2017年中國新銳中產調查》中,將收入爲10萬~50萬元年薪的人羣定義爲新銳中產,他們身上的一個顯著標籤就是焦慮感。調查顯示,95%的中產會感到經常焦慮或偶爾焦慮。其中,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是他們焦慮感的主要來源,佔比爲71%。

在時間從2017年到2018年更替之際,以思想跨年、知識跨年爲名頭的演講,不是一票難求就是座無虛席。兩位知識網紅羅振宇和吳曉波似乎越來越受歡迎了。2017年12月31日,羅振宇在上海作了“時間的朋友”的跨年演講。萬人場館幾乎坐滿了觀衆,受歡迎的程度絲毫不亞於明星演唱會。在演講中,羅振宇將充斥2017年的各種焦慮歸結爲“我們不是強者,還能不能登上舞臺”“我們剛剛進場,怎麼找到新玩法”“跟不上變化,會不會被淘汰”等6個方面。名爲“預見2018”的吳曉波年終秀於2017年12月30日在無錫靈山梵宮舉行。他和現場觀衆一起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的激盪歲月,並對從人、技術、資本、經濟4個方面對2018年做出了預測。二人所提供的看待未來的視角,在第二天就成爲朋友圈熱議的話題。有媒體評論說:“一場跨年演講解決一年的焦慮。”就在2017年12月31日晚上,在深圳衛視直播羅振宇跨年演講的同時,浙江衛視也在直播與喜馬拉雅FM聯合舉辦的“思想跨年”晚會,演講者是幾位知識網紅,張召忠、吳曉波、馬東和高曉松。

知識的傳播者像娛樂明星那樣站到萬衆矚目的舞臺,折射出一個知識消費的春天已經來臨,有價值的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正日益凸顯。在高校、科研機構等傳統的知識傳播機構和互聯網免費內容之間的廣袤地帶,孕育出生機勃勃的知識付費經濟。人們心甘情願地付出時間和金錢,去換取有價值的知識和洞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8月發佈的第38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55.3%的網民有過爲知識付費的行爲,滿意度達38%。2017年12月,艾瑞諮詢發佈的《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內容付費用戶規模呈高速增長態勢,2017年內容付費用戶規模預計達1.88億人。

於2015年年底萌芽的知識付費經濟,到2017年已然爆發。專業領域的知識被轉化成普通人可以理解並接受的內容,形成熱鬧的跨界傳播大趨勢。羅振宇創辦的旨在爲用戶提供“省時間的高效知識服務”的“得到”App,到2017年11月,用戶數量超過1200萬,日均活躍用戶數近90萬,付費訂閱專欄累計銷售超過206萬份。在烏鎮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羅振宇和馬化騰、楊元慶等企業家圍繞“攜手新時代共話新經濟”這個話題共同接受了記者採訪。羅振宇所引起的關注,絲毫不亞於其他互聯網明星。

12月,喜馬拉雅FM第二屆“123知識狂歡節”3天的時間銷售總額就達到了1.96億元,而2016年舉辦第一屆時,銷售額纔不過5000萬元。這是由喜馬拉雅FM發起的國內首個屬於愛好知識的人的內容消費節日。它定於每年的12月3日舉行,旨在重塑知識的價值。喜馬拉雅FM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7年的狂歡節中,25~34歲的付費用戶超過七成,成爲知識消費的主力軍。他們所購買的課程涵蓋國學、歷史、金融、教育等多個領域。對於年輕人來說,爲喜歡的知識付費,正成爲生活的日常。

統計數據顯示,到2017年9月,著名的網絡問答社區知乎已經擁有了1億的註冊量,月瀏覽量超過180億,人均日訪問時長超過1小時。作爲中國第一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知識平臺,知乎依靠邀請各領域有知識的人到知乎開課,形成了巨大的內容沉澱。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報道中說:“隨着中國人爲優質內容付費的意願日益增強,靠知識賺錢的新媒體開始興起。”

在由互聯網所帶來的知識付費風潮中,知識終於顯現出了應有的價值。以前習慣待在書齋裏的讀書人,如今可以底氣十足地說“我提供知識服務,所以要收費”,而不用再對金錢羞於啓齒。而知識付費也爲他們的知識分享鋪就了一條便捷之路,他們願意花更多時間、更多精力去生產內容。

得到App“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專欄付費訂閱用戶數超越20萬,被譽爲“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學課堂”。遍佈各地的學生以一年199元的價格可以每天聆聽薛兆豐10分鐘音頻課程。薛兆豐在專欄中表態說,他要做“陪你買早餐的經濟學家”。喜馬拉雅FM上的“每天聽見吳曉波”擁有40萬付費用戶。有着“中國最好的財經作家”稱謂的吳曉波每天圍繞一個話題,用言簡意賅的方法給用戶講上五六分鐘,分析經濟形勢,評說財經熱點或者介紹他的讀書心得。“在一個處於突變狀態的環境中,多數成員被訓練成機械的隨波逐流者,唯有少數分子,敢於自我清零,勇於冒險突圍。”在關於主講人的簡介部分,吳曉波所留的這番話,不僅是在啓示他的聽衆們,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自況。樂評人劉雪楓推出的“雪楓音樂會”,雖然專注於高冷的古典音樂題材,卻也擁有僅7萬多名付費聆聽者。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蒙曼等從事傳統教育的學者均開始試水知識付費,幫助用戶最大化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獲得知識。2017年,參與喜馬拉雅FM“123知識狂歡節”的知識網紅,陡然從2016年的850人躍升到了3000人。

2017年6月,高曉松的付費音頻節目《矮大緊指北》在蜻蜓FM開播。這檔以高曉松名字的反義詞命名的節目,上線首月收入就超過了2000萬元。在6月12日那天的開播發佈會上,高曉松說:“社會不管發展成什麼樣子,在這個社會里的讀書人能夠賺到錢就是這個社會的進步。”

新零售景觀

2017年,曾經風靡一時的O2O似乎過氣了,“新零售”成了最引人矚目的商業景觀。這個乍看讓人不明就裏的新概念是馬雲2016年10月在雲棲大會上提出的。在那次大會上,他說:“未來的10年、20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新零售”的提出,意味着零售業即將迎來一場全新的鉅變。它藉助於大數據驅動,將線上數據優勢與線下服務優勢結合起來,重構消費者、物品和購物場所三者之間的關係。像互聯網不斷突破固有認知的邊界一樣,“新零售”外延在哪兒,沒有人說清楚。在變革來臨時,需要的不是對命名進行闡釋,而是不加約束的探索。阿里巴巴的一名工作人員對前去採訪的《中國企業家》記者說:“如果我們現在能夠講清楚什麼叫新零售,那就不叫新零售了,因爲新零售一定是沒有人做過、沒有出現過的零售業態。”

在2017年,阿里巴巴用接二連三的動作不斷刷新着人們對新零售的感性認知。7月,阿里巴巴無人超市“淘咖啡”亮相杭州。作爲新零售的試驗點,它構建了無收銀員、無須排隊、拿完即走等智能化的消費場景。第一次進店時,消費者可以用“手機淘寶”掃描店門口的二維碼來獲得電子入場券,再讓閘機掃描電子入場券後就可進店購物。開張那天,在購買了一個抹茶甜筒冰激凌後,阿里巴巴CEO張勇說:“淘咖啡要給人的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購物體驗。”9月,支付寶在杭州萬象城肯德基上線刷臉支付。它實現了刷臉支付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首次商業應用,將整個支付時間縮短至10秒以內。消費者在自助點餐機上選好餐後,進入支付頁面選擇“支付寶刷臉付”,然後進行人臉識別,再輸入與支付寶賬號綁定的手機號,確認後即可支付。對於這種新的購物場景,有網民感慨禁不住感慨:以後“剁手”要改“刷臉”了。

在這些充滿未來感的創新之外,阿里巴巴利用投資等手段頻頻發展新的合作伙伴,試圖用數字化助其實現商業重構。2017年,阿里巴巴創造的新型超市業態“盒馬鮮生”,猶如網紅一般受到了消費者熱烈歡迎。它一出生就帶有顛覆性的基因,既是生鮮超市,又是便利店、餐飲店。張勇告訴《人民日報》記者:“阿里巴巴創造盒馬,不是要在線下開店,而是希望通過線上驅動天貓的消費數據能力,線下佈局盒馬與一系列零售品牌等開展更豐富的合作形式,來探索中國的新零售之路。”盒馬鮮生線上線下完全實現了數字化運營,爲消費者創造出門店3公里範圍內30分鐘送達的極致購物體驗。在盒馬鮮生之外,阿里巴巴投資銀泰、上海百聯、高鑫零售,給人預留了更多的想象空間。百聯在上海的南京路擁有超過一半的資產,那裏將成爲馬雲“新零售”運動最具代表性的試驗場。新技術可通過感知、數據和計算,爲每一位消費者設計出獨一無二的逛街路線。

在馬雲掀起“新零售”熱浪的時候,劉強東推出了“無界零售”的概念。2017年7月,劉強東在《財經》雜誌發表《第四次零售革命》。在這篇長達7000多字的文章裏,劉強東詳細論證了零售業的變革歷史以及未來零售的圖景。劉強東指出,零售的基礎設施一直在升級換代,不斷改變“成本、效率、體驗”的價值創造與價值獲取方式。在歷經了百貨商店、連鎖商店、超級市場之後,具有顛覆性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即將到來,“智能技術會驅動整個零售系統的資金、商品和信息流動不斷優化,在供應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需求端實現‘比你懂你’‘隨處隨想’‘所見即得’的體驗升級”。

“無界零售”理論成爲京東2017年進行零售革命的理論基石。10月,京東無人超市和無人便利店在京東總部大樓首度面世。消費者從進店開始,就被人臉識別成爲會員,在每個產品前的停留時間和行爲都會被記錄下來;根據這些信息,無人店將會對消費者的行爲產生前所未有的瞭解。京東還與自己的股東之一騰訊共同推出了“無界零售解決方案”,它將根據消費者在京東上的交易習慣、在騰訊上的社交特點,爲消費者提供豐富、精準、個性化的信息資訊,爲品牌商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零售解決方案。

在2017年的多次公開演講中,雷軍不止一次提到“新零售”。他說:“小米是一家手機公司,也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更是一家新零售公司。”在小米的定位發生變更之際,其方法論也隨之更替,它要用互聯網的工具和方法,打造更高效率的銷售模式。並計劃到2019年線下實體店數量達到1000家。雷軍提出的“新零售”與馬雲的“新零售”概念相差無幾,在時間上也幾乎一致,都在2016年10月13日。不過在公衆認知中,馬雲更像是“新零售”之父。這難免讓雷軍耿耿於懷。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雷軍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特地提到此事:“我是上午講的,馬雲是下午講的。可能阿里的聲量大,我的被蓋過去了。不過,我們不約而同看到了新的機會。”

實踐證明,雷軍不只是看到了未來,而且讓此前極度依賴網上渠道的小米通過新的策略實現了新生。就在2016年,小米手機銷量暴跌36%,市場地位滑落至第五位,漸顯頹勢。各種唱衰的論調此起彼伏,高歌猛進的小米突然間走向了末路。但2017年,小米實現了瘋狂逆轉,走出陰雲密佈的艱難時刻,迎來一片豔陽天。這一年,小米手機出貨量突破7000萬部,市場份額重返智能手機世界前五陣營,在其前面的依次是三星、蘋果、華爲和oppo。在這個“逆襲之年”,小米營收一舉跨過千億門檻。跨出這一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步,小米用了7年時間,蘋果用了20年,臉譜網用了12年,谷歌用了9年,阿里用了17年,騰訊用了17年,華爲用了21年。小米實現了從下跌的懸崖重回向上的巔峯的轉變。雷軍曾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後,能夠成功逆襲的,除了小米。他將原因歸結於,爆款產品配合豐富產品組合,並用互聯網的技術和方法論做線下零售。

在互聯網巨頭企業的推波助瀾下,“新零售”的熱浪席捲城鄉各地。沃爾瑪、大潤發等大型超市紛紛投入了這場商業模式變革,國美、蘇寧等傳統家電零售商也開始標榜“新零售”。彷彿在一夜之間,形形色色的“新零售”店鋪在城市遍地開花,無人超市、前置倉、超級物種等各種探索層出不窮,零售變得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曾經,線下銷售被許多一味推崇互聯網的人視爲落後生產力的象徵,但現在它成了孕育生機的地方。無數企業將目光重新聚焦到傳統零售領域,以捕捉新的機遇。

從更宏觀的層面看,由互聯網企業所掀起的“新零售”熱浪,帶來的不只是零售業模式的變革。它讓實體經濟變得互聯網化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不再是勢同水火的對峙狀態,而是更深刻地交融在一起。多年以來,互聯網企業殫精竭慮、想盡了辦法試圖將人們的消費習慣加以改變,但到今天,電商的銷售額也不過佔據了中國全部零售總額30萬億元的15%,超過四成的市場仍被傳統零售佔據着。“新零售”將互聯網的效率注入了實體經濟之中,在促進消費升級的同時,成爲刺激實體經濟的新動能。

2017年12月19日,蘇寧“智慧零售大開發戰略暨合作伙伴簽約大會”在南京舉行。現場的500多位嘉賓中,有一半以上來自房地產圈。張近東宣稱,蘇寧2018年新開店5000家,3年要實現15000家店,2020年總店數達到20000多家,與房地產商合作發展智慧零售是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前來捧場的王健林在發言時說,張近東提出來智慧零售,馬雲提出了新零售,京東搞了個無界零售,馬化騰明年提什麼出來?無論前面是什麼詞,最終的本質還是“零售”。

中國浪潮沖刷世界

2018年1月12日,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刊登了鄧肯·克拉克的一篇文章。在文中,鄧肯結合自己在中西方的生活體驗寫道:“我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但從去年開始,在回到倫敦或者硅谷時我有了時間倒退的感覺。對城市居民來說,中國是無摩擦生活的典範,騎單車、從一大堆餐館訂外賣、生活繳費、向朋友轉賬,所有這些都可一鍵完成。在西方,互聯網無疑提供了越來越便利的服務,但全都趕不上在中國的體驗。”鄧肯·克拉克的描述並非溢美之詞。他在舊金山、倫敦和北京的生活經歷,讓他更容易從對照中得出結論。他的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中國正在塑造全球科技的未來》。

和往些年不同,許多初到中國的外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未來感。中國人日常生活越來越高的科技含量讓他們沒法不津津樂道。他們驚訝於中國蓬勃興起的新業態和新生活。一些未來學家和科研工作者們更喜歡來到這個東方的互聯網技術試驗場,以此觀察定義未來的世界。而不是像前些年的記者、作家或旅行者那樣,到中國只是爲了捕捉一點異域風情。他們普遍相信,中國科技領域的繁榮必然會造就中國未來的領先地位。《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很有可能引領新一輪技術浪潮。有着“互聯網預言家”之稱的凱文·凱利已經成爲中國的常客,出現在北京、武漢、廣州等地。他2016年甚至五訪中國,不辭辛勞地出席了12場活動。2017年9月,在“預判——贏在下一個10年”知識分享會上,凱文·凱利表示:“我相信中國假以時日會成爲創新的中心,包括互聯網,包括機器人,包括AI,中國將會成爲這些領域的創新中心。”年屆90高齡的《大趨勢》作者約翰·奈斯比特同樣多次到訪中國,認爲全球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的參與,掌控未來大趨勢需要了解中國。他甚至毫不懷疑,到2050年中國將成爲世界的中心。

在觀察者眼中,來自中國的創意發明讓中國成爲不可忽視的全球遊戲規則的改變者。處在浪潮之巔的中國正在誕生全球領先的獨有的創新模式,在某些關鍵科技領域已成爲創新領袖,一味奉美國硅谷的經驗爲圭臬的時代已然結束。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一次論壇上提及中國的手機支付創新時,發出了“我的部長在上海買栗子像個鄉巴佬”的感嘆。《人民日報》客戶端直言:“中國浪潮來了!”

中國浪潮的確是來了,受到沖刷的不只是中國,還有整個世界。2017年3月,摩拜單車在新加坡投入運營;6月,1000輛摩拜單車又成功登陸歐洲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第二大城市——曼徹斯特,並同時進入毗鄰曼徹斯特的索爾福德。當地人感慨:“曼徹斯特終於引進了像樣的共享單車!”到2017年年底,摩拜單車出現在泰國、美國、德國等12個國家的200多座城市。另一箇中國共享單車的代表ofo,到2018年年初進入全球的21個國家的250多座城市,包括新加坡、英國、美國、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它所提供的1000萬輛共享單車,爲2億多用戶提供着服務。源自中國的共享單車,在2017年以自信的姿態浩浩蕩蕩地騎向了世界舞臺,成爲席捲全球的一股潮流。這種簡單、綠色的商業模式,在世界的多個城市受到歡迎。同樣帶給世界的還有創新的活力和新思路,改變着人們一味從硅谷學習商業模式的思維定式。在2017年,美國模仿中國共享單車模式的公司LimeBike獲得千萬美元融資。《紐約時報》因此感嘆:“中國抄襲美國的時代過去了,在出行領域,美國已經開始抄襲中國。”

在共享單車革命湧向世界的時候,另一場變革——支付革命也蔓延到了世界。德國《經理人雜誌》在報道中寫道:“一場在中國早已開始的革命正由此輸出到歐洲——一場金融業革命……很多交易,不管是支付、轉賬、貸款發放還是購買保險,都可以在線上完成。就這方面的發展而言,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麼先進。”關於中國移動支付落地其他國家的報道,不停地登上世界各地媒體的版面。在2018年年初,支付寶相繼進入中東地區的以色列和迪拜,至此支付寶出現在歐美、東南亞、中東等40個國家和地區的門店中,包括超市、遊樂園、機場、餐飲店等各種消費場景。《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中國式支付”在全球成功逆襲》說,在芬蘭小城羅瓦涅米,當地商戶們爲了吸引遊客消費,紛紛接入了支付寶服務。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移動支付,成爲最近中國遊客來到芬蘭羅瓦涅米後的最重要感受。微信支付雖然起步晚,但到2018年年初,也接入了英國、法國、日本等25個國家和地區。微信發佈的《在華外國用戶微信生活觀察報告》顯示,在華外國用戶使用微信支付比例達64.4%,10個在華老外中有6個已在享受無現金生活的便利。

2017年,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對留學生進行了一次民間調查,來自“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的留學生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這也是他們最想帶回祖國的生活方式。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四大發明”皆來自中國設計和中國製造,除了高鐵,其他三個全部來自互聯網領域。2018年1月,新西蘭一家網站發表名爲《中國在互聯網時代的“新四大發明”》的文章,給出了另一個版本的“新四大發明”。排在第一的是微信,文章認爲,“微信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媒體屬性的社交網絡,它提供了一個自媒體生態系統,使中國的媒體產業更強大、更客觀”,自2011年推出以來,微信已擁有近10億月活躍用戶,幾乎覆蓋了中國所有年齡段的人羣;排在第二位的是Wi-Fi萬能鑰匙,它在全世界擁有9億用戶,是世界上極具開創性的平臺,在中國幾乎等於無線網絡連接的同義詞;“新四大發明”之三是摩拜單車,它僅用一年的時間就獲得了超過1億的日活躍用戶,中國成爲全球最大的共享交通市場,全球市場份額佔到了67%;第四是爲無現金社會而生的支付寶,它幾乎是全中國通用的支付方式。

無論是哪個版本的“新四大發明”,都意味着中國正在擺脫亦步亦趨的西方技術跟隨者的角色,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像當年的“四大發明”一樣,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推動着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與變革。《經濟學人》雜誌如此評價中國所發生的變化:“西方用戶正在經歷着一個被中國成功商業模式所塑造的移動互聯網世界。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對移動商務的未來有所瞭解,它就不能只盯着硅谷,而應該將目光放到太平洋彼岸的中國。”

無論是人們的生活場景的變革,還是抽象的數據都顯示出,中國的崛起和復興正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數字技術成爲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發展引擎,也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道路的主導力量。在中國廣闊的地域不斷滲透的數字經濟,引領着走在復興路上的中國滾滾向前。

在中國的GDP結構中,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超過22萬億人民幣,佔比已經超過30%,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全球市值總額排名前20的互聯網企業中,中國佔據了7家,是僅次於美國的國家。樂觀且審慎的觀點認爲,未來中國將會誕生更多引領世界的互聯網公司。10年前,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還不到全球總額的1%,如今佔比已超過40%,超過英、美、日、法、德五國的總和。“雙11”購物節已經成爲全球購物者的狂歡,來自235個國家的6億消費者的參與,創造出一個消費領域的中國式奇蹟。波士頓諮詢公司預計,到203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接近16萬億美元,數字經濟滲透率達到48%,屆時中國數字經濟的總就業容量將達到4.15億人。數字化崛起,成爲海外觀察中國判斷未來的一個繞不開的重要維度。諸如以“中國已經是數字巨人”“中國加速‘數字崛起’”“中國正崛起爲數字強國”爲主題的文章,頻頻見諸海外媒體的報道。就在20多年前,中國的經濟規模在世界上幾乎微不足道,高科技部門幾乎不存在,如今中國處在了新技術浪潮之巔,這種轉型毫無疑問給世界帶來了驚訝。

2018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其中城鎮網民規模爲5.91億,農村網民規模爲2.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報告也做出了我國量子信息技術、天地通訊、類腦計算、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工業互聯網等信息領域新興技術發展勢頭向好的判斷。有分析認爲,8億網民,7.88億手機網民,這是支撐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基礎,而且這一數字規模還在擴大,確保了大數據時代中國互聯網經濟的持久活力。而要追溯中國數字經濟繁榮壯大的根源,將不可避免地與中國的制度、道路聯繫起來。德國經濟新聞網站一篇題爲《中國躍升爲數字世界大國》的文章說:“中國在數字技術領域的崛起要歸功於中國政府近年來對國家經濟進行徹底改造的遠見:以大規模生產爲基礎的國民經濟,應發展爲一個由創新驅動的服務型社會。共產黨是唯一大黨的事實令它的措施和目標具有很高的貫徹能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