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五四運動迎來了她整整一百年的歷史。

一百年風雨兼程,一百年滄桑鉅變。今天,“五四”的吶喊仍然響徹國人心中。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五四”的精神依舊激盪着新時代新青年不斷奮發、積極向上向善……

但是聰明的你知道嗎?一百年前這場浩浩蕩蕩救亡圖存的運動是一場始於閩人、與閩人關係密切的運動。

五四精神

光陰似箭,去不復返。曾經的崢嶸歲月、壯懷激烈卻悠悠在耳,歷歷在目。

轉眼已是近百年,近百年的中華飽經滄桑、歷經磨難。歲月的車輪在中華大地上滾出深深的印痕。

歲月流轉,又是一年五月。

五月的福州,似乎一如既往的平靜。臺江的國貨路上,依舊車水馬龍,人們似乎忘了在這裏曾經爆發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大事件------臺江事件。

事件起因

歲月倒轉回1919年五月份,巴黎和會上中國失敗,作爲戰勝國的中國竟然在和會上成了任由列強宰割的肥肉。

消息傳回中國後,林長民義憤填膺,與梁啓超配合鼓動學生上街。

林長民撰寫的社論《外交警報敬告國民》,表示:“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國亡無日,願合我四萬萬衆誓死圖之!”

林長民極具感染力的文章,讓北京的學生羣情激奮,於五月四號大規模上街遊行。

事件發展

五四運動的浪潮迅速波及福建,福州學生走上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活動。大勢宣傳“懲辦賣國賊”、“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等愛國口號,得到了社會各界和愛國商人的支持。

彼時抵用日貨成爲了全民共識,成爲了愛國的象徵。爲了警醒國人使用國貨,福建商人出資建了一座石碑,石碑上刻着:請使用國貨。臺江國貨路也應此得名。如今的國貨碑已經收藏在省博物館。

五四運動高潮持續到十一月份,日本政府意圖以福州爲發難點,製造一系列事端,妄圖阻止這場愛國反帝運動。

1919年11月12日,日駐閩領事館捏造:日商貨物被截,日人受到威脅。16日,日本領事館組成了六七十人的“敢死隊”,分二路尋釁鬧事,襲擊並毆打過往的中國平民,中國巡警前去勸阻也慘遭毒手,沿街砸搶中國商店、餐館等,造成學生黃玉蒼、巡警史孝亮等十餘人重傷,輕傷數十人,財產損失三千餘元。11月17、18日兩天,日本“敢死隊”愈發驕橫,又繼續在臺江汛、瀛洲道等地追擊毆打學生,製造流血事端。

日本駐閩總領事館一手導演流血事件後,反誣福州學生違法劫奪日商貨物,“致與邦人一起衝突,演出流血之慘劇”。與此同時,日本政府派出“嵯峨”、“桔丸”、“櫻丸”號三艘軍艦,於23日開抵閩江口;28日,日本水兵登岸,公然在福州示威遊行,儼然一副狼子野心的模樣。

事件尾聲

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福建人民義憤填膺,福州人民舉行了空前的罷市、罷課、集會、示威遊行的鬥爭,並得到了全國各大城市人民的聲援和支持。“力救福州同胞”、“血可流,福州不可丟”的口號。全國各地紛紛爆發聲援“閩案”的遊行。一年之後,在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和堅決鬥爭下,迫使日方調換領事,撤走軍艦,並公文道歉,賠償撫卹金。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閩案”,也稱臺江事件。

臺江事件終於平息下來,同時也宣佈五四運動進入尾聲。同時,臺江事件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外交的勝利

新青年

五四運動爆發,有衆多閩籍知識青年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驅動下,自覺擔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有點燃五四運動的閩侯人林長民、有大家熟知的女作家冰心、鄭振鐸等等……今天小編要介紹另一位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作用但鮮有人知的閩籍仁人志士——劉崇佑。

在五四運動中爲青年學生辯護的劉崇佑

劉崇佑(1877-1942),字厚誠,號菘山,生於福建福州一個世家。1894年劉崇佑考中舉人,後隨劉崇偉、劉崇傑等兄弟東渡日本留學,於早稻田大學學習法律,回國後任福建省諮議局副議長。與林長民合辦了福建私立法政學堂。辛亥革命後,北京國會成立,任衆議院議員;後鑑於國是日非,退出政界,專任律師,與李大釗、梁啓超、沈鈞儒、鄒韜奮、陳叔通等相與過從。他立志”律師應仗人間義“,一生曾三次伸張正義,營救愛國者。其中一次就是爲五四愛國青年辯護獲得勝利。周恩來曾稱讚說:”劉崇佑先生是中國一位有正義感的大律師。“

劉崇佑(後排右四)與其家人合影(劉嶽 供圖)

北大學生互控,菘山情動法庭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因在北京趙家樓遊行中發生學生傷人放火之事,警察總監吳炳湘和步兵統領李昌泰忙帶軍警前來鎮壓。吳、李抵達時,學生早已四散,僅餘下圍觀者幾十餘人。結果有32名學生被押送警察廳,其中僅有幾位是參與“火燒趙家樓”的學生領袖。

雖然學生因暴力行爲受到批評,但大部分公共輿論還是傾向於支持釋放被捕學生。教育部傅增湘以及涉事的大學校長們紛紛採取行動營救被捕學生。上海律師公會對學生表示聲援,北京律師公會則決議對被捕學生盡義務辯護(有意思的是,公會還要求公會律師不能接受曾爲公會會員曹汝霖的聘請)。

林長民連同王寵惠(美國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前外交總長、司法總長)、汪大燮(前代理國務總理)以政府要員的身份,向警察廳具書保釋學生。曹汝霖本人向當局表示,被捕學生多系盲從,不必爲難。被打成腦震盪的章宗祥也託妻子致信國務院,請求釋放學生。

在巨大的社會壓力和政府內部的爭取之下,北洋政府於5月7日將被捕學生全部釋放。經過全國學生、商界和勞工界的進一步抗議,五四運動基本達到了學生的目標。6月9日,內閣接受曹、章等人的辭職。6月13日,內閣總理兼內務總長錢能訓辭職下臺。6月28日,巴黎的中國代表團正式在對德合約上拒絕簽字。7月,蔡元培復任北大校長。同月22日,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宣告學潮結束。

五四運動以政府向學生的妥協告終,但是政府內部也有勢力試圖擊破學生的陣營。7月16日,幾位安福系政客在政聞社舉辦宴會,邀請部分北大學生,試圖收買。被收買的學生約定次日上午在北大法科大禮堂商議行動計劃。

此消息走露後,北大學生魯士毅、王文彬等人帶領數百名支持五四運動的學生趕往禮堂,衝進會場,將許有益、俞忠奎等5名學生扣留下來。魯、王等人對5名學生進行了審問,並且讓其籤錄了承認勾結安福系的口供。爲表懲罰,許、俞等人後被關於北大理科樓的一個房間之中,直到當晚由警察放出。

次日,被關學生向警察廳控告魯、王等人“傷害並私擅逮捕監禁”。警察廳遂將涉事學生11人逮捕。同時,魯、王等人亦以“侮辱罪”控告許、俞等4人。8月,北京地方檢察廳分別以“傷害及私擅監禁罪”和“侮辱罪”對魯、王和許、俞等兩批涉案學生提起公訴,時稱“北大學生互控”案。

劉崇佑聞知此案,毅然挺身,擔任魯士毅等11名學生的辯護律師,出庭聲辯。8月21日該案開庭審理,旁聽之位座無虛席。當時社會輿論對魯、王等人頗多同情,旁聽者亦多趁休庭時間向魯、王等被告招手慰問,而對許、俞一方則鮮有問津。

劉崇佑對愛國學生恐陷牢獄痛心不已,惜才之心,溢於言表。他向法庭懇切地指出,這些學生接受學校多年教育栽培,均系人才。雖然可能存在缺點,但也不掩其發奮愛國的熱情與赤誠。刑罰並非一種教育手段,國家如果真的有意教導學生,應當使學生安心學習,於校受教,而非置之囹圄。

他更不無悲愴地嘆惋:“乃不幸此超然政界之教育一再波及,今日遂不得不遷連淪沒於渾流之中。年少學生方自以爲保吾讀書之地,無任外界侵犯,是乃天職,而不知所謂‘國法’者即將俟隙而隨其後”。

劉崇佑的辯護“激昂悲慘”“沉痛精彩”,引得法庭之內一片唏噓。整個審判歷時8個小時方纔退庭。8月26日,法庭作出判決。魯、王一方11人中,魯士毅、倪品貞傷害罪和共犯私擅監禁罪成立,王文彬、劉翰章、謝紹敏、陳邦濟共犯私擅監禁罪成立,其餘學生宣告無罪;許、俞一方4人則侮辱罪均告成立。

在判刑方面,有罪的學生分別被判處從拘役到徒刑4個月不等的刑罰,但是獲徒刑者均得緩刑,判拘役者則以未決期內的羈押日數進行抵扣或亦判緩刑,所以全部學生皆得釋放。這也可算是法庭接受了劉崇佑使學生早日返校就學的主張。

“一•二九”運動後劉崇佑爲周恩來等4名天津學生代表辯護的辯護書底稿 (劉嶽 供圖)

京津再起波瀾,接連援救學生

五四運動以後,學生救亡圖存的熱情持續高漲。1919年年底,在福州的抵制日貨集會上,日本領事館派人打死打傷學生多人,造成“福州慘案”。閩案一發,舉國震動,反日情緒再度被推向高潮。天津學生成立學生聯合會,聲援福建,抵制日貨。

1920年1月29日,學聯組織天津數千名學生包圍直隸省公署進行請願,求見直隸省長曹銳。周恩來、郭隆真等4人被舉爲學生代表,進入署內。誰知甫一入內,即遭逮捕。在關押近半年以後,檢察廳對周恩來等人以“騷擾罪”提起公訴。

學聯聘請劉崇佑擔任律師,劉接信後果斷赴津辯護。經過3日的公開審判,法庭認定周恩來等人罪名成立,判處有期徒刑兩個月,並處罰金。但是,由於未決期間羈押日數已超過刑期,周恩來等人得以當庭釋放。獲得自由的周恩來、郭隆真等赴法進行勤工儉學,劉崇佑又贈周500元川資,其後更每月匯款資助,經年未斷。

同年2月4日,北京學生於天安門廣場集會,反對政府同日本直接交涉山東問題。北洋政府出動軍警,逮捕在場學生40人,後由檢察廳以學生“脅迫政府”“抗拒解散”之“騷擾罪”提起公訴。劉崇佑再次挺身而出,爲被捕學生進行辯護。

作爲一場曠日持久、影響深遠的政治運動,五四運動期間各個案件的處理也多體現了政治上的博弈。然而,五四運動,尤其是期間各案也不乏法律層面之意義。對於學生行爲是否違法,如何處置,對於法律人而言,可以被視爲不同法價值之間如何衝突與整合的問題。

在“火燒趙家樓”發生之後,梁漱溟曾經表示:“縱然是國民公衆的舉動,也不能橫行,不管不顧。決不能說我們所做的都對,就犯法也可以。”當然,爲學生辯護之聲亦不在少數。劉崇佑所代理的案件,情節上絕無“火燒趙家樓”之極端與暴力,因此在是否構成犯罪的問題上也就更加難以分辨。

劉崇佑的辯詞無疑爲有關這一法律難題的爭論貢獻了論點。而他在五四運動前後爲愛國學生屢施援助的急公好義,也實在體現了他“律師當仗人間義”的人生信條。

來源:不一Young、和訊網

監製:張小菁

編輯:吳晨倩

校對:王媛媛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海峽通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