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師 VS 中國衚衕,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文章來源:裝飾雜誌ID:izhuangshi2013原創: 趙華

內容摘要

日本建築師青山周平是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北方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講師。他2003年畢業於大阪大學,2005年獲得東京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在日本的成長經歷和北京胡同的生活經驗給了他很多靈感,他在中國做了大量的建築設計與實驗,從對人本身的關懷出發,延伸到個體、家庭以及城市生活的面貌。建築對於他而言不僅是由建築實體構成的有形的盒子,也是一種消融邊界的交流共享的空間,是承載記憶和生活的部分。本刊在青山周平位於北京郎園vintage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對他進行了專訪。

青山周平

日本建築師青山周平的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位於北京郎園vintage文化創意產業園,由他和合夥人藤井洋子共同創建。事務所設在其中一座舊廠房的宿舍樓裏。規整的建築格局,半邊的筒子陽臺,都是一代人還保有的空間記憶。青山周平將原本規整老舊的空間進行改造,通過不規則的磚牆開洞形式,靈活地銜接了辦公區和會議室的邊界。設計史中一些著名的椅子,既是收藏,也是會議室的日常坐具。進行中的項目建築模型,像雕塑般充滿空間,連同書籍、獎盃,和建築師日常喜歡的生活器用,像一個家那樣被和諧地組織在一起。

B.L.U.E.是Beijing Laboratory for Urban Environment的略稱,希望通過設計師的創造、思考,以及建築、室內、藝術、產品等設計實踐,來實現對城市的物理、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的研究,創造一個連接城市環境的設計平臺。

位於北京郎園vintage 文化創意產業園的B.L.U.E. 建築設計事務所

B.L.U.E. 建築設計事務所模糊邊界的辦公和會議空間

正在進行的項目建築模型

青山周平2003年畢業於大阪大學,從本科到碩士一直學習建築專業。碩士畢業之後他直接來到北京,在北京的SAKO建築設計工社做設計,老闆也是一個年輕的日本人。青山周平在這裏工作學習了大概半年的時間後,決定在中國留下來。

他覺得中國的整個社會不像日本和歐洲那樣相對固化,而顯現出一種比較年輕的狀態,給了年輕設計師更多實踐的可能性。當時很多的客戶也是跟他差不多的年齡,相互很容易理解和溝通。“年輕有很大的力量”——這是當時中國吸引他的一個原因。在這個公司工作的7年多時間裏,從十幾平方米的室內設計,到上百萬平方米的城市規劃,青山周平進行了大量的實踐與鍛鍊。

2012年,他開始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進行博士研究生專門的學術研究與理論學習,並同時開始在北方工業大學講課。他認爲實踐和理論既是循環遞進,也是相伴相生的,因此,在越來越多的項目機會到來的時候,在拿博士學位與進行更深入廣闊的實踐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學位並不是我的初衷,我更多的是想在學術的領域有所瞭解,最終還是要回到實踐這個部分”。

2014年,他創立了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並進行了很多老房改造的項目,這個階段正是中國城市更新進程加快、問題層出的時候,也是媒體傳播更爲豐富多元化的過程。青山周平在衚衕老房逼仄空間中充滿人文關懷的設計走進了公衆的視線,並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也同時改變了事務所項目的情況和規模。於是,他從老房子的改造、商業室內空間的設計,觸及到更具有社會實驗性質的建築設計。

01家與城市的融合

青山周平在北京胡同裏生活了10年左右的時間,無論是語言還是生活習慣,都已經模糊了他的國界。他認爲家不是一個封閉的房子,而是屬於城市空間的一部分。北京胡同裏的老房面積很小,人們的生活不止在自己的房子裏進行,也在院子、衚衕等公共空間一起完成。

“衚衕生活的狀態特別開放,鄰居們平時看書、喫飯、刷牙等生活起居很多時候都在院子裏面。鄰里之間的關係也很親近,鄰居阿姨早上打掃院子的時候,也會來這邊打掃我房前的院子。如果忘了關燈,鄰居會打電話告訴我,下雨天還幫我收回晾在外面的衣服。在他們的概念中,家的範圍延伸到別人的空間裏,我家也是他家的一部分。他的房子是小的,但他的家是大的。這種感覺特別有意思,跟現在的住宅樓完全不同。衚衕裏家的邊界比較模糊,我由此來思考房子和家的區別”。

衚衕的生活或者說衚衕裏城市的樣子給了青山周平很多靈感。其著名的設計項目“400盒子的共享社區”,就是基於衚衕的生活模式。

它並非一個獨立的項目,而是提出了一個系統。把過去用牆壁隔開的私人空間打開,設計成一個小型可移動的盒子,個體的房間由單人牀的盒子和盒子外可以自由組合的傢俱兩種要素組成。廚房、衛生間、淋浴間、洗衣間等生活功能區安排在盒子之外的公共空間之中,盒子之間的區域可以自由擺放桌椅、沙發,像衚衕一樣成爲公用的起居室。

盒子安裝滾輪,可以自由移動。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組合傢俱,創造室內與周圍的空間與環境,有着相同喜好的人會自然地產生交流並聚集到一起。比如幾個愛書者之家,周圍空間就變成了圖書館,或像朋友家書房那樣半公共的共享閱讀空間,個性成爲了交往的契機。這是與傳統意義不同的可以簡單組裝的居住空間。而且無需現場施工,像傢俱那樣便於組裝和搬運,完成後再運至需要的建築中,利用大樓現有設備供給水電。

衚衕裏自由開放的生活形態

400 盒子的社區城市

半建築半傢俱的可移動、可組裝的生活盒子

公共與私密融合,豐富的共享生活空間

青山周平認爲,在當代的中國,輕工業轉移到內陸城市或者東南亞國家,曾經的工廠成爲閒置的建築,這個方案可以對這些閒置建築進行改造,從而給它們賦予新生。這也爲個體時代在城市中生活的年輕人構想了一種新型的共享社區。盒子傢俱以內是私人空間,周圍則是街坊鄰里,即社區空間。這種社區性源於衚衕、弄堂等傳統空間。在衚衕裏,傢俱從室內延伸到室外,既具有私有性質,又具備共有性質,拓展了社區空間。這個方案的基本構想是把個人佔有的私人空間縮至最小,爲周圍騰出寬闊而豐富的共享生活空間。

“家和住宅的關係,如同人和衣服的關係。人類會隨着身體的成長,根據季節和氣候的變化,來選擇合適的衣物。同樣地,隨着家的形態、城市及社會的變化,住宅也不斷地改變着自己的樣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的最小單位——家的規模也在迅速地縮小。從小城鎮到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大多獨居在狹窄拘束的空間裏,我們因而萌生出一種共享住宅的思路,在城市中那些空置下來的大樓裏添置具備生活功能的傢俱,讓人們住在一起。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在分崩離析的居住空間中構築一個共享社區。過去,血緣關係、近鄰關係、職場關係支撐着人類這個共同體,但在現代的大城市當中,這種傳統的社會組織已經逐漸弱化,並將消失殆盡。‘400盒子的社區城市’即試圖通過分享的價值,以半建築半傢俱的可移動生活盒子的模式,探索新時代的共同體平臺——新的家族形式”。

青山周平的設計大都邊界比較模糊,甚至於內部與外部、傢俱和空間之間的界線也是模糊的。基於這樣的理念,他的每一個設計項目雖然位置和功能不同,但都帶有他的風格和感覺。

他在很多對老房的改造中把城市的室外空間引入到住宅裏,打破公和私的界限,藉此表達家和城市的關係,以及對未來城市中理想的家的願景。

L型之家位於北京東城區燈市口附近的衚衕裏。L形的狹長房屋夾在衚衕老牆和相鄰樓房的外牆之間,生活着一戶三代六口之家。房間沒有采光面,陰暗潮溼,空間氣氛壓抑。僅34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不但難以滿足四個大人的生活需求,更沒有屬於兩個小孩子的空間。

L 型之家改造前逼仄壓抑的生活狀況

青山周平通過對衚衕生活以及對城市公共空間與家的關係的理解,將家內外的生活重疊在一起。他改造了夾縫中房型的侷限性,利用高度增加面積,在不變動衚衕院牆的情況下給室內空間增加了高度,並局部新建夾層,創造了一個Loft的空間形式。根據人在不同功能空間裏活動所需要的高度,自然形成了幾個高高低低的木頭盒子。在保證每個家庭成員有着相對獨立生活空間的同時,創造出整體連續的開放空間,增加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機會。

公共走廊連接室內各個空間,同時也與室外衚衕相連,像是衚衕街道的延伸。上方的狹長天窗貫穿整個房屋,爲室內引入充足的陽光。電動天窗以及玻璃立面解決了原先房屋的通風問題,也將庭院的風景引入室內。家人的活動範圍也從室內蔓延到了室外庭院,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家和自然融合在一起。改造後的二層像是一個連續層疊的“立體衚衕”,形式多變的空間爲孩子在室內創造了像戶外一樣無拘無束玩樂的遊樂場。柔軟的白色編織網作爲防護,既保護着孩子的安全,也保證了樓上樓下的交流和聯繫。家的概念不等於房子,也是城市空間的延伸。城市生活融入進家中,家的概念也衍生到城市空間裏。理想的家是開放的,也是和自然融合的。

L 型之家改造模型

衚衕位置圖

剖面圖

高度圖

改造後生活重疊、靈活開放的空間

L型之家的設計從衚衕的概念出發,改造後的家更像是衚衕街道的延續,是可以穿行的連續空間,室內和室外的界線是模糊和曖昧的。青山周平希望通過這樣的改造案例,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衚衕的居住環境,讓衚衕變成更活躍的生活場所。

02傳統空間的融合

不僅僅是北京胡同的生活,上海的弄堂、日本和歐洲的老街區也是如此,共享空間自然地融進人們的生活裏,小街道像是大家的客廳,也像植物那樣有機生長着,生活的氣息、文化的特質由此慢慢顯現,每個地方生長成有意思的、獨特的生活的樣子。青山周平認爲,工業革命之前的城市都是這樣的,但之後的城市則越來越同一化,在傳統的城市空間可以有很多有意思的發現和解決方案。不僅室內外的空間是共享的,在住宅內部同樣如此。

“其實生活本來是這樣的,我自己當然也有在日本長大的背景。日本的建築也是室內、室外相互融合,榻榻米早上可以喫早餐,晚上就是睡覺的空間。日本的文化當中,其實很多地方都是私人和公共空間比較模糊的,所以日本的傳統建築中,存在着各種空間和關係的模糊性。同時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本身就是要懷疑各種界線的時代”。

青山周平最想做的設計是住宅,因爲住宅樓大都是大的設計院按照他們的模式大量生成的,建築師很難參與,但它卻是和大部分人生活密切相關的。青山周平做了一些具有實驗性的住宅空間設計,如最近在通州做的“合院——家庭3.0實驗公寓”,是日本傳統空間和中國傳統空間的結合。他從傳統空間當中找到一些靈感,把它轉換成一個未來的住宅空間,是跟過去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空間的模式。面對個體居住時代的到來,青山周平嘗試突破原有居住模式戶型平面,在私密領域的住宅中引進公共空間——院落,家變得開放起來。其他功能空間排布在四周,像傳統的合院。利用高差的巧妙設計,對“院子”以外的地面空間進行了抬高處理,可以作爲席坐的空間。四周的迴廊像日本傳統木造建築中稱之爲“緣側”的半私密半公共空間,豐富了內和外的層次,也模糊了私密和公共的邊界,爲個體集合居住帶來了更多安靜和交流的可能性,這也是對未來居住模式的探索。

通州“合院——家庭3.0 實驗公寓”住宅平面圖

剖面圖

引進“院落”、打破邊界的個體集合居住的靈活空間

對於個體時代,青山周平稱之爲家庭3.0時代。他做了幾個定義:曾經由三代或四代人所組成的大家庭模式,稱爲家庭1.0,居住空間是容納大家庭的傳統居住模式空間,如四合院、土樓;隨後都市中出現了以兩代人爲主的小家庭模式,稱爲家庭2.0,有了兩室一廳、三室一廳等滿足小家庭單位的現代居住模式空間;而在不久的將來,城市中傳統的基於婚姻和血緣建立的家庭模式將逐漸被以不同個體集合而居的“家庭”模式取代,稱之爲家庭3.0。

“現在這種兩室一廳、三室一廳的模式,也是這幾十年纔有的,日本大概是從1955年開始。那個時代很多年輕人從農村搬到東京、大阪這樣的大城市工作,他們要結婚、生孩子,當時要解決這種小家庭的生活需求。但人的生活本來不是喫飯結束了就要去工作,沒有很明確的界線,是比較模糊的狀態。所以住宅要先從拿掉一些房間的名字開始。現在的項目很難說具體的功能,它都是結合在一起的”。

的確,個體時代不僅僅是針對獨身生活的人,在壽命增長、人口面臨老齡化的今天,人會有很長的時間是一個人生活,個體的生活越來越重要。

“日本東京有50%是一個人生活的家庭,最多的是老年人。這是老齡化時代,是這個時代很重要的一個背景。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個體的家不再封閉,而是更開放,空間擁有更多可能。把人們從各自私密的居住空間解放出來,讓人與人在這裏相遇”。

03實體空間的價值

雖然虛擬生活越來越豐富,青山周平卻一直注重實體空間的價值。現在社交媒體、人工智能這些不可阻擋的力量在前進,實體空間怎樣結合這些呢?青山周平認爲,因爲過去只有實體空間,沒有虛擬空間,很多功能都是在實體空間當中完成的。比如我們要去書店買書、去電影院看電影等,現在這些功能都可以在手機裏完成。在互聯網、手機、微信連接密佈的今天,人與人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卻越來越缺乏。人們不僅住在房子裏,也被封閉在社交媒體、虛擬世界中。雖然虛實越來越融合,但數字世界基本上還是真實世界的一種記錄和補充。人屬於真實的世界,虛擬只是一種新的座標、維度和服務,來幫助真實世界。建築應該成爲共享的空間,把城市中個體化的人與人連接起來。

“這個時代,日益追求新的信息,而建築反而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價值。除了人與人連接起來的價值之外,還要讓人有懷舊的感覺,它是承載城市和人的記憶的一個載體,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很多現在發達的東西,每天都刷新,我們不會看十年前的新聞,因爲它沒有價值,但是我們看十年前的建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它具有一種力量,它是一種城市、建築和人的生活的載體”。

青山周平在北京白塔寺一處衚衕大雜院做了一個民宿,就是意在提供一種連接的平臺,他認爲這是越來越重要的實體空間的價值。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了衚衕中的老宅,選擇在高樓林立的城市新區中生活。老城區變得越來越像是老年人的城市。如何讓年輕人重新回到老城中生活,是城市更新的一項重要內容。青山周平希望在這個改造項目中,一方面尊重院落的原始空間格局,保留以前的空間特質;另一方面將其改造成爲適合現代年輕人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間。這是街區更新及此類建築改造項目應循的方向。

青山周平的項目是把一個衚衕中曾經的破舊雜院改造爲四合院民宿,融入新時代的居住生活方式。院落位於一個Y字形路口,原本容納了8戶人家共同生活,院內違章加建現象較爲嚴重,空間雜亂侷促。青山周平先將院落中心位置的加建建築拆除,還原出合院的原始格局,周圍用6間客房及展覽空間重新圍合。然後使用拆除建築的具有幾十年至上百年曆史的舊青磚搭建了一座樓梯塔,其間點綴嵌入現代材料玻璃磚。順“塔”盤旋而上,是展覽空間的屋頂,在大樹的庇廕之下,近可俯瞰整座院落,遠可眺望妙應寺白塔,展現傳統建築羣體魅力的連綿起伏的屋頂立面也盡在眼前。

在設計中,他注重空間記憶的傳承,保留木結構的本色,重新組織利用原有建築的構件,保留這座院落舊時的生活氣息。和青山周平的其他設計一樣,它同樣注重私密性與公共性的融合,居住空間與城市的融合,設計了一個可進行交流的、半私密半公共的空間。他將入口處的房間設計爲咖啡館,廊道連同咖啡館變成了城市空間的一部分。展覽空間位於內院,可分時段對公衆開放,也增加了院落與城市的交流,打破了封閉的氛圍。在房間立面設計了大面積的落地玻璃,既增加採光,人們也可以互相看到彼此,進行某種程度的交流。衚衕是人居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青山周平儘量爲每個獨立的房間都營造出賦予自然環境的體驗,比如可以看到綠植的玻璃屋頂,在室內可時刻感受自然光線變化等。院落內還保留了一棵數十年的老槐樹,延續並維護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

白塔寺衚衕大雜院改造前

拆下並重新利用的舊窗框和舊青磚

白塔寺衚衕民宿戶型圖

軸測圖

院落中心舊青磚與玻璃磚混合的樓梯塔

改造後人居與自然環境融合的空間

大雜院改造後夜景

“以往一些四合院的改造,更多注重對建築外觀的更新和建築質量的提升。但在老街區裏,在衚衕中,四合院建築的改造不應僅僅停留在外觀符號性的重塑,更重要的是保留生活的體驗。包括和樹一起生活的體驗、在庭院生活的體驗、開放的生活體驗、和城市結合的生活體驗……以及每個角落裏屬於這個城市的記憶。這些在外觀看不到的部分,是四合院最獨特的文化記憶”。

很多人覺得,白塔寺的院子,雖然是第一次來,但感覺似曾相識。因爲每個人都有一種空間的記憶。青山周平還基於同樣的理念進行了南鑼鼓巷大雜院住宅的改造、國子監衚衕的“失物招領”傢俱體驗店等。城市高速地發展,大量地拆遷,搬到了新的樓房,人們對那種空間的感覺已藏在自己的心底,像聞到熟悉的味道時,一瞬間會想起來那個時候的感受一樣,空間也有這樣的感覺。

他看了一個餐廳的紀錄片,印象很深的是一個丹麥的餐廳,它的概念是:大部分只用當地時令的食材,而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喫到的標準化的食物,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客人感受到此地此刻的存在。“那個菜只能是在那個地方,只能是在那個時間可以喫的東西,所以這種菜不是好喫不好喫的問題,而是讓你感受自己的存在”。他認爲建築也是一樣的,那些在哪裏都能看到的標準化的建築,讓人消失了此刻此地的存在,讓人沒辦法認清自己,因爲都是容易被替換的。建築應該也是每個地方都不太一樣,應該需要讓人感受到自身此刻此地的存在,這是它的價值。

青山周平最近在北京有一個改造的項目,就是把老房子改造成一個現代藝術美術館。在這個項目當中,他們用了大量手工的東西。負責這個項目的設計師去現場自己用手工做外牆材料的建造,在建築和人的情感上做微妙的連接。它不是大量生產的工業品之中的一個容易被替換的東西,它是人自己做的,這樣的東西在現代的社會當中會有一種力量。此地此刻的存在,既是哲學層面的思考,也是我們現在比較缺失的一些東西。我們的速度和節奏太快了,沒有時間去思考一些本源的問題。

04消融的邊界

作爲一個建築師,在青山周平看來,建築不是建房子的技術,建築學也不是用來建房子的一門學科,它更多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繫統,是要做有社會意義的事情。他認爲自己是擅長做空間的設計師,建築和傢俱只是尺寸的區別:建築大一些,傢俱小一些。尤其是對日本的建築師來說,因爲日本的傳統建築中,建築和傢俱沒有特別明確的界限。

“很多老房子都是用榻榻米,榻榻米用建築的語言來說它是地面、地板,我們是經常換的,搬家的時候把榻榻米放在推車上面,去另外一個房子繼續鋪,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它是一個傢俱。很多推拉門也是建築的窗戶,可以拿下來更換,所以像是屏風和牆、窗戶。很多木結構的東西,它有一些部分壞了也可以換,其實建築和傢俱的邊界是很模糊的,它是一個平等的關係。中國也是這樣,傳統建築中也有很多半建築半傢俱的東西。而我們現在有的建築、室內、傢俱、軟裝這種分類,是爲了產業方便而形成的區別,現在這個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了”。

他也和一些品牌合作有關於傢俱的設計。在他看來,體驗建築的人只能來具體的這個地方,但傢俱大家更容易擁有和使用,他希望通過這樣的傢俱來改變城市年輕人的生活狀態。青山周平現在也有一些關於城市傢俱的計劃,他發現衚衕裏面就有很多“城市傢俱”,居民們把自己的沙發、凳子放在衚衕裏,把打掃的工具、梯子等掛在外面的牆面,這些都是在使用城市的小傢俱。

“它們雖然是傢俱,但是跟城市規劃是有聯繫的,就是用小的傢俱來解決城市生活的問題,可以發現很多有意思的小物件,是居民們自己開發的,讓衚衕裏的生活更方便、有趣,這就是一個最小的城市規劃”。

衚衕中的“城市傢俱”

青山周平從這些地方產生靈感,想做一些設計,就是讓城市生活更方便、更快樂的小型城市傢俱系列。城市規劃不一定要像傳統一樣,從大的總圖到最後的實施,也可以從小的傢俱開始做起。像前文提到的400盒子的設計,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半建築半傢俱的。同時,也是介於標準化與模塊化之間的,既是標準化的,同時可以組合,成爲客戶個性化的選擇。這是新型的居住方式,他在泉州已經用這個概念做了第一版的樣板房。

基於這樣的理念,青山周平設計的空間都比較開放、延展、連接、重疊和彈性,邊界是模糊的,他也在向傳統的空間學習。在現代,這種分區的概念也越來越模糊。比如城市規劃,過去很多是通行的工業區域、住宅區域、商業區域、交通的空間、休閒的空間等,要分成幾個不同的塊,避免了工業化工作的噪音和污染。現在隨着時代的發展、技術的變化,使得我們的工作空間靈活多樣,在家裏、咖啡館、飛機上也可以工作。工作、消費、休閒已經是沒有太多的界線了,學科也一樣,跨界已經是常態。

“其實性別、血型,很多事情都是這樣,自然界的邊界本來就是模糊的。比如彩虹,它的7個顏色的邊界其實是漸變的,音符也同樣,沒有特別明確的界限。是文化的發展讓我們按照認爲的方式去劃分的”。

在這樣的消融邊界的時代,建築師或設計師真正的力量是什麼?或者說,怎樣定義今天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呢?青山周平認爲,現在的建築師不止是在做建築了,更多的是社會營造,建築前期要做工作坊,跟當地的居民一起做設計,讓他們先參與進來。這個是社會的變化,讓使用者先開始參與設計的過程。所以建築師的角色和設計的內容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是在已經飽和的社會當中越來越重要的建築的功能,建築不一定是建完之後的使用功能,它是一個整體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爲當地的人提供一個平臺。現在的建築師更多的應該是這種協調者或指揮者,不是隻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而是要控制整體的節奏。

這樣的理念也適用於老城區的保護,青山周平和他的團隊現在在廣東的鄉村有兩個公益項目,都是很普通的村子,裏面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年輕人都去附近的大城市工作了。青山周平想做一個小空間,在這個地方有廚房,有圖書館,有小型的會議中心,這種類型的項目就是有當地居民共同參與的。他也涉及一些鄉村的改造,目前在做一個北方鄉村的改造,也是一個公益項目。

正如青山周平所說:

“不管是遠古時代還是現代社會,人類生而具備共享的天性。未來,在日漸增加的人口和不斷縮減的環境資源壓力下,‘共享’將成爲未來的生存趨勢。而共享型社區則預示着一種未來化的生活方式。”

如果能有更多的建築師參與這些消融邊界的設計和改造,將原本消極的空間改造成良好的生活空間,它們聚集起來也會給城市和鄉村帶來巨大的改善。今天,設計的權利已經遍佈每一個個體,人人都是創造者,也是享用者。

參考文獻:[1][日]青山周平:《400個盒子的共享社區》[J],《世界建築導報》,2017年第2期。[2][日]青山周平:《北京老城區城市更新考察——從“南鑼鼓巷大雜院改造”和“燈市口L形之家”引發的思考》[J],《建築學報》,2018年第7期。[3]梁井宇、[日]青山周平:《日常經驗·個體記憶+居住暢想》[J],《建築創作》,2015年第8期。[4][日]青山周平:《衚衕裏的日常,北京白塔寺衚衕大雜院改造項目》[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8年第8期。來源:《裝飾》2019年第8期原文:《消融的邊界——日本建築師青山周平的社會實驗》,文字經刪減作者:趙華、賈珊

掃碼關注裝飾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