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旧上海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他由浦东一街头小混混,一跃成为名震四方的青帮大头目,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他不但出入黑白两道,游刃于商界、军界与政界,而且将触角伸向金融、工业、新闻报业、教育等多领域,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称上是“中国第一帮主”。
在民族的抗日大业上,杜月笙也是做过巨大贡献的。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杜月笙奔走相告,号召上海各界名流建立一个支援十九路军的“后援会”,经过后援会的大力宣传,上海百姓捐款捐物,为前方奋战的十九路军将士们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而到了抗战爆发后,杜月笙再次组织上海各界成立抗敌后援会,一个月就筹集150余万,淞沪会战中,他个人出资一万多元买了一辆装甲汽车送给了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此外他还通过特殊渠道购买了一批通讯器材和一千副防毒面具送给八路军,对我军的抗日事业给予有力地支持。

对于这份恩情,我军从没有忘记,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前,我党曾委托黄炎培劝说杜月笙留在大陆,但在他心里,没有忘记曾在1927年犯过的错误,再三考虑下,他最终选择去了香港。
在号称“自由港”的香港,他的生活不会再受到国共双方的影响,不过他也没有了曾经的风光,此时的杜月笙不再是那个叱咤上海滩的青帮帮主,而是两鬓发白的残烛老人,他也想放下一切,平静无奇的度过自己的余生,不过上天并没有给予他过多留恋世间的日子,1951年杜月笙的哮喘病愈发严重,8月16日病逝于香港,终年63岁。

杜月笙死后,三姨太姚玉兰将丈夫灵柩迁往台湾,葬于台北县汐止镇,墓地坐东南朝西北,面向大陆上海的方向,寓意不忘曾经风光的岁月,80年代姚玉兰死后,就葬于旁边,与杜月笙墓相伴。

杜月笙儿女众多,但都跟随自己的母亲分居美国、台湾各地,时过境迁,杜月笙墓由于长时间没人打扫显得特别荒凉,世间似乎已经忘记他的存在。
2006年的一天,已经70岁的老人李开明在晨练的时候,偶尔发现这个墓的存在,李开明是江苏人,对于杜月笙这个名人可是非常熟悉的,曾经听说过杜月笙的墓地就位于当地,他在看到墓碑上刻着蒋介石所题四字“义节聿昭”时,更加确定这就是杜月笙的墓。

想当年杜月笙生前为抗日做出的伟大壮举,死后墓地落到如此境界令人叹息,老人决定以后要经常来这里扫扫墓。李开明老人一坚持就是三年,让这座无人问津的墓地不再显得凄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