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说“无巧不成书”,但在中国汉字演变过程,似乎并非偶然与巧合,诸如因篆书结构复杂,而演变出隶书,隶书极大简化了篆书结构,后因隶书书写效率较慢,演变出章草,再到狂草,草书极大提高了书写效率,可再往后因草书难以识别,不适于文史记载,楷书作为一种新书体在草书逐渐趋向艺术这一过程应运而生,可楷书同隶书一样,都有书写效率较低现象,故而行书出现了,行书的出现,我们中国汉字书体演变达到了稳定而成熟阶段。而到了中唐颜体,笔划起落处之顿挫极具加强,可谓使之楷书用笔完全脱离晋楷笔法,虽是如此,但依然晋楷的延伸发展。

五一长假结束了,本站继续为大家更新书法内容!

楷书,虽比草书出现的晚些,但与草书一样,也是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来,而后行书又在楷书的基础上逐渐得以演变。

▲ 《谷朗碑》局部

都说“无巧不成书”,但在中国汉字演变过程,似乎并非偶然与巧合,诸如因篆书结构复杂,而演变出隶书,隶书极大简化了篆书结构,后因隶书书写效率较慢,演变出章草,再到狂草,草书极大提高了书写效率,可再往后因草书难以识别,不适于文史记载,楷书作为一种新书体在草书逐渐趋向艺术这一过程应运而生,可楷书同隶书一样,都有书写效率较低现象,故而行书出现了,行书的出现,我们中国汉字书体演变达到了稳定而成熟阶段。

▲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用简单的话词梳理我们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即复杂不实用(篆)-简化太慢不实用(隶书)-太快难识别不实用(草书)-简化太慢不实用(楷书)-恰恰好(行书)。

其实,我们中国汉字的每一书体都有其成熟时代,诸如篆书在秦朝、隶书、草书在汉代、行书在东晋等,而楷书的成熟时代呢,东晋还是唐朝?多数人认为楷书成熟时代在唐朝,是不是呢?

▲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宋刻旧拓剪裱本

体势秀逸,灵秀流美,颇有“迟行缓步”的闲雅之态

本站以为,这显然不是,自汉末、三国时出现种繇、胡昭等楷书,到东晋出现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等楷书,就是楷书的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而后历代楷书的发展,都是基于晋楷之上,魏碑如是,唐楷也如是。

▲ 《始平公造像》

唐楷是晋楷的延伸,如《孔子庙堂碑》、《九成宫》、《道因法师碑》……用法上主要偏近晋楷,不过是唐楷对结体做了明确的改变,如 字型大小,约为拇指大小上下,用笔一拓直下,起笔、落笔都没有强烈顿挫,转折灵便,笔画间注重承传启合等,说白了唐楷仍然是二王系统。

▲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宋拓局部

当然有书友问,颜体呢?且不说中唐的颜体,初唐四大家欧、虞、褚、薛,“欧虞”为晋楷的传递者,褚为欧、虞的传递者,薛又为褚的传递者,也只有薛、褚二人有较明显脱离晋楷传统笔法的端倪,如顿挫;而到了中唐颜体,笔划起落处之顿挫极具加强,可谓使之楷书用笔完全脱离晋楷笔法,虽是如此,但依然晋楷的延伸发展。

▲ 从左至右分别为: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王琳墓志》、徐浩书《陈尚仙墓志》

唐楷一系, 源出晋楷一系,是楷书发展的巅峰代表作,相当于一家公司从创立到成熟阶段,开出几家极具巅峰代表的子公司,而这楷书的成熟时代,就是东晋。

▲ 《多宝塔碑》局部

作结:了解各体文字演化过程,利于我们学习书法对用笔、结字辨识与归纳己用。

相关文章